• 湘子桥畔:乡书乡音乡情9787218173054
  • 湘子桥畔:乡书乡音乡情978721817305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湘子桥畔:乡书乡音乡情978721817305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3.32 4.4折 9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泉

出版社广东人民

ISBN9787218173054

出版时间2024-08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99元

货号32158827

上书时间2024-11-26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汪泉,中作协会员,副编审。其长诗《河西走廊诗传》获得第八届中国长诗奖,长篇小说《枯湖》获得第八届敦煌文艺奖和第五届黄河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长篇小说《沙尘暴中深呼吸》获第二届黄河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另有长篇小说《白骆驼》《西徙鸟》《随风而逝》和长篇非虚构《闲云出岫望黄公》《画说杭州》等出版。在《解放军文艺》《西北军事文学》《传记文学》《小说月报》《散文》《飞天》《作品》《山东文学》《四川文学》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若干。

目录
湘子桥畔

看似一座桥,实则是一道横跨在河流之上文化银河,它将潮州文化不断充盈,繁星垂天,浸润潮人;进而以此为原点,筚路褴褛,远渡重洋,薪火赓续,点燃世界文明,以此实现文化天下的愿景。

一、湘子桥,渡己渡众之舟
 湘子桥形断意连,似无实有,断续灵动,似有神助,实得民心。它接续千年,历任官员以此为仕途成绩单,渡己渡众。

1.桥,在此被重新命名
2.九官赓续,美人之美
3.形断意连,暗渡民生
4.知汝远来应有意

二、红头船,如烈焰在海面燃烧
自从一抹偶然的红色涂在船头,便如一束潮人生存的希望被点燃,下南洋之路尽管凶险重重,大船却承载着黎民百姓的梦想,一艘船牵绊着另一艘船,美美与共;红头船主定舵驶过七洲洋,像一束束在海面上燃烧的焰火,将中国文化大规模输出。

5.因海禁而生
6.大船驶过七洲洋
7.船与船,美美与共
8.压舱石,坚定了善意的方向
9.消失在蓝色的海面
10.免费船票,渡你下南洋

三、老妈宫的眼神
海邦剩馥,汕头开埠,老妈宫前离人无数,那些被贩卖的“猪仔”走了,最终他们又托着一纸批书归来,满纸辛酸血泪;自此,侨批像雁阵一般,在亲情和家国的脉管里迂回曲折,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如一盏灯烛,烛照着抗日的正义力量。

11.海邦剩馥的崛起
12.沦为时代的贱民
13.我要回唐山
14.雁阵一般的侨批
15.侨批要攥在自己手中
16.烽火中,东兴点亮一盏灯
17.侨批,在崭新的日子里坚守

四、为家邦,为你血中那份特质
    你血中那份特质是什么?家邦如天。
当你听到那一腔潮音,那就是家的声音;当你得知国邦有难,倾其家资,点燃红色薪火,肩扛抗战大旗,回家归邦。祖国在上,天空在上,奔赴延安,同生共死。

18.一腔潮音打五折
19.持守一簇革命薪火
20.华侨中最早的红色火种
21.微若草芥,肩扛抗战大旗
22.祖国在上,天空在上
23.新四军中的华侨诗人
24.奔赴延安的人民艺术家
五、下南洋的文化脚印
却有那么一簇脚印,混杂在这影影憧憧的下南洋人群之中,那步履跌跌撞撞,面孔灰头土脸,在泥泞扑地的如晦风雨中,像一双星辰般的眸子,照耀着南下潮人的路径,温暖着华侨的灵魂,进而将湘子桥斑斓的文化星火播撒在了南洋乃至世界各地。
25.在异邦安顿灵魂
26.咸菜坛中有黄金
27.一篇祭文定柔佛
28.归去来兮,一个举人的汕头
29.一个形散神聚的家族

六、君子豹变,其文斐也
湘子桥畔,人来人往,如潮涌动;有形的东西被长久地持守,而同时这些东西又豹变为一种无形,随着时代的潮音,渗透到了时代最前沿的潮头。
化有形为无形,正如形断意连的湘子桥,潮人的文化魂魄在潮起潮落中引渡未来。而也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30.白玉令
31.陶瓷的文化魂魄

