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精)9787101160079
  •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精)9787101160079
  •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精)9787101160079
  •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精)9787101160079
  •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精)9787101160079
  •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精)9787101160079
  •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精)9787101160079
  •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精)978710116007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精)978710116007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1.94 6.2折 6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樊树志|责编:黄飞立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60079

出版时间2023-02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31700143

上书时间2024-09-15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 论(节选)

 

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的蓬勃发展,缔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业绩,成为前近代的一抹亮色,至今仍留下深深的印迹;南浔镇、周庄镇、同里镇、乌镇、西塘镇、朱家角镇、甪直镇、七宝镇等,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备受世人瞩目。人们在对它们流连忘返、赞颂备至的同时,很自然要对它们的历史踪迹,对它们曾经的辉煌以及它们所走过的兴衰之路有所了解。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不会仅仅满足于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浅表层次。人们对它们的依恋和珍惜,充满了怀旧感。这种怀旧感,并非颓废的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已经消逝,离我们远去的文明的一种追忆,是对过去曾经有过,而今仍萦绕于心的辉煌业绩的怀念。这或许就是关于江南市镇的研究,历经几十年而不衰的原因吧!历史并非现实,但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毕竟难以割断,对于现实中早已消逝的辉煌,人们是倍加珍惜的。

 

怀着这种心情,笔者撰写了这本书。书名之所以定为“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是想把笔者对江南市镇的感受,传达给读者诸君:现在看来古色古香、恬淡宁静的江南市镇,曾经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了社会的变革,推进了早期城市化进程。现今旅游者们所看到的江南市镇硕果仅存者,只是它们留下来的一个空壳,甚至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空壳。殊不知,它们过去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吸引着大江南北的富商大贾(包括徽州商人、山陕商人、闽粤商人),是全国丝绸、棉布等名牌产品的集散地,拥有几百家店铺、牙行、作坊、茶楼、酒肆,居民数千户乃至上万户,是热闹非凡的“地方小都市”(海外学者语)。本书目的在于,把这个空壳曾经拥有的内容,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真实地复原在读者诸君面前,即不是将怀旧仅停留在空壳的层面上,而是再现它过去辉煌的真实动态的各个方面。

 

江南地区经过长期的开发,到明代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时期,最先显示出传统社会正在发生的变革,社会转型初露端倪。农家经营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以农民家庭手工业为基础的乡村工业化(即学者们所说的早期工业化),在丝织业、棉织业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工艺精湛的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于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海外各国,海外的白银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江南市镇已经领先一步进入了“外向型”经济的新阶段。这样说,并非夸张,而是历史的本身。

 

后 记

 

1980年以来,我开始从事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的研究,陆续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在此基础上写成了《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87年12月把书稿送交复旦大学出版社。由于出版经费等复杂原因,迟至1990年9月才得以出版。

 

此后几年,资料收集条件大为改善,对于江南市镇的研究向深度与广度拓展,我又发表了一些新的论文。此后着手修订《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形成《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6月出版。

 

此次修订,突出城市化的主题,删除与此无关的内容,探讨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和商业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早期城市化。本书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当前城市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大多着眼于向大城市转化,是否可以换一个思路,眼光向下,回顾一下江南市镇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再现市镇的经历,对于缓

 

解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的种种弊端,或许不无启迪意义。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是我探讨已久的课题。在《学术月刊》1987年第1期发表的论文《市镇与乡村的城市化》,就已经有所涉及。

 

江南市镇的佼佼者,无论就其规模而言,还是就其经济地位而言,都已凌驾于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例如南浔镇在其鼎盛时期,号称“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所以《南浔镇志》说:“南浔虽镇,一都会也。”又如乌青镇(今称乌镇)有类似城门的坊门,规模可与湖州府城、嘉兴府城比拟,所以《乌青镇志》说:“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宛然府城气象”。

 

