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元培传978756990520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蔡元培传978756990520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7.81 3.9折 46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克//沈燕|责编:胡俊生//孙开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5205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6元

货号30976238

上书时间2024-10-28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克,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曾任职于《华夏时报》、中国文联《文艺报》等主流媒体,长期关注时政问题,有较为深厚的文字功底。
沈燕,女,安徽霍山人,美学硕士,艺术学副教授,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长期从事美学与艺术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主持与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序言1
第一篇成长岁月
第一章  孝子贤孙
童年岁月
八股文章——科考下的标准化答卷
事亲至孝——人品做文章
第二章  学霸造反
科场风光
历史大转折
灵魂深处的革命
第一次当校长——投身近代教育的发端
惹恼了老夫子,第一次去职
执教南洋公学
当革命成为风尚
蔡元培的革命往事
翰林造反——蔡元培思想的深层分析
第三章  游学德国
世界学术德为尊
半佣半丐之生涯
凡时间不冲突者,皆听之
伦理学的开山之作
第二篇  蔡校长的北洋时代
第一章  清末至民初的教育界
中国古代学校的制度
“强迫教育”吓坏了爹娘
“教育救国”的滥觞和勃兴
北洋时代——被脸谱化的历史
大老粗办教育——军阀们的那些轶事
第二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
和袁世凯打交道——教育总长的第一课
简政纳贤——教育总长的第二课
改革学制、宣扬五育——教育总长的第三课
“美育代替宗教”的现代辩驳
辞职留法
游学法国
黎元洪“知遇”蔡元培
第三章  北大的蔡元培时代
北京大学的前世今生
蔡元培的北大就职演说
内行管内行——实行教授治校
兼容并包——影响后世的学风
学科改革——“道”和“术”的纠偏
春风化雨的蔡校长
新文化运动的船长
新思潮中的沉静者
三邀爱因斯坦
北大的“功臣”和“功狗”
七次请辞——“不合作”主义
第四章  蔡元培与学生运动
为学子撑起一片天

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以事件做铺展,讲述了一
代教育大家蔡元培的传奇人生。蔡元培出生于中国东南人文荟萃的绍兴,从小受最传统的中式儒家教育,耳濡目染中打下了“经世济民”的深厚底蕴。
辛亥革命成功后的中国政坛变幻莫测,身为革命元老的蔡元培没有迷失在政治洪流中,而是袒露出学人本色,主领中国的教育界,践行“教育救国”的理念,力图从精神上改造中国人,从根本上促成民族的强大。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以来,他推行的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可谓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主编推荐
"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创“改革”与“兼容”之路
立“思想”与“个性”之碑
融“人格”与“教育”之念
自1940年以来,如此贴近,最真实的蔡元培尚属抢先发售
"

精彩内容
第二篇 蔡校长的北洋时代第一章  清末至民初的教育界中国古代学校的制度在西风东渐、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今天,许多人渐渐忘却、抛弃乃至于鄙夷一些古代的传统,但殊不知,中国人曾经发明了世界上最具智慧、最符合人性的一套教育方式和教育制度。
我们很有必要在此稍微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的教育历史。因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即将在后面的篇章里发生颠覆式的变革,恰恰也就是蔡元培等人主导了这场变革。
中国古代至晚清,中式的传统教育主要发展出了以下几种形式:(一)府学和县学。它们是为开科取士而设立的,是地方性的官学,属于教育、研究和行政的统一体,对于一个地方的教育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府学与县学由官府任命教授人员,教学内容专攻儒学。学生主要由学校供给膳食。
(二)书院。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始于唐末五代,至宋代有较大的发展。它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组织管理都有许多不同于府、县学的特点。学习方法以个人钻研为主,学习内容以经学为主,兼学古文、制艺,发展至后期,又兼学历史、舆地、说文、算术、金石。书院经费大都由创建者捐助,少数官办。书院与地方官学相比,规章制度、课程设置较周详,注重精研古学,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田供给。书院掌教人选,大都是素孚众望的学者。
(三)社学和义学。它是元代发展起来的封建社会初等教育单位。至正九年(1349),达鲁花赤八不沙建立社学一百三十余所。元代社学基本上为官办,明洪武八年(1375)诏府、州、县每五十家立社学一所。
(四)私塾和家塾。它们是历史悠久、设置普遍的初等教育单位,它在中国至1949年后才消亡。陈登原《国史旧闻》卷四十八举自晋至两宋的事例说明:“其一,弟子从师,是为私塾;其二,师从弟子,此则当为家塾。”私塾大抵有四种类型:一是以官款或地方公款设立,收教贫寒子弟;二是由义庄或宗祠设立,专教一姓子弟;三是有一家或数家设塾,延师教其子弟;四是塾师自行设馆,招收附近学生。它的教学内容从识字开始,主要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千家诗》,以及《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目的是学习八股文,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虽然中国的传统学校有如上的种种形式,但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的教育向来是以私人教育为主流的。自孔子开创此传统,因此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中国的教育,主要都靠民间私人教育。县学、府学、太学,有时兴盛,有时衰微,而且名额有限,所以大部分文人不是官学培养的。儒家私人教育,以求道行道、济世安民为目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所谓君子不器,君子是修身求道的,不是为考试而生的。
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一直贯穿着忠君教育,如果从某种角度说,这种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中国向来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国家的统一符合全民族的利益,所以在意识形态上几千年来形成了“独尊儒术”的局面。儒家的言教被当政者很好地利用,与政权的稳定和秩序高度结合起来。
当然,传统的圣贤言教并不仅仅是为统治者服务这么简单,它蕴含着富于智慧的人性之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由于“学而优则仕”的风气,使得儒学的经典和言教得以在社会生活中流传,而不是沦为绝学。进则儒、退则佛道,这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
总体来讲,古代社会物质尚不丰裕的情况下,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得到受教育机会的只是极少数人,教育是一种稀缺资源,这远远无法适应近现代的世界潮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