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应该这样读(精)--迦陵书系(典藏版)978710116772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唐诗应该这样读(精)--迦陵书系(典藏版)978710116772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0.14 6.3折 48 全新

库存5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加)叶嘉莹|整理:张静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67726

出版时间2024-10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2218637

上书时间2024-11-02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女,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执教于中国台湾及北美的多所高校。1990年被加拿大政府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201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在南开大学创建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至今。曾获香港岭南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博士,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2019年中国政府友谊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
中英文著作有:StudiesinChinesePoetry,《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叶嘉莹作品集》等数十种。

目录
追根溯源,走进诗歌
唐诗的源流
评判诗歌好坏的标准
诗歌的四声与平仄
知人论诗,以诗解人
用律谨严的杜审言
工整之中寻突破的王勃
少即有才的骆宾王
“才名括天地”的陈子昂
和雅清淡的张九龄
诗中隐士孟浩然
王维:禅悟入诗
想落天外的“谪仙”李白
七绝圣手王昌龄
高适:诗以“气骨”胜
沉郁顿挫、仁民爱物看杜甫
奇才奇气数岑参
却爱韦郎五字诗
柳宗元的山水寂寞心
自伤且自励、怀古亦叹今的刘禹锡
韩愈求变与韩诗之变
自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
李贺:“笔补造化”的旷世奇才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义山诗
豪丽之中见真淳的杜牧诗

内容摘要
本书以“唐诗的源流”切入,开启对唐诗的解读与鉴赏。全书由浅入深,先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带领读者走进诗歌;紧接着,“知人论诗,以诗解人”,解读了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20位诗人的代表作品,让中学生对唐代的诗人、诗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诗歌风格有了深切的感知。

主编推荐
○本书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为中学生量身定制的名家讲堂,带领中学生感悟唐诗的魅力。○内容由浅入深,通过对比唐代不同诗人的生平、诗歌作品、诗歌风格,加深中学生对唐代诗人、诗作、诗风的理解和感知。○全书还将诗歌的知识、品读唐诗的方法娓娓道来;文后配有拓展阅读,让中学生在精读诗歌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收获。○语言通俗易懂,读来颇有节奏感,读罢此书,不仅会被唐诗的美所折服,更易被作者独特的讲解方式、优雅的语言所吸引。

