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大家小书978720011414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大家小书978720011414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5.2 6.3折 24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雷海宗

出版社北京

ISBN9787200114140

出版时间2016-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4元

货号3424678

上书时间2024-10-28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雷海宗(1902—1962),著名历史学家。一九二七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后更名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担任教授、系主任等职;一九五二年全国院系调整,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雷海宗先生硕学高德,学贯古今中外,其学术研究自成体系,博大精深,曾发表《殷周年代考》《历史的形态与例证》《古今华北的气候与农事》《评汉译<世界史纲>》《克罗奇的史学论——历史与记事》《孔子以前的哲学》等重要论文,代表性著作有《中国通史》《西洋通史》《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西洋文化史纲要》《伯伦史学集》等。

目录
上编
总论——传统文化之评价
  一  中国的兵
    (一)春秋
    (二)战国
    (三)秦代
    (四)楚汉之际
    (五)西汉初期
    (六)汉武帝
    (七)武帝以后——光武中兴
    (八)东汉
    (九)后言——汉末至最近
  二  中国的家族
    (一)春秋以上
    (二)战国
    (三)秦汉以下
    (四)结论
  三  中国的元首
    (一)列国称王
    (二)合纵连横与东帝西帝
    (三)帝秦议
    (四)秦始皇帝
    (五)汉之统一与皇帝之神化
    (六)废庙议与皇帝制度之完全成立
    (七)后言
  四  无兵的文化
    (一)政治制度之凝结
    (二)中央与地方
    (三)文官与武官
    (四)士大夫与流氓
    (五)朝代交替
    (六)人口与治乱
    (七)中国与外族
  五  中国文化的两周
    (一)正名
    (二)中国史的分期
    (三)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较
下编
总论——抗战建国中的中国
  六  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
  七  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附录
  世袭以外的大位承继法
  殷周年代考
  君子与伪君子
  雅乐与新声
  古今华北的气候与农事

内容摘要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雷海宗的代表作,也
是他的成名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几篇文字,都是抗战前发表的,是著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批判。前三篇由三个不同的方向探讨秦汉以上的中国——动的中国。第四篇专讲秦汉以下的中国——比较静的中国。第五篇合论整个的中国历史。下编的主题是探讨抗战建国中的中国。下编第一篇文章解释此次抗战的意义与士兵之所以英勇,说明中华民族虽老而仍有朝气的原因。第二篇文章则表示海雷宗对于前途的希望和信仰。作者贯通中外的渊博知识以及对历史文化的独特看法,在当时学术界是颇为难得和显著影响的,对今天我们研究中外历史也甚具教益与启发意义。

精彩内容
 (二)战国战国初期文化的各方面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可惜关于这个时代,史料非常缺乏。《左传》《国语》都已结束;《战国策》本身即不可靠,对战国初期又多缺略;《竹书纪年》真本后世愚妄的士大夫又眼看着
它失传。所以这个轰轰烈烈的革命时代使后来研究的人感到极大的苦闷。我们由《史记》中粗枝大叶的记载,只能知道那一百年间(约西元前470一前370年问)曾有几个政治革命,革命的结果是,国君都成了专制统一的绝对君主,旧的贵族失去春秋时代仍然残留的一些封建权利。同时在春秋时代已经兴起但仍然幼
稚的工商业⑥到春秋末战国初的期间已进人政治的领域。范蠡④与子贡、白圭⑧诸人的传说可代表此时商业的发达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传统的贵族政治与贵族社会都被推翻,代兴的是国君的专制政治与贵贱不分、最少在名义上平等的社会。在这种演变中,旧的文物当然不能继续维持,春秋时代全体贵族文武两兼的教育制度无形破裂,所有的人现在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与运气去谋求政治上与社会上的优越地位。文武的分离开始出现。张仪的故事可代表典型的新兴文人:张仪己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壁,门下意张仪日:“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日:“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⑨这种人只有三寸之舌为唯一的法宝,凭着
读书所学的一些理论去游说人君。运气好,可谋得卿相的地位;运气坏,可受辱挨打。他们并无军事的知识,个人恐怕也无自卫的武技,完全是文人。
另外一种人就专习武技,并又私淑古代封建贵族所倡导的侠义精神。聂政与荆轲的故事最足以表现这种精神。他们虽学了旧贵族的武艺与外表的精神,但旧贵族所代表的文化已成过去。旧贵族用他们文武兼
备的才能去维持一种政治社会的制度,他们有他们的特殊主张,并不滥用他们的才能。他们主要的目的,在国内是要维持贵族政治与贵族社会,在天下是要维持国际的均势局面。这些新的侠士并无固定的主张,谁出高价就为谁尽力,甚至卖命,也正如文人求主而事只求自己的私利一样。列国的君王也就利用这些无固定主张的人去实现君王自己的目的,就是统一天下。历史已发展到一个极紧张的阶段,兵制也很自然地扩张到极端的限度。
可惜关于战国时代没有一部像《左传》或《国语》的史籍,以致时代虽然较晚,我们对于那时的政治史与政治制度反不如春秋时代知道的清楚。各国似乎都行军国民主义;虽不见得人人当兵,最少国家设法鼓励每个男子去当兵。关于这种征兵的制度,只《苟
子》中有一段极简略而不清楚的记载: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轴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秦入其生民也狭鳅,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执,隐之以厄,忸之以庆赏,厄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这是一段战国时代好空谈的儒家的记载,对于军事并无同情,所以记载的也不清楚。但看来秦国似乎是行全民皆兵的制度,齐、魏两国希望为多数的人民都能当兵定出一定的标准,以重利为诱惑,驱使多数人都努力去达到规定的标准。
战国时代的战争非常残酷。春秋时代的战争由贵族包办,多少具有一些游戏的性质。我们看《左传》中每次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缛礼,杀戮并不甚多,战争并不以杀伤为事,也不以灭国为目的,只求维持国际势力的均衡。到战国时代,情形大变,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所以各国都极力奖励战杀,对俘虏甚至降卒往往大批地坑杀,以便早日达到消灭对方势力的地步。吴越之争是春秋末年的长期大战,也可说是第一次的战国战争。前此大国互相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吴国仍有春秋时代的精神,虽有灭越的机会仍然放过,但伍子胥已极力主张灭越。后来越国就不客气,把横行东南百余年的大吴国一股吞并。从此之后,这就成为常事。P7-10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