尾声:将他们的名字如焰火般高高擎起
潮人崇尚文化,其方式单一,惟将一些人名錾刻于石坊,高高擎起,如焰火一般,置于头顶;潮人心存感恩,这些名字便如星辰一般,被供奉在其心灵天空,照耀着潮州母地,以此擘画他们的未来路径。

内容摘要
该书开篇追溯古代潮州官民修建湘子桥、打造潮州传统文化的过程;接着书写红头船出海和团结奋进的潮州精神;进而写潮州文化“下南洋”,侨批从服务大众到服务祖国;潮州海外侨胞在祖国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家国担当、中国心、中国梦、中国精神;同时也着力摹写了潮音——潮剧在海外的传播和侨胞将潮州文化带至东南亚、海外落地生发、建功立业、在异乡安邦定国、开枝散叶的过程;最后回到潮州,写潮州文化随时代蝶变,植入高科技,为人类进步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的宏大愿景;尾声回归到湘子桥畔的牌坊街,扒梳历代潮州前贤,预示潮州和祖国在传统文化滋养下的辉煌未来。

主编推荐
绵密的抒情文字,从潮州湘子桥建桥历史入手,以湘子桥、红头船为潮汕文化的核心象征,从乡书、乡音、乡情三方面布局谋篇,从潮汕文化下南洋的视角书写潮州文化输出、归来、反哺的过程。
字字深情,句句有意。故事性强,叙事腔道独特。既有文学景象,也有历史厚度。

