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善治: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978730033010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9.39
7.5折
¥
79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陆益龙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330105
出版时间2024-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32207233
上书时间2024-11-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陆益龙 安徽枞阳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农村社会学》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有两部学术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多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兴趣和领域包括农村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户籍制度研究、水资源与社会研究等。已出版《后乡土中国》等学术著作1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目录
第1章 未来农业经营体制
一、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问题
二、城镇化及农业经营制度诸理论
三、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
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构建
五、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制度体系
第2章 未来乡村治理体制
一、乡村治理的新问题
二、乡村治理的诸论点
三、乡村治理体制创新
四、未来的乡村治理
第3章 乡村治理转型的逻辑和方向
一、发展与秩序:乡村治理的核心
二、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转型
三、乡村治理转型的内在逻辑
四、新时代乡村治理创新的方向
五、小结
第4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一、乡村治理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二、乡村均衡充分发展与和谐稳定秩序
三、乡村自治与公共治理的融合路径
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创新
五、小结
第5章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一、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二、公共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三、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四、耕地保护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五、农业与非农化的关系
六、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第6章 国家公园社区治理体系的优化
一、关于国家公园社区治理的观点
二、三江源国家公园社区治理经验
三、公园社区治理问题的产生机制
四、公园社区治理体系的优化路径
五、小结
第7章 乡村土地流转及其治理
一、优先权、土地流转及相关理论问题
二、一起土地流转案例及其优先权问题
三、土地流转中优先权的建构过程
四、小结
第8章 乡村人户分离及其治理
一、人户分离、户籍管理及相关理论
二、农村人户分离的形态、影响及户籍管理困境
三、制度安排、管理实践与社会选择的偏差
四、小结
第9章 地方开发与乡村发展
一、地方开发问题及其相关理论
二、一个县域社会的三种开发策略
三、谋求投资偏重的地方整体性发展
四、小结
第10章数字时代农村市场制度创新
一、数字时代的来临
二、制度和市场的意义
三、农村市场发展的制度创新需要
四、创新农村市场制度的路径
五、小结
第11章 村庄及其未来治理
一、村庄的空落化
二、村庄的行政化
三、村庄未来展望
四、村庄未来治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从不同角度展开对未来乡村及乡村治理的想象和思考。主要内容为: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未来,以及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和所需的制度支撑;乡村治理的未来走向,以及未来乡村治理的合理体制、乡村治理现代化等。
本书还探讨了有关国家公园社区、乡村土地流转、人户分离现象、开发区建设、数字乡村建设等问题。关注并研究这些问题,既是将乡村治理研究具象化、经验化,即从现实经验出发去探讨乡村治理;也是为揭示乡村治理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更重要的是探索未来乡村达到善治的多种途径。
立足于经验研究,注重客观理性和学理性分析,基于社会事实和社会转型内在规律,从社会学视角对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大方向做出判断和把握,这是本书研究的重要特点。
精彩内容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已发生巨变,2020年底乡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发展迎来新局面。村庄是乡村社会的基石和载体,在乡村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对乡村的维续和现代化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纵深发展,村庄处在重要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两难抉择。保持村庄的存在、延续和振兴,那是乡村振兴的“直行道路”,选择右转或左转,那是村庄的终结道路,即村庄被城镇取代,或变相城镇化。关于现代化进程中村庄未来走向问题,西方国家流行且遵循一个重要命题,即“孟德拉斯命题”,认为社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使得传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被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取代。那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村庄会走向终结吗?村庄未来将向何处发展?村庄的未来形态怎样?
判断和预测村庄未来是否终结,既要看到村庄的现实困境,也需把握村庄变迁与发展的内在机理。对一个村庄来说,其走向终结或消失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村庄自身已经失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条件,譬如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枯竭,例如在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常常会导致“沙逼人退”,随着村庄人口全部撤离,村庄自然消失。又如一些村庄处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灾害发生后造成村庄被大面积破坏,迫使村庄搬迁重建。另一种则是外部力量对村庄的彻底改造,例如国家大型项目建设带来的集体搬迁、城市向外围的扩展等。这些改造是全面而彻底的,使村庄的形态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原来的村庄走向终结。不论哪一种情形,村庄的终结或消失都属于“裂变”,村庄发生 “裂变”必须有“裂变”能量的爆发。
就中国的国情来说,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尽管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在继续和加速,村庄在结构上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总体而言村庄不会走向终结,不会完全消失,村庄依然是中国基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村庄之所以不会走向终结,或者说不会发生 “裂变”,其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村庄在地理分布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多种多样的村庄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变迁方式和形态,完全统一的终结结局不会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发生。
