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研究与教育儿童生活与教育9787559870841
  • 儿童研究与教育儿童生活与教育9787559870841
  • 儿童研究与教育儿童生活与教育9787559870841
  • 儿童研究与教育儿童生活与教育9787559870841
  • 儿童研究与教育儿童生活与教育9787559870841
  • 儿童研究与教育儿童生活与教育978755987084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儿童研究与教育儿童生活与教育9787559870841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1.13 5.3折 7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侯莉敏|总主编:侯莉敏

出版社广西师大

ISBN9787559870841

出版时间2024-09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32180650

上书时间2024-11-25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侯莉敏,现任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学前教育保教指导专委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学前教育政策、学前教师教育、幼儿园课程。

目录
引言 儿童世界何处寻/1
第一部分 生活的迷失:儿童观与儿童教育的误区/13
第一章 文化变迁中的儿童/17
一、从童年的消逝说起/17
二、谁在催促儿童成长/25
三、儿童观的误区/29
第二章 教育影响中的儿童/33
一、“天才”“神童”的教育方案/34
二、制度化的教育机构/38
三、儿童教育的误区/44
第三章 问题与根源/49
一、儿童观误区的根源/50
二、儿童教育误区的根源/54
第二部分
生活的本源:儿童生活的本质探寻/63
第四章 儿童生活的基础/67
一、从生命的存在形式来认识儿童/67
二、人为什么有儿童期/78
三、儿童发展的推动力/86
第五章 儿童生活的实质/103
一、生活是生命或精神有目的的创造过程/103
二、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107
三、教育与儿童生活/122
第六章 儿童的生活世界/133
一、生活世界的概念/133

内容摘要
本书是侯莉敏教授主编的学前教育理论书“儿童研究与教育”丛书中的一本,是对儿童生活与生活世界的研究。作者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通过对儿童日常生活的调查,梳理儿童教育目前存在的误区;通过探究存在问题背后的原因,进一步寻找儿童生活的本源,探寻儿童生活的实质,由此提出回归儿童生活的儿童教育主张。本书从儿童的生活角度出发,分析教育的实质和方法,结合相应的实践展开讨论,展现了教育与儿童的关系,给这个时代关心教育的人搭建了“对话”的平台。

精彩内容
我是一个走出儿童期的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儿童教育工作者。本着对儿童的爱,我踏上这条满是艰辛但也充满快乐的路。走近儿童,走进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思想,尊崇他们的天性,重构儿童应有的生活和教育,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书从关注儿童的当下生活开始,通过对儿童日常生活的调查,发现儿童教育目前存在的误区。通过悬置、反思这些现象与认识,寻找儿童生活的本源,由此,提出理想生活基础上的早期教育。
本书主要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即对儿童生活与生活世界的研究,旨在获得对儿童日常生活体验的本性或意义更深刻的理解。现象学研究的是现象的本质,它通过对物体本源的描写来激发人们的思考。因此,现象学的出发点在于情境,重在引证我们直接普通的经验,并对那些最普通、最熟悉、最不证自明的东西实施结构化的分析。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利用诗人、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也可以直面生活本身,对嵌入生活情境中的一个典型的意识节点进行分析、阐释和说明,以期找出事物的“共核”。研究手段和路线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中。
第一部分:生活的迷失:儿童观与儿童教育的误区。本部分从儿童当下的生活现状入手,从现状中梳理出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探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首先,从童年的消逝开始,通过回顾童年概念的发展历程,指出童年正在消逝,但导致童年消逝的不是单纯的媒介这一个因素,而与整个社会的观念、文化传统有关。媒介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当然会影响到儿童的观念。如果说电视真的引起了童年的消逝,那么消逝的原因不应该是电视这种形式本身,而是操纵电视的人,他们的文化观念、儿童观经济利益动机等决定了他们要美化和鼓励儿童成人化。如果在我们的文化中没有童年的概念,那么,即使没有电视这种工具,成人也会利用其他种种手段从儿童身上获取利益并鼓励儿童尽快地成人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尼尔·波兹曼的重要贡献就在于通过回顾童年概念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童年”是一种社会概念,即文化概念。这为我们理解儿童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儿童的存在,既是生物学上的存在,也是文化意义上的存在。作为生物性的存在,只要儿童的生命期存在,童年就存在但作为文化概念的存在,童年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失。当一个社会中的儿童过着童年应有的生活的时候,人们不必提到童年概念;当这种童年生活可能被损害的时候,人们要捍卫童年;当这种童年生活尚未出现或未被社会认可的时候,则要提出和发展童年概念。
当然,每个时代都需要人们去理解和发展童年的概念,这与文化的传承和进化有关,即说到底,儿童的生活与人们对儿童的理解有关,而儿童观的形成又直接受着文化的影响。从“文化变迁中的儿童”到“教育影响中的儿童”,我们在文化和教育中不断找寻着儿童,找寻着儿童自己的足迹,然而,我们看到:儿童生活不断受到某些成人生活的侵蚀,儿童失去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异化”,教育成为某些成人手中的“工具”。探寻根源,在于缺乏对儿童的本体认识,缺乏对儿童教育的本质理解,更缺乏对儿童生活的本源探讨。重新认识和理解儿童及儿童生活和教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而回归生活世界,关注儿童的生活方式,关注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赋予教育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也就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