精彩内容
评判诗歌好坏的标准我以为在批评、欣赏和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大家常常讨论、常常觉得伤脑筋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究竟怎样衡量判断,哪一首诗是好诗,哪一首诗是坏诗?这不仅在中国,在西方也是很成问题的一件事情。你要给学生一首诗,告诉他作者是莎士比亚,他就盲目崇拜,认为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就一定都好。如果你不告诉他作者是谁,你就给他几首诗,他就很难判断,那究竟是好诗还是坏诗。也许有一些人,他自己有一点点直觉感受,他说我喜欢这个,我不喜欢那个。可是你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你能说出那个缘故来吗?而且你所说的那个缘故,果然就是衡量一首诗歌好坏的正确标准吗? 中国古人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那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有要说的话,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还是没话找话,在那里说一些虚伪、夸张的谎话。就是说,是不是果然“情动于中”,这是判断一首诗歌的最重要的标准。既然要“情动于中”然后“形于言”,这“情动于中”是诗歌蕴育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质素。那么什么东西才使你“情动于中”呢?晋朝的陆机有一篇《文赋》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在那强劲的、寒冷的秋风之中凋零的落叶,人们看了,就有一种萧瑟的、凄凉的、悲伤的感觉。“喜柔条于芳春”是说,当芬芳、美好的春天,我们看见草木那些柔条发芽长叶了,我们就有一种欣喜,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感动。后来更有名的一本关于诗歌批评的书——钟嵘的《诗品》,它前面有一篇序,第一段开始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气之动物”是外边的冷暖、寒暑,中国所说的“阴阳”二气,它感动了外物,所以有花开,所以有叶落。所谓“物之感人”,是说花开叶落的“物”的现象,就感动了人的内心。“摇荡性情”,所以就使你的内心有一种摇荡的感动。“形诸舞咏”,所以才表现在你的歌舞、吟咏的诗歌之中。所以,人心之动,是物使之然也,也就是说“情动于中”的一个因素是外在的大自然的物象。而如果说外在的,没有感情的,没有思想的草木的荣枯,都能感动你的话,那么跟你同样的人类的悲欢离合,难道不感动你吗?像孔子说的“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所以,杜甫在诗中才写下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才写下来“三吏”“三别”。像这些人世间很多人生的事情当然就更使你感动,不只是你自己个人的死生离别感动你,你看到别人的死生离别也同样地感动你,而诗人是有锐敏的感受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的,于是就不只是你自己的生活遭遇感动你,也不只是你看到别人的生活感动你,不只是你今天看到的当代人的生活感动你,古人及千百年前发生的事件也一样地感动你。所以,中国才有咏史的诗,“万古长留楚客悲”,“楚客”——屈原的悲哀为什么万古之下还感动了后代的人呢?所以,诗人就是要有一种中国古人所说的“民胞物与”之心,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对事物我都以同情的心对它,更不用说与我同类的人类,我当然就更会有同情和关怀了。当然,最好的、最能感动人的诗篇是诗人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自身的体验所写出来的。好的诗人有锐敏的感受能力,有丰富的联想能力,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不只是草木,不只是现在的人事,我所没看见过的,没经历过的人事,都可以感动我,这才真正是一个有博大的感情、襟抱的诗人。所以,古人才会写出来很多美好的诗歌。白居易写了《长恨歌》,他是唐明皇吗?他不是。他是杨贵妃吗?他也不是。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虽不是唐明皇或杨贵妃,但他能够想象唐明皇跟杨贵妃的死生离别的感情。 工整之中寻突破的王勃王勃,字子安,生于650年,死于676年,他只活了二十几岁。所以,他虽然很有才华,在艺术性方面表现得非常好,可他对于人生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在思想性方面并没有什么深度。而且,王勃还有最应该注意的一个缺点,就是如《孟子》中所说的:“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孟子·尽心下》)他是王绩的侄孙,年少而多才。当时很多王公贵人都想罗织人才,沛王看中了王勃的才华,就把他纳入自己的门下做了修撰。那时的王公贵人们喜欢“斗鸡”这种游戏,有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王勃竟然为沛王写了一篇檄文(《檄英王鸡文》),来讨伐英王的鸡!结果,皇帝看见后就不高兴了,说王勃这样做,会增加两个王子之间相互争斗的心。所以王勃被革职离开了沛王,到虢州去做参军。到虢州后,有一个官奴,也就是因犯法而被政府收容管教后来做劳工的人,这个人名叫曹达。他又犯了法,于是跑到王勃那里请求保护。当时王勃觉得自己很有办法,就接受了曹达,并把他藏了起来。可是后来,他觉得藏不住了,恐怕连累了自己,就暗地里把曹达杀死了。王勃因此犯了死罪,幸遇大赦,没被处死。他的父亲受其连累被贬官。王勃出狱后在探望父亲的归途中溺水惊悸而亡。
在艺术性方面,王勃确实是非常有文采的。据说他写文章时不打草稿,有时蒙上被子,像是在睡觉,起来后下笔立成,被时人谓之“腹稿”。他不但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很不错。我们知道,唐朝初年是近体诗完成的时代。近体诗讲求对偶的精工与平仄的谐调,这种风气影响到文章的写作,所以那时的文章也要对偶,也有很严格的规律,被称为“骈文”。“骈”字从马,本来是说车子由两匹马或四匹马并排来驾,这叫作“骈”;做文章也是一对一对地对起来写,这样的文章就叫作“骈文”。初唐是律诗与骈文流行的时代,王勃的骈文就写得很出色。《古文观止》这本书中收了他的一篇文章,就是非常有名的《滕王阁序》。滕王阁建在江西南昌附近,有一次,南昌府的都督在滕王阁宴请宾客,宴会上,大家饮酒作诗,收集起来,前面还要写一篇序文。本来,那个都督事先已经让他的女婿准备了一篇序文,以便在这次盛会中表现自己的才能。没想到席间王勃竟自告奋勇地写了一篇序,都督一生气,就回去了,可他叫人随时将王勃所写的内容告诉他。结果,他发现王勃的文章写得确实是好,远在其婿之上。这篇文章里最有名的两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说的是黄昏时分,将要沉落的晚霞在天际飘飞,伴着一只独自飞翔的鹜鸟;澄澈明净的秋水与高爽蔚蓝的秋空相互映照,水光天影融为一色。这两句当时就深为人们喜爱,传诵于众口之中。
由此可见,王勃确实是很有文采的一个人。我们一方面要承认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他在思想方面的不足。我常常说,诗里面要传达一种感发的生命。同样使人感动,而这种感发生命却有厚薄、大小、深浅、高低等种种不同。王勃的诗虽然在艺术性上非常不错,但他永远不能成为真正好的第一流诗人,因为他本身感发的生命不够。这与他死得太早有关,也与他自身性格方面的缺点有关。我们现在是借着这些小诗人来看中国近体诗的完成,你一定要等到讲李白、杜甫这些人时,才能够真正认识到中国诗歌里边那种博大深厚的感发生命在哪里。
另外,要衡量批评中国的文学,不仅要有微观的认识,还要有宏观的认识。前者是说,你要对文学作品有很细微的观察,对于其艺术性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以及这些字、词的每一个作用,都能够有清楚的了解与分析;后者是说对于文学要有整体性的理解与把握。做文学批评一定要有宏观与微观这两方面的眼光才够。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初唐这些写近体诗的小诗人,就会发现:在整个文学史发展的长远的洪流中,这些诗人是不能够缺少的。假如没有他们对于声律的完成,以及对于各种艺术方法的运用,就不可能产生后来像杜甫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那样博大深厚的律诗。他们是诗歌发展旅程上的垫脚石,是一个过渡的桥梁。
我们再讲王勃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他送给朋友的一首应酬之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