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市镇成为县的治所,即县城。例如平湖县以当湖镇为县治,嘉善县以魏塘镇为县治,金山县以朱泾镇为县治,海宁县以硖石镇为县治等。显然,这些市镇具备县城规模与功能在先,改成县治在后,如果不具备城市要素,不可能在某一天突然摇身一变成为县治。

 

更重要的是江南市镇的经济功能非常突出,万商云集,生意兴隆,物流人流繁忙,逐渐形成人口聚集的中心地,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城市。丝绸业市镇和棉布业市镇大多如此。

 

如今成为旅游景点的江南市镇,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令人赞叹,遗憾的是城市化气象早已荡然无存。如果有人从衰微后的现状出发,去质疑曾经的辉煌、曾经的城市化景象,是违背历史主义的。其中的缘由,费孝通写的《小城镇,大问题》有充分的论述,感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一读。

 

历史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类的当下和未来。历史给人以智慧,教人用具有历史纵深感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不被眼前的方寸之地所局限。

 

随着长三角的一体化,江南与江南文化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我奉献的这本书,或许可以为人们提供另一个窗口,去回望江南,领略江南曾经的辉煌,思考今后的步伐。

 

美国诗人庞德说:“历史是永久的新闻。”实在是一句隽永的至理名言。

 

 樊树志2022年秋于闵行蒲溪

 

 


【书摘与插画】

七 乌青镇

 

2. 城市化的表征:“宛然府城气象”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地方官鉴于乌青镇的繁华及地位的重要,请求朝廷批准在此分立县治(知县衙门)。从这份《请分立县治疏》,可以隐约看到当时乌青镇的盛况:“地僻人稠,商贾四集,财赋所出甲于一郡……乌程、归安、桐乡、秀水、崇德、吴江等六县辐辏,四通八达之地……本镇地厚土沃,风气凝结,居民不下四五千家,丛塔宫观周布森列,桥梁阛阓,不烦坟改拓,宛然府城气象。”

 

“宛然府城气象”一句,道尽了当时乌青镇规模之宏大、经济之繁荣,实在可以和湖州府城、嘉兴府城相媲美。由于朝廷没有批准分立县治,地方官只得退而求其次,提出“添设馆府佐员”的建议,从巡抚谢鹏举、巡按萧廪所写《复添设馆府佐员疏》,同样可以看到当时乌青镇的兴旺景象:“居民殆万家,又为乌程之巨镇……乃若乌镇一区实为浙西垄断之所,商贾走集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

 

嘉靖、万历时期,乌青镇充分发挥了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的有利因素,成为居民万户的特大型市镇。其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管辖它的乌程县城和桐乡县城。万历时湖州府推官张应雷指出:“窃照乌青地方,乃浙(江)、(南)直(隶)之交,湖州之乌程,嘉兴之桐乡,苏州之吴江三邑相连,本镇居民近万(户)。”当地的粮长、里老也指出:“乡聚居民殆万家”,地理位置号称“隔府”“隔省”,非一般市镇所可比拟。

 

进入清代,基于蚕桑业的蓬勃发展,乌青镇更趋兴旺,规模也更趋宏大。乌镇纵七里、横四里,青镇纵七里、横二里,共有东西南北四个坊门:

 

南昌门—青镇之南门,通杭州;

 

澄江门—乌镇之北门,通苏州;

 

朝宗门—青镇之东门,通嘉兴;

 

通霅门—乌镇之西门,通湖州。

 

显然,由于规模宏大,“民物繁缛,甲于他镇”,虽无城垣,却有坊门,实际上是“以郡城规模名之”。确实,乌青镇名义上是镇,其实无论规模与格局,都具备府城架势。它“巨丽甲他镇市,达广袤十八里”。当时的湖州府城、嘉兴府城周围都只有十二里。而乌青镇广袤十八里,镇中街巷密布,明代万历年间全镇除了东街、西街、龚庆坊、积善坊等四条大街外,另有街巷五十八条。

 

 
 
