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明史978755946869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5.93
7.2折
¥
49.9
全新
仅1件
作者刘钢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68697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9元
货号31500725
上书时间2024-11-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刘钢1982年生,历史作家,资深媒体人。《品位》《艺术品鉴》等知名刊物主编;“路上读书”App、《北京青年》专栏作者。
目录
第一章 朱元璋——自卑的理想主义者
第二章 锦衣卫——无孔不入的特务机构
第三章 朱棣——雄才大略的盛世皇帝
第四章 营建紫禁城——故宫的前世今生
第五章 郑和下西洋——联结中国与世界
第六章 科举——通往庙堂的独木桥
第七章 朱瞻基——玩物丧志的艺术家皇帝
第八章 土木堡之变——帝国走向衰败的转折点
第九章 夺门之变——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第十章 朱见深——被忽视的仁君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按时间顺序,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详实的史实,选取了朱元璋、张居正、魏忠贤等11个历史人物,以及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土木堡之变等9个历史事件,通过叙述从明太祖朱元璋建国至明朝灭亡期间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来理清明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通过废丞相、设锦衣卫等一系列措施加强皇权;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缔造“永乐盛世”;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队,七下西洋,将大明的国威传至四海;............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而亡,明朝覆灭。
翻开本书,带你用极简逻辑理清极复杂明史!
主编推荐
◆ 11个关键人物、9个关键事件,用极简逻辑理清极复杂明史!
◆ 明太祖(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开创大明王朝;控制欲爆棚,登基后把后代、百姓、官员安排得明明白白。
◆ 郑和:宦官界的偶像,七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
◆ 明英宗(朱祁镇):一位经历丰富的皇帝,当过俘虏,关过禁闭,最后成功复辟。
◆ 张居正:万历年间帝王师,以一己之力为大明续命60年。
◆ 明神宗(朱翊钧):这位皇帝在位48年,有28年不上朝,江山照样屹立不倒。
◆ 明思宗(朱由检):“困难模式”开局,试图励精图治,却最终在煤山上吊自杀。
◆ 翻开本书,带你用极简逻辑理清极复杂明史!
精彩内容
朱元璋——自卑的理想主义者(第一章节选,有删减)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南京。
漆黑的夜幕中,皇宫的灯光就像萤火虫一般显眼。虽然烛光有些摇曳,但是丝毫不影响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的“创作热情”。“盖其创业之初,备尝艰苦,阅人既多,历事亦熟。”他伏案为《皇明祖训》作序,过往的几十年如走马灯般在他脑海中飞快闪过。这位老人就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此时他盯着身上的锦衣,紧锁双眉,感慨万千,眼中流露出一丝悲怆,回想起了自己不幸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17岁那年经历的大旱与瘟疫使得朱元璋的父母、兄弟相继离世,他不得不剃度出家,作为游僧漂泊度日,饱尝人间冷暖。洪武帝这时抬起头,从窗格望向了宫外扬子江的方向,又回想起了自己起兵举义时在徽州和浙东遇见了自己的谋臣刘基、宋濂时的场景,尽揽英才的兴奋之情顿时跃上心头,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在鄱阳湖之上挥斥方遒,率领大军击败陈友谅的决胜时刻。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即便是成了九五之尊,小农意识依旧深深地扎根在心中。不论多么庞大的帝国,在他眼中就像是自己家中的那“一亩二分地”,这地里的一草一木、牲畜动物都是自己的财产,而自己作为“户主”,有权利也有义务照顾好它们。不论大事小事,他每天都如耕田下地般亲力亲为。他时刻关心着帝国每一寸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对自己的孩子更是上心,亲自主编的《皇明祖训》中,为了巩固皇权、训诫子孙,甚至还包括了皇子们几点起床、饭不要吃太饱等这些生活细节。他越来越想回到童年时代那短暂的欢乐时光,和父亲、母亲、哥哥在一起的日子虽然很贫苦,但一家人在一起温情常在。可惜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们阴阳两隔,朱元璋甚至没有尺寸之地来下葬父母,“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元末的土地兼并之严重,百姓生活之困苦让他记忆犹新。
大明初建,百废待兴,最重要的就是“钱”。作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农耕文明国家,赋税一直是国家最直接、最重要的财政来源。然而元末大乱,田赋无准,中央最重要的财政该如何保障呢?千头万绪,又该如何下手?宁国府的政绩让朱元璋眼前一亮。
政府由此可以得到的信息是:户主林荣一一家五口,住在嘉兴县,两男三女,有地六亩三分五毫。这份户帖中,一家人的籍贯、姓名、年龄、关系、性别、土地、住址、行业等信息全部呈现出来,这为国家征税和征役提供了准确无误的参考信息。朱元璋推行的制度环环相扣,缜密无比。在户帖的基础之上,还诞生了“黄册”,简单来讲就是朝廷组织“人口普查”,把居住在城乡的每个住户按照籍贯、姓名、人口、田宅、地亩等逐一登记造册,信息更为翔实。黄册每十年编造一次,每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户部及省、府、县。因上报户部的册子封面是黄纸,故称为“黄册”。
有明一朝,每年百姓在农闲或者遇到政府重大事务时,都需要服徭役。只有户籍上尽量将每户人口信息细化,才能为徭役人选做出正确的征派。太祖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分工,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民户务农,并向国家交税、服徭役;军户的义务是服兵役;匠户则必须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百工百业,世袭相传、不容更改是明朝户籍制度最大的特点。这意味着没有特殊原因,实现阶级跃层的可能性非常小。你要是铁匠,你的子孙世代就是铁匠;你要是军籍,你的子孙世代就是军籍。
不但出身受限制,就连活动自由也受限制。明代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任何人离乡百里,都必须持“路引”,否则就是“流民”。“路引”实际上就是介绍信,有了它才能异地远徙、住店,不然就会被遣回原籍。
朱元璋这么做是有目的的。明朝初立,流民失所,政府缺乏准确的户籍信息,加上过去的信息搜集方式原始且效率低下,如果不能准确、大量地掌握户籍信息,国家的税收和管理将无从谈起。朱元璋想尽可能地将百姓和土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核查户口、强化户籍管理势在必行,户帖和黄册的实行使得人口统计有章可循。
在实现人人都有“户口本”之后,朱元璋又开始在全国派发土地证——鱼鳞图册。他展开了大规模的土地丈量工作,将土地的类型、贫瘠程度、四周地貌的分布全部一一登记造册,为朝廷的征税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四民之中,农民最苦。”体恤农民是因为朱元璋自己当过农民,爱惜农民是因为朱元璋知道农业是天下根本,只有让农民安居乐业才能天下太平。
他的努力在明初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经过治理的洪武一朝,全国户数达到了10652789户,人口60545812人,耕地面积统计为8804623顷,夏秋粮合计为3100万石。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自豪地颁旨:“方今天下太平,军国之需皆已足用。其山东、河南民人田地、桑枣,除已入额征科,自二十六年以后栽种桑枣果树与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明朝初年,洪武帝的治国方针确实为社会经济的恢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与市场经济发展,户帖与黄册显然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了,而好不容易清查出的土地,也随着基层管理权力移交到士绅手中被兼并蚕食,皇族对土地的觊觎让这种情况更是雪上加霜。朱元璋心中那“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田园牧歌式的场景终究没能够实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