精彩内容
一、湘子桥,渡己渡众之舟
湘子桥形断意连,似无实有,断续灵动,似有神助,实得民心。它接续千年,历任官员以此为仕途的成绩单,渡己渡众。
1.桥,在此被重新命名韩江自潮州城东滚滚而来,一路翻山越岭,汇聚汀江、赣江、循江、梅江四条河流,在三河坝会合,像一个百万之师,继而又汇产溪九条河流,穿峡越谷,至潮州。继而在潮州涌动千年,携带着两岸的万千生民,走向海洋,走向世界。
《韩江记》载:“韩江在城东,合汀赣循梅四州之水,汇于三河坝,再合产溪九河凤水,过凤栖峡,经鳄溪为韩江。江曰韩者,以昌黎得名也。”《韩江记》林大川自序页书影。
南宋乾道六年(1170),曾汪知潮州军州事,一口闽南语使他很快和本地潮人聊到了一起。彼时,500年前的韩愈,风行草偃,已经用八个月的时间改了潮州山水之姓。曾汪知道,自此,潮州百姓已经有一个评判官员的标准了:为民谋否。
来此为官时,曾汪中进士已35年。关于曾汪的生年,史书上无明确记载,但按照而立之年中进士推算,彼时,他已年逾花甲,算步入老年了。但这个读书人的内心有一个高韬之标:像韩愈一样,为官一任,至少为老百姓谋划一件实事。做什么实事?初来乍到,他尚未确定。能确定的是,作为一方官员,造福百姓,苦渡众生是他使命。而这个渡字,在曾汪的词典里蕴含了多重的注解。
曾汪想:怎么渡?他默然肃立于轩窗之侧,他遥望着劳作不息的芸芸众生和远处滔滔不息的韩江,整日沉思。
韩江由东入潮州,正如曾汪自己从福建侯官而来一样,如一个闯入者,韩江生生将一个完整的州界阻隔开来。至此,水势倒是平缓下来,一苇可航;然而落雨涨潮是常态。每逢此时,浑浊的江水陡然膨胀,两岸平沙倏忽消失,一条平静如丝绸般的大江刹时变成了一条翻滚不息地巨鳄,时间徒然倒回到了唐朝,平日在江面驾舟摆渡者尚且胆战心惊,哪个敢轻易下江渡人。如此,被阻隔在两岸的人愁眉紧锁,遥遥相望,等上四五天工夫,直至潮水落下,方可渡江团聚,亦是常态。
《永乐大典》引述前人有关在韩江上建桥造桥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其云:“(韩江)由东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水落沙平,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地缘相近,血缘相亲,语言相通,和曾汪一样,南宋潮州的历任州官,多由福建入潮,随后而至的朱江、陈宏规、林?、林会、孙叔谨、叶观、陈圭、林光世、游义肃、牟荣(前加三点水)等,皆为福建人。他们更是把潮州天然地视为第二故乡。而潮州人多从福建迁来,追问三代,多为客家。这些官员何尝不是乡亲近邻。曾汪为潮州做事,是本分,也是情分,亦属家国担当。
望着韩江三日,曾汪终于找到了为政潮州的切入口,架桥韩江,渡人渡己。
这愿望于他是迫切的,奈何江阔流急,浊浪滔天,一时无从下手。
尽管曾汪来到潮州之前,潮州也是有桥的,只是如今早已冲毁。这位郡守早已从书籍和当地官员口中获悉,百年前的北宋至和元年(1054),潮州已在州治子城南门建了一座四墩三孔的太平桥,长约25.5米,宽14米多,高5米多,墩为船形墩,或分水尖桥墩。这桥的桥墩厚重,不畏激流,颇适用于深水和多雨之地;石梁长近8米,宽0.7米,厚0.5米。这座太平桥立在州治前面,造型特别精致讲究,望柱八角,栏板浮凸雕刻,花纹高古,简而不素,朴而不粗。桥南桥北造石塔四座,塔身不高,仅比望柱高过些许,塔顶外伸,恰似方伞,典雅悦目,文质彬彬。正如《三阳志》所云:“桥之四维,旧有四塔,外疏两渠,中为官街。”然而,如今,这桥已然被洪流冲垮,连一座石塔都没有留下。尽管他只是摆渡了韩江的一个小小的支流,但在讲述者的语气和眼神中足以见得这座桥在他们心目中的神圣,简直就是潮人心中的城标,继而曾汪又看出了那些眼神中的诸多遗憾和向往,似是仙山楼阁,遥不可及。曾汪要满足这些充满神往的眼神,让他们重新看到奇迹,抚慰他们的现实需求和对美好过往的怀想。
建更大的桥,横跨韩江。
