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商人:1912-1949978750573716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国商人:1912-1949978750573716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8 45 九五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傅国涌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

ISBN9787505737167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9787505737167

上书时间2024-09-24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库存书非二手。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不在“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不在农业文明的产物晋商或徽商上,也不在官商或买办身上,而在那些开创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它与民国一起诞生,伴随着民国企业家群体跌荡辉煌。《民国商人(1912-1949追寻中国现代工商文明的起源)》是作者傅国涌对中国企业家本土传统的梳理之后,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以编年史为体,将1912年至1949年的民国企业家兴衰荣辱的历史画卷一一展现。

作者简介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本土传统等,并坚持独立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在多家重要报刊开设评论或历史专栏。主要著作有:《金庸传》《叶公超传》《历史的误会》《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

目录
前言  万金散尽不再来
  ——民国企业家的聚散之道
1912年:荣德生的三个提案
1913年:暧昧的工商界
1914年:“海归”登台
  年度人物  夏瑞芳:第一个中外合资的样板
1915年:银行是—针见血的组织
1916年: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
  年度人物  银行家张公权的底气
1917年:“大世界”开场
1918年:工商界推动“南北议和”
  年度人物  郭氏兄弟:永安公司的“创世记”
1919年:“爱国之心,未敢后人”
1920年:“新商人派”
  年度人物  聂云台:时代浪尖上的新企业家
1921年:先开锣“跳加官”的工业救国者
1922年:走向国际舞台的努力
1923年:昙花一现的“商人政府”
  年度人物  简氏兄弟:商场如战场
1924年:从科学管理找生机
1925年:提倡国货的天赐良机
1926年:张謇之死
1927年:卢作孚的北碚建设
  年度人物  陈光甫的“服务之道”
1928年:倡裁兵
1929年:“中华工业总联合会”
1930年:刘国钧的三个“一点点”
1931年:杜重远忍痛别窑
  年度人物  郭氏家族:从商业向工业拓展
1932年:项松茂赴义
1933年:永安“富二代”接班
1934年:“申新搁浅”
1935年:“抵羊”牌毛线进万家
  年度人物  宋棐卿:抵羊抵洋
  资耀华临危受命
1936年:“劳工自治”不是梦
  年度人物  都锦生:拴铜钱的包袱布
1937年:从“特别训练队”到大西迁
1938年:“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年度人物  卢作孚首倡人的现代化
1939年:西南成为企业新中心
1940年:“孤岛”繁荣昙花一现
1941年:大老板成为小伙计
1942年:“迁川工厂出品展览会”
1943年:大后方企业界大联合
  年度人物  创下“天”字号的吴蕴初
1944年:展望战后工业化
1945年:企业家与行政院长对话
1946年:接收!接收!
1947年:侯德榜赴日拆机
1948年:最后的选举
1949年:去留之间
  年度人物  卢作孚自杀之谜
后记

内容摘要
 傅国涌著的《民国商人(1912-1949追寻中国现代工商文明的起源)》这是一部追溯中国近现代工商业历史与中国企业家精神本土传统的著作。
作者以历史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度,用平实的语言、编年史的书写方式,详细记录了自1912年至1949年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现代工商业的萌芽、发展、辉煌与衰落,从实业家整体的角度,描绘他们在那个复杂动荡年代中的处境与命运、抗争与妥协、创新与贡献:在短短半个世纪中,他们创立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本土传统,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打造了一个近乎奇迹的民族工商业繁荣时代!他们敌不过历史的洪流,最终消散,却为我们留下来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传统。

