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与清代古文研究978757321225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唐宋八大家与清代古文研究9787573212252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0.02 6.9折 58 全新

库存2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游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

ISBN9787573212252

出版时间2024-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32150811

上书时间2024-11-08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周游,1989年生,江苏泰州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双创博士”,无锡市首届“太湖优青”,江南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古文和清代诗文,在《文学遗产》《北京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一项。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作为话题的唐宋八大家:饱受挑战的文学典范
第二节 选题与基本思路
第三节 观念史的视角
第一章 钱谦益“苏文有得于《华严》”说与清初苏文传习
第一节 苏文与《华严经》公案
第二节 苏轼文与《华严经》的比较
第三节 何为苏轼大文章
第四节 对“苏文有得于《华严》”的误读
第二章 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汉学家的古文实践
第一节 汉学家如何看待唐宋八大家
第二节 以欧曾之法发马郑之学
第三节 汉学家对韩、柳碑传文的态度
第三章 诙诡之趣:晚近桐城派的韩文阐释趣味
第一节 发现诙诡之趣:晚近桐城派的韩文阐释路径
第二节 阐发“诙诡之趣”的理念背景与实际意图
第三节 诙诡之趣与不测之意
第四节 被忽视的“诙诡”与“以诗为文”说的提出
第四章 晚近桐城派中的王安石文风
第一节 王安石文章评价的两个维度
第二节 柳王合称与晚清桐城派学王风气
第三节 法门:以《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为典范
第四节 困境:围绕《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的反思
第五章 另类的评点:严复的唐宋八家文解读趣味
第一节 严复评点《古文辞类纂》之总体特色
第二节 严复的唐宋八家文读法及其与桐城派之差异
第六章 韩愈“唯陈言之务去”话题的清代解读
第一节 清代以前的“陈言”话题
第二节 清初王学语境下的“陈言”话题
第三节 不变与变:清中期到晚期的“陈言”话题
第七章 柳宗元“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的清代阐释
第一节 所谓的原始含义:从柳宗元角度考察“洁”
第二节清人论述的中心:《史记》与“洁”
第三节 “洁”的延伸:从《史记》到《离骚》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一
后记二

内容摘要
唐宋八大家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系统总结期,考察清人对待唐宋八大家的态度,既可勾勒出八大家在清代的接受史,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清代古文发展脉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总结整个传统散文世界学习八大家的经验,有助于完善和建构古代散文的批评话语,具有相当的开创性。
此书以清人对待唐宋八大家这一文学典范的态度为研究对象,探索清人学习八大家散文以及利用八大家话题建构文学理论的历史状况及其成果。全书以“唐宋八大家”话题为中心梳理清代古文的发展脉络,不仅勾勒主脉,还特别关注每个时期的“异见者”,以展现一个多层次的古文发展态势,大大增加了论述的深度;又从观念史角度入手,探究韩柳苏重要文论在清代的发展,保留了阐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选取了长期被忽略却极为重要的个案进行重点研究,进一步深化主题。

精彩内容
 第三章诙诡之趣:晚近桐城派的韩文阐释趣味  韩愈崛起中唐,负重誉于北宋,自此之后,世称文宗,千秋百代而名不寂寞。韩文的影响贯穿于历朝文人的批评与创作中,这些内容本应视作北宋以来古文发展的核心部分,但现有的研究却略显单薄,且呈现出头重脚轻的状态,清代的韩文接受研究尤为薄弱。  桐城派振起于乾嘉之时,流衍至民国,是清代中后期影响最为深远的古文流派。作为古文流派,韩文自然是其摹效的典范,但从姚鼐到梅曾亮,文风偏于阴柔,于韩文气象不侔,直到曾国藩氏出,桐城文风才为之一变。对此,钱基博尝言:“曾国藩以雄直之气,宏通之识,发为文章,而又据高位,自称私淑于桐城,而欲少矫其懦缓之失;故其持论以光气为主,以音响为辅;探源扬、马,嫥宗退之,奇偶错综,而偶多于奇,复字单词,杂厕其间;厚集其气,使声彩炳焕而戛焉有声。”其中点出了曾氏对韩文的重视,且曾氏主要在光气音响处用力,以求塑造一种具有“雄直”气象的新文风。他所推崇的“雄直”也确是韩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段议论十分经典,屡被引述,后来的研究者在考察曾氏一脉的古文风格时,也多就此意发挥,在研究思路上尚未有较大突破。  但值得怀疑的是,钱基博这一教科书式的论断是否真能涵盖问题的复杂性?我们是否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晚近的桐城派除了从韩文中汲取了雄直的气象外,还有没有别的气质是他们所欣赏并在创作中追求的?曾氏及其后学对韩文的探索除了声色音响等较为直观的形式外,有没有别的内容尚未被学者充分讨论?本章希望切实地回应这些问题,补充和修正现有的韩文接受研究及晚近桐城派发展研究。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