曾汪看着残垣败绩,他铁了心,要在潮州做一件事:抓铁留痕,重新定义“桥”;以己为桥,开启一个苦渡众生的时代。
在他来到潮州的22年前,也就是南宋绍兴八年(1138),海阳县登荣都(今潮安凤塘镇)乡民翁元,率众建了一座李浦桥,桥长42米,宽2.5米,六墩五孔,且桥墩都砌为梭子形,易于过水分流。后来,因此桥地处海阳、揭阳交界,是潮州通往省城广州的必经之路,过了桥便是鹏程万里,故改称万里桥。
曾汪在这些旧桥废置前踱着方步,徘徊良久:乡翁尚且懂得搭桥渡人,何况郡守乎。
万里桥在潮州城外,其时,潮州城内也有许多小石桥,去思桥、西门桥、北门桥、新路桥、湖头桥、新溪桥、南濠桥、瓮门桥……然而这些都是石桥,仅在小河小溪之上,面对涛涛韩江,历史已然验证,近城无大桥,绝非长久之计。城内众生所需要的正是一座前所未有的能够持久且宽阔的韩江之桥。
曾汪像察审一个个历史人物一样,细细察看每一座石桥,他终于兜兜转转,从历史中踱步出来,终于在一个日头高照的早晨异想天开:在江中矗一石洲,两头再“编画鹢而虹之”。
“画鹢”,是船的别称。《淮南子·本经训》曰:“龙舟鹢首,浮吹为娱”。高诱注曰,“鹢,大鸟也。画其像著船头,故曰鹢首。”“编画鹢而虹之”,就是编织大船做浮桥。“虹之”,就是建曲浮桥。史书有载,浮桥受流水冲击,向下弯曲,自然就形成了曲浮桥。
郡守曾汪号令即发,官民应者如云。
民众无从知道这郡守要建什么样的桥。但他们风从云集,舟艋相连,来到了韩江中央,甩开精壮的膀子,喊起高亢的号子!他们懂得,这是太守谋定的好事一桩。
三个月,只用了90天,1800尺宽的江水中央,巍然矗造起一座长宽各50尺、南北成锐角的梭形石洲。与此同时,大量的造船工聚集在两岸的临时船厂,紧锣密鼓地打造新船。
斧斫叮咚,拉锯相闻,卯合隼恰,谈笑风生。这新船前所未有,船舱上面均以大平木板覆之,内藏无限玄机。黄发垂髫、野夫村妇于岸边百思不得其解,这官老爷究竟玩什么花样。
石洲建成之日,江之东西新造的86艘船只驰来,与石洲相连,船船相扣;船与船接洽处,再以木板相接,如履平地,通途在前。如此,昔日水流遄急、裹藏凶险、暗伏凶谶之江,陡然通达东西。
桥通之时,一个八九岁的男儿,不顾郡守曾汪尚未在桥头挂扁剪彩,炮仗刚刚点燃,他便呼号着,张臂掖膀,赤着脚丫,一气向对岸冲了过去,一面呼唤着他在对岸造桥的工匠父亲。
两岸官民都为这孩子的奔跑而呐喊,仿若看见内心的自己在梦想的彩虹上奔跑一般。
大桥落成之时,醒狮起舞,炮仗齐鸣,官民同乐。
曾汪也难抑功成之悦,为桥命名“康济桥”,并濡笔蘸墨,一气呵成,挥就一篇载入《永乐大典》的《康济桥记》,其云:金山崒嵂,俯瞰洪流。悍鳄曩时吝以为居。自昌黎刺史咄嗟之后,一害去矣。江势蜿蜒,飙横浪激,时多覆溺之患。循抵中流,势若微杀。往来冠屦,踵蹑肩摩,轻舸短楫,过者寒心。佥欲编画鹢而虹之,几阅星霜,未遑斯举。适时与事会,龟谋协从,一倡而应之者如响。江面一千八百尺,中蟠石洲,广五十尺,而长如之,复加锐焉。为舟八十有六,亘以为梁。昔日风波险阻之地,今化康庄矣。偿资钱二十万。户掾洪杞、通仕王汲式司其事,从人欲也。乾道七年六月己酉始经之,落成于九月庚辰。是日也,霜降水收,为之合乐,以宴宾僚。坦履之始,人胥怿云。
郡守长乐曾汪书。
在这重要的历史文献中,花甲之年的曾汪没有显功邀赏,他上追韩昌黎之功高,下瞰民生之艰,继而将造桥之举迫在眉睫的必要尽皆道出,一个“鬼某协从”的团队豁然而至,“编画鹢而虹之”的梦想达成,然则,曾汪终究在这篇必然要载入史册的文字中,把功劳记在了“户掾洪杞、通仕王汲式”两人头上,他在《康济桥记》中没有明言自己的一点功绩,而是确凿地说,全是以上两人“司其事”。除此之外,史书中找不到这两人的其他一星半点的记载,可见此两位只是曾汪在众多官吏中的劳动模范,普通管理者,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官吏成就了他的梦想,他不能忘记,功劳薄上应该有他们的名字,说他们“从人欲也”,也就是说他们顺从了民意,这是至高的评价。与其说,他们从人欲,不如说就是曾汪自己从人欲,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便利的普通需求。