精彩内容
 1912年荣德生的三个提案清王朝在走向崩解的最后岁月也曾出台一系列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对巨额投资者赏赐顶戴花翎乃至爵位等。正是在王朝的提倡和支持下,许多城市出现了商会,然而在除旧迎新的辛亥革命中,大多数商会站在了王朝的对立面,就如原本是为了捍卫王朝万年永固而创立的新军,在关键时候纷纷倒戈一般。在上海脱离清廷宣告独立时,工商界的一些头面人物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府里,李平书、沈缦云、王一亭等人获得了民政部部长、财政部部长、交通部部长等重要职位。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的状元实业家张謇、以修沪杭铁路而赢得极高声誉的汤寿潜,他们从立宪派的领袖转而支持共和,在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中,分别出任实业总长和交通总长。
1912年2月27日,有10年历史的“上海商务总会”更名为“上海总商会”。这个中国当时最具有实力的工商团体指出:求富才可以图强,那只有振兴工商。
如何振兴工商?他们认为当务之急有三条:一是商律,二是商标,三是企业注册。孙中山在组建南京临时政府时,就成立实业部①,以张謇为总长。袁世凯做了临时大总统之后,也多次公开表态,民国要把振兴实业放在优先位置:“民国成立,宜以实业为先务,故分设农林、工商两部,以尽协助提倡之义。凡学校生徒,尤宜趋重实业,以培国本。”“吾国实业尚在幼稚时代,质言之,中华实农业国也。”当年秋天,工商部组织的全国临时工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上海总商会感到是个大好机会,专门开了一
次特别会议,决定在会上提出设立商品陈列所、维持
国货、提倡新制造工艺、由工商部拨款开办工商银行等建议。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工商盛会,除了各地商会、华侨商会和其他工商团体的代表,张謇、聂
云台等人则是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
在无锡创办面粉和纺织工业多年的荣德生,就是无锡商会推选的代表之一,他乘火车北上,过长江、
黄河,在徐州住一夜,在济南住一夜,到天津还要过一夜。他只读过五六年私塾,并未受过高深教育,但这次会上,他一个人就提出了三个提案,有调查,有数据,有见地,令人刮目相看,甚至工商总长刘揆一
亲自登门拜访讨教。
时年37岁的荣德生出身平民,自办企业已有十多年,虽有成绩,却无大的起色,清王朝的终结,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他愿意把多年的经验、思考奉献出来,把浑身的劲都使出来。不仅是荣德生,几乎整个工商界都是如此,这一年有许多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新团体诞生,有许多专门的实业报刊创办。民国的破土
而出,令他们欢欣鼓舞,投资办企业的制度性障碍已经不存在了,他们打心眼里认为,在新生的共和国,他们施展拳脚的舞台一定要比衰朽的王朝来得大,他们真诚地以为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的机会已经降临。
荣德生的第一个提案是“推广纺织业案”,纺织是当时的支柱产业。以四亿人口计,每人每年如平均用布半块银圆,就需要耗费两亿银圆,本国所出纱布不足,只能用外国货,每年至少要上亿银圆。他列举英、美、法、德、印度等国的纺织机纱锭数(5000万、
2500万、1000万、1000万、600万),人口仅中国十分之一的日本也有220多万枚纱锭,而地大人众的中国只有区区80多万枚纱锭,棉花大量外销,而洋纱反销,令他心痛。他说自己此次北行,一路考察,凡以前种罂粟的地方现在已改种棉花,棉花产量将继续增大,更应该赶紧多建纺织厂。他算了一下,如果添一万枚纱锭,就可以多招收一千男女工。办厂的地方他建议选在产销方便之处。
第二个提案是“请选派海外实业练习生案”,从学生中选择有一定外语能力又无力出国留学的,由企
业出资派出国,学习先进工艺,学成回企业做技师,按级升用,事先可订立合同。对于企业花费并不多,又无须公家补助。假以时日,了解世界工业新工艺情形的人才就会逐渐多起来。
第三个提案是“兴办制造机器母厂以振起各项工业案”,当时办企业,机器几乎都要向外国订购,未及兴利,就已流失基本金。所以他倡议国人尽快自办完备的制造机器母厂,购买制造机器的精良母机,办高等工业学校,派人到各国的著名制造厂去学习,要
谋中国的富强,他觉得只有从这件事人手。哪怕对外借款,分期偿还也要进行。
这次大会共有八十多个提案,荣德生的三个提案都获得通过。日后的时光里,他和哥哥荣宗敬在纺织业上大有作为,申新纺织名扬天下,荣氏企业不断派人到国外学习考察,吸收留学归国人才,而且自办机器厂,自造各种机器。可以说,都与他在民国元年的这些思路密切相关。
荣德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当时在实业界满怀
期待和憧憬的大有人在。这一年,32岁的聂云台在《东方杂志》发表《拟办中国模范棉工厂说略及其预算》一文,认为民国诞生将是振兴实业的大好时机,他算了一笔账,按他设计的办厂方案,无论纺纱、织布、轧花都会有厚利回报,他还有具体的数据。
而年仅19岁的方液仙则以母亲资助的一万银圆为资本,在上海创办“中国化学工业社”,研制并生产牙粉、雪花膏、花露水等日用化工产品。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库存书非二手。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