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实秋作品精选/名家作品精选978757021092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梁实秋作品精选/名家作品精选9787570210923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5.26 4.5折 34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实秋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0210923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4元

货号30771392

上书时间2024-10-14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出生于北京,名治华,字实秋,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主要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散文》《英国文学史》等。

目录
目录
槐园梦忆
雅舍 / 3
童年生活 / 6
想我的母亲 / 9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 12
槐园梦忆
——悼念故妻程季淑女士 / 16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 95
谈徐志摩(节选) / 98
胡适先生二三事 / 104
忆老舍 / 111
忆沈从文 / 116

人生妙趣
男人 / 121
女人 / 124
孩子 / 128
客 / 131
中年 / 134
老年 / 137
乞丐 / 140
医生 / 143
好汉 / 146
暴发户 / 149
诗人 / 152
代沟 / 155

生活本就单纯
音乐 / 161
衣裳 / 165
拜年 / 169
握手 / 172
送礼 / 174
讲价 / 178
散步 / 181
洗澡 / 184
吃相 / 187
旅行 / 191
送行 / 194
喝茶 / 197
麻将 / 200
有闲 / 204

把心胸敞开,快乐逼人而来
健忘 / 209
寂寞 / 213
快乐 / 216
幸灾乐祸 / 219
怒 / 222
馋 / 224
睡 / 227
穷 / 230
懒 / 233
吃醋 / 237
沉默 / 239
谦让 / 241
火车 / 244

风味人间
西施舌 / 249
火腿 / 251
烤羊肉 / 254
狮子头 / 256
水晶虾饼 / 258
核桃酪 / 260
豆汁儿 / 262
煎馄饨 / 264
酸梅汤与糖葫芦 / 266
蟹 / 269
佛跳墙 / 272
八宝饭 / 275
腊肉 / 277
锅巴 / 279
豆腐 / 281

内容摘要
本书精心辑录梁实秋64篇经典散文,包括《雅舍》《槐园梦忆》《胡适先生二三事》《送行》《寂寞》等。从人生晚年的忆旧,到风味人间的饮食,文笔简约、平实,作风恬淡、雅朴,字里行间充溢着温暖情味和诙谐幽默。散步喝茶,拜年讲价,在世俗人情中,没有过多的大悲大喜,反而是三言两语之间道尽人生哲理、透露活之旨趣,值得一读再读。

精彩内容
想我的母亲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是神圣的。我写过一些杂忆的文字,不曾写过我的父母,因为关于这个题目我不敢轻易下笔。小民女士逼我写几句话,辞不获已,谨先略述二三小事以应,然已临文不胜风木之悲。
我的母亲姓沈,杭州人。世居城内上羊市街。我在幼时曾侍母归宁,时外祖母尚在,年近八十。外祖父入学后,没有更进一步的功名,但是课子女读书甚严。我的母亲教导我们读书启蒙,尝说起她小时苦读的情形。她同我的两位舅父一起冬夜读书,冷得腿脚僵冻,取大竹篓一,实以败絮,三个人伸足其中以取暖。我当时听得惕然心惊,遂不敢荒嬉。我的母亲来我家时年甫十八九,以后操持家务尽瘁终身,不复有暇进修。
我同胞兄弟姊妹十一人,母亲的劬育之劳可想而知。我记得我母亲常于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几个较小的孩子们洗澡。我怕肥皂水流到眼里,我怕痒,总是躲躲闪闪,总是咯咯地笑个不住,母亲没有工夫和我们纠缠,随手一巴掌打在身上,边洗边打边笑。
北方的冬天冷,屋里虽然有火炉,睡时被褥还是凉似铁。尤其是钻进被窝之后,脖子后面透风,冷气顺着脊背吹了进来。我们几个孩子睡一个大炕,头朝外,一排四个被窝。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吱吱喳喳地笑语不停,便走过来把油灯吹熄,然后给我们一个个地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我不知道母亲用的是什么手法,只知道她塞棉被带给我无可言说的温暖舒适,我至今想起来还是快乐的,可是那个感受不可复得了。
我从小不喜欢喧闹。祖父母生日照例院里搭台唱傀儡戏或滦州影戏。一过八点我便掉头而去进屋睡觉。母亲得暇便取出一个大簸箩,里面装的是针线剪尺一类的缝纫器材,她要做一些缝缝补补的工作,这时候我总是一声不响地偎在她的身旁,她赶我走我也不走,有时候竟睡着了。母亲说我乖,也说我孤僻。如今想想,一个人能有多少时间可以偎在母亲身旁?在我的儿时记忆中,我母亲好像是没有时候睡觉的。天亮就要起来,给我们梳小辫是一桩大事,一根一根地梳个没完。她自己要梳头,我记得她用一把抿子蘸着刨花水,把头发弄得锃光大亮。然后她就要一听上房有动静便急忙前去当差。盖碗茶、燕窝、莲子、点心,都有人预备好了,但是需要她去双手捧着送到祖父母跟前,否则要儿媳妇做什么?在公婆面前,儿媳妇是永远站着,没有座位的。足足地站几个钟头下来,不是缠足的女人怕也受不了!最苦的是,公婆年纪大,不过午夜不安歇,儿媳妇要跟着熬夜在一旁侍候。她困极了,有时候回到房里来不及脱衣服倒下便睡着了。虽然如此,母亲从来没有发过一句怨言。到了民元前几年,祖父母相继去世,我母亲才稍得清闲,然而主持家政教养儿女也够她劳苦的了。她抽暇隔几年返回杭州老家去度夏,有好几次都是由我随侍。
母亲爱她的家乡。在北京住了几十年,乡音不能完全改掉。我们常取笑她,例如,北京的“京”,她说成“金”,她有时也跟我们学,总是学不好,她自己也觉得好笑。我有时学着说杭州话,她说难听死了,像是门口儿卖笋尖的小贩说的话。
我想一般人都会同意,凡是自己母亲做的菜永远是最好吃的。我的母亲平常不下厨房,但是她高兴的时候,尤其是父亲亲自到市场买回鲜鱼或其他南货的时候,在父亲特烦之下,她也欣然操起刀俎。这时候我们就有福了。我十四岁离家到清华,每星期回家一天,母亲就特别疼爱我,几乎很少例外地要给我炒一盘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起锅时浇一勺花雕酒,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但是这一盘菜一定要母亲自己炒,别人炒味道就不一样了。
我母亲喜欢在高兴的时候喝几盅酒。冬天午后围炉的时候,她常要我们打电话到长发叫五斤花雕,绿釉瓦罐,口上罩着一张毛边纸,温热了倒在茶杯里和我们共饮。下酒的是大落花生,若是有“抓空儿的”,买些干瘪的花生吃则更有味。我和两位姐姐陪母亲一顿吃完那一罐酒。后来我在四川独居无聊,一斤花生一罐茅台当作晚饭,朋友们笑我吃“花酒”,其实是我母亲留下的作风。
我自从入了清华,以后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就少了。抗战前后各有三年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晚年喜欢听平剧,最常去的地方是吉样,因为离家近,打个电话给卖飞票的,总有好的座位。我很后悔,我没能分出时间陪她听戏,只是由我的姐姐弟弟们陪她消遣。
我父亲曾对我说,我们的家所以成为一个家,我们几个孩子所以能成为人,全是靠了我母亲的辛劳维护。一九四九年以后,音讯中断,直等到恢复联系,才知道母亲早已弃养,享寿九十岁。西俗,母亲节佩红康乃馨,如不确知母亲是否尚在则佩红白康乃馨各一。如今我只有佩白康乃馨的份儿了,养生送死,两俱有亏,惨痛惨痛!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