一个不贪功的郡守,一个美人之美的郡守。
曾汪所建之桥,在上古时另有其名,曰“桥航”“浮航”“浮桁”。公元前1135年,周文王姬昌在《诗经》中迎娶娇妻太姒。时,美人在水一方,何以渡之?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洽川、渭水之上,“造舟为梁”,以木船相连,架起浮桥。彼时,鼓乐喧天,笙竽齐鸣,蜿蜒十里,声动河汉;娇妻太姒在八抬大轿中摇摇晃晃渡河,如愿被送进了洞房。两百多年后,他的五世孙周穆王,挥师江南,抵临九江、长江之际,两江横陈于大军之前,三军举步不前,彼时,他想起了先祖“造舟为梁”娶亲的壮举:既然可以浮梁可以娶亲,缘何不以此渡我军师?他用革囊、浑脱,搭架起气势恢宏的军用浮桥,渡过了数万龙虎之师。其时桥上脚步咚咚,桥下水波涟涟,旌旗鼓角,皮甲藤盔,队列随浮桥摆动,旗鼓合水波起伏,别有一番壮阔景象。
然而,周时的浮桥都是临时专用,为满足私欲,为征伐他者,过河即拆桥。
曾汪建桥,是重新定义“桥”:为生民长远计,心存百姓之苦,道在其身,自有天助。他所建的康济桥一如他所写诗作,多有神来之笔,在前人所建浮桥基础上创意多多,“抛石砌洲”便是前无古人之举。
曾汪到任潮州,并非只是建桥。《三阳志》中,多载其善政。他到任前的州官县吏,多搜刮民财,作为高宗生日“天申节”的进奉银。曾汪至潮,见百姓白日出海打鱼,沐风栉雨,其辛苦远胜中原,而女性则万千创意,花样翻新,以稀罕的食材做出各种美食,摆至街头巷尾,换取碎钱,以供生计所需。曾汪要养民,要利民,要休养生息;解除他们压在身上种种名目的税收,但这需要理由,思来想去,他上书朝廷曰“本州岁计钱,经行发”,以此罢免糜费,不再向百姓征敛。
他是读书人,是进士,深谙教育读书之重。彼时,潮州贡院狭促,不足以纳万千学子郡士科考,曾汪迅即增辟巨室,修葺一新,为考校场地。应考尽考,圆梦的机会尽皆给了潮州后生和读书人。
科期到了,海阳、潮阳、揭阳等地举子即将结伴赴京,曾汪看着这些寒窗十年的读书人,仿佛看到了当年青春年少的自己,他以潮州官方的名义发出了邀请函,他要大摆酒宴,钟鼓馔玉,珍馐海鲜,美酒佳肴,为他们壮行。潮州士子第一次享受到了如此高贵的官方待遇。席间,学子们频频敬酒,发自内心地感谢这位郡守,他们一定在想:即便试败,也不枉此生;而多数在心中暗下决心,读书人的地位既然如此之高,岂能辜负太守和父老,不搏得功名,何以报答这太守的一片苦心。于是这场饯别宴瞬间变成了吟诗答谢宴,你方唱罢我登场,宴会渐至高潮。
曾汪也被这场面深深打动,面对举人们一首首发自肺腑的致谢诗篇,他也难耐心中勃发的诗情,有感而发,作《送举人》一首,寄以潮州学子以厚望。诗曰:乐作疑游太古庭,韩门今喜见诸生。
千间厦敞摅雄思,万里桥成助去程。
玉醑杯深乡意重,银蟾宫近客身轻。
前人已有惊人举,更听传胪第一声。
曾汪把此次潮州官历权当乐此不疲的宦游,因为早有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在他之前已然播下了文化的种子,而眼前的这些学子都是从韩门出身的,他把潮州比为韩门,他将自己对这些莘莘学子的厚望寄予万千寒门之内,希望自己修造的这座堪比万里桥的康济桥能够渡他们一程,自此前程远大,远走高飞,实现各自的人生理想;他勉励学子们如前人韩愈一般,以高远阔达的胸襟为时代奋发有为,等待他们金榜题名的好消息从京城传来,到那时,他曾汪将再设大宴,举州同庆。
这些学子们带着韩山韩水的期待,带着郡守曾汪充满期待的举国独有的盈盈美意,在官府的锵锵锣鼓声中,跨过康济桥,来到樟林古港口,登上渡船,从此出发,走向京城和更加阔大的世界。
两年后,曾汪迁广东转运使,1175年知广州。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