城镇化虽具有强大的扩张和改造力量,但城镇化的逻辑其实较为单一。随着城镇的不断扩张,确实有许多村庄被吞噬而不复存在,但依然会有大量村庄不会走向终结。城镇扩张倾向于选择土地有升值空间的区域,难以把那些偏远山区的村庄改造为城镇,在中国,恰恰有大量的村庄分布在偏远的丘陵和山地区域内,城镇的扩张力量不能直接快速渗透到这些区域。
第二,村庄是一种自然、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连续统,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传统的村庄,在社会转型和变迁过程中往往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使村庄这种自然与历史的连续统中断,必须有“裂变”性的能量才可能达到。如村庄自然条件发生彻底变化,类似于沙漠化、水资源枯竭或特别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生存危机,以及现代大型公共建设等力量,可能在短期内使村庄走向终结。在现实中,“裂变”性的能量非常有限。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城市郊区出现了“城中村”或“超级村庄”,这一现象表明,作为自然与历史连续统的村庄,具有很强的韧性和连续性。
第三,村庄人口流动对村庄未来结局的影响很有限。尽管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对村庄劳动力构成巨大引力,村庄的人口大流动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流动会导致村庄消失或终结。当流动达到一定程度时,村庄里的人口会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这种均衡将更加有利于村庄的存续,因为村庄毕竟是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天然空间,只要这种空间没有发生 “裂变”,便会有人在这里居住、生产和生活。且村庄人口流动也会有“流出”与“回乡”并存的状态,而非从村庄到城镇的单向迁移,较多村民流出是为了更好地回乡。村庄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有一定差别,迁移意味着居住生活空间的位移,而流动则可能是暂时的,是为了生产或营生而作出的权衡,当流动人口在外没有更理想的就业机会时,便会选择回乡。
第四,村庄的社会结构具有再生产功能,这一功能对村庄的存续起到重要作用。虽然村庄在现代化过程中发生了转型,但村庄依靠自身的社会文化再生产机制得以延续和发展,尽管形态和特征会有所变化。在现实社会中,村庄的再生产表现为家户和人口的继替和更新。一个村庄只要还具备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就不会出现所有家户和人口全部搬离村庄的现象,村庄里总是有家户和村民居住生活着,因而村庄能够保留和延续。
既然村庄不会走向终结,那么未来村庄将向何方发展呢?展望村庄的未来,首先需要把握现代化、城镇化的大势,社会现代化必然催生乡村现代化,现代化乡村自然有现代化村庄。从宏观社会结构来看,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乡村特别是传统乡村将越来越少,处于社会系统的少数地位,而非主体地位。从微观层面看,村庄的形态越来越具有现代性特征。所谓现代性特征,是指无论村庄的物质基础还是村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皆受到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影响,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先进,更新越来越快,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向个体化和消费主义倾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形势下,村庄未来发展将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村庄建设进一步增强,村庄将成为美丽乡村的两点和构成。在乡村变得越来越少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的资源可以更加集中地投入村庄建设之中,从而达到集中力量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美好的目标。其次,村庄与城镇的差别越来越小,互动联系更加便捷。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推行,村庄的基础设施会越来越完善,生活条件更加接近于城镇社区生活条件。在宜居方面,村庄和城镇没有大的差别。而且,随着乡村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村庄与外界的联系更频繁、更便捷。此外,村庄将以特色产业型和适老型村庄为主。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并不意味着所有村庄全部振兴起来,城镇化和现代化不可避免地导致村庄的巨变和减少,因而需要理性看待一部分村庄的转型乃至消失,部分村庄的消失是乡村现代化的构成。乡村振兴的意义在于有意识、有计划地保护、留存和发展部分有特色的村庄。这些特殊村庄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村庄在现代化背景下,可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而获得新的、现代的发展机会,特色产业包括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业和新产业集群等。有产业兴旺作为基础,村庄在新的历史时期具备存续的物质条件,也有理想的发展机会,从而成为现代乡村的重要构成。另一类村庄则是老年人居住和养老的场所。人口老龄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老龄化程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社会需求广泛。家庭养老是乡村社会养老的传统模式,但是,随着乡村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尤其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流动,家庭养老模式逐渐演化为自力养老,亦即较多老年人自力更生,劳作至老,劳作至死,在子女外出打工的周期,他们独立地居家养老。未来的村庄依然是乡村老年人的归宿,也是适合乡村老年人养老的理想场所,符合“落叶归根”的迁移流动规律。老龄化的乡村流动人口大多会回归乡里,回到村庄,安养晚年。从另一个侧面看,村庄也因为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和养老而得以存续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适老型村庄将成为未来村庄的主要构成。
至于未来村庄的形态是怎样的,我们可以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去预测和设想。当然,社会学的想象并非凭空幻想,而是基于事实进行理性思考。鉴于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现实,村庄未来的理想形态是和美村庄。
和美村庄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和”指的是社会文化方面的形态特征,意味着未来村庄与城镇社会的关系、村庄内部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村庄是一个和谐社会,也是和谐社会的构成。和谐村庄不是贫穷、落后的地方,而是呈现出共同富裕、和谐美好的生活景象。“美”体现在村庄空间的美化上,村庄建设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精致,不仅是适合养老的理想场所,也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和美村庄代表的是未来村庄的理想形态,也是一种建设理念和原则,而不是统一模式。要按照和美原则推进乡村建设,促进村庄的现代化发展。在未来村庄建设的具体实践中,需要规避城市中心主义和普适
性的逻辑及误区,而要沿着特色化的理路,探寻特色保护、特色延续和特色发展的有效路径,将未来村庄建设成美丽且有特色的村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