 
 

商品简介

本书对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江南地区,即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五府的四十多个典型市镇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勾勒出其逐渐城市化的演变轨迹,不仅系统展现了江南市镇的分布格局、经济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而且对这些市镇曾经引领时代潮流、带动传统社会变革及至城市化的原因作了深入解析。



作者简介
樊树志,1937年生于浙江湖州。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代表作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年)、《万历传》(1994年)、《崇祯传》(1997年)、《国史概要》(1998年)、《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2005年)、《国史十六讲》(2006年)、《明朝大人物》(2011年)、《明史讲稿》(2012年)、《明代文人的命运》(2013年)。

目录
导论
  一  全球化贸易与江南市镇
  二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三  江南市镇社会的内部变革
    1.雇佣工人群体与劳动力市场的出现
    2.市镇人口结构的变化:工商业人口比重的增大
    3.经济的高度成长与奢侈风尚
  四  江南市镇的外部变革——对上海周边农村土地关系的透析
    1.土地所有权的分散化趋势
    2.“一田二主”:田面权与田底权的分离
    3.地租形态与地租率的变革
第一章  丝绸业与江南市镇的成长
  一  农家的蚕桑丝织经营及其市场化趋势
    1.太湖流域的农家蚕桑经营
    2.蚕桑丝织工艺的精益求精
    3.农家蚕桑丝织经营的市场化趋势
  二  丝绸业市镇的分布及其特色
    1.丝业市镇
    2.绸业市镇
  三  丝绸业市镇的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
    1.牙行:“聚四方商旅”
    2.客商:“坐贾持衡,行商麇至”
    3.机坊:“雇人织挽”
  四  丝绸的出口贸易与丝绸业市镇的盛衰
    1.全球化贸易与“丝—银”对流
    2.湖丝的外销与湖丝的全盛时期
    3.世界经济危机与湖丝业的衰退:刘大钧、周德华的调查与分析
  五  从档案资料看丝绸业市镇的市场机制——盛泽镇的个案分析
    1.机户、绸行、绸领投与市场经济
    2.丝绸供销与金融业
    3.工商各业与会馆、公所、公会
    4.茶馆业、航船业的市场角色
第二章  棉布业与江南市镇的成长
  一  引言:棉花的引进与推广——兼论黄道婆与乌泥泾镇
  二  农家棉作经营及其商品化趋势
    1.棉纺织技术的革新与农村棉纺织业的兴旺
    2.农家经营的商品化、市场化
    3.棉业经营与棉业市场一瞥
  三  棉布业市镇的分布状况及其特色
    1.棉花业市镇
    2.棉布业市镇
  四  棉布业市镇的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
    1.农家:“土人专业纺织”
    2.客商:“操重资而来市”
    3.牙行:“市中贸易,必经牙行”
    4.脚行:“私分地界,把持勒索”
  五  棉布的品牌与商标意识
  六  棉布市场与棉布出口
    1.棉布加工业与棉布市场
    2.水陆路程与棉布市场

内容摘要
 本书对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江
南地区,即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五府的四十多个典型市镇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勾勒出其逐渐城市化的演变轨迹,不仅系统展现了江南市镇的分布格局、经济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而且对这些市镇曾经引领时代潮流、带动传统社会变革及至城市化的原因作了深入解析。

主编推荐

1.透过如今小桥流水的恬静表面,江南市镇研究权威樊树志教授带领我们抵达历史现场,让我们对明清以来曾经引领时代城市化潮流、推动传统社会变革的江南市镇有了全新认识,并让我们在深入了解这些市镇过去的同时,明白现代中国何以如此,以及未来将会走向何方。

2.本书以大量经济数据作为支撑,分门别类地讲述丝绸业、棉布业等各种类型的市镇,同时在在不忘这些市镇深厚的文化积淀。那流传一脉的文风鼎盛,也是作者着意强调的江南特质。

3.本书还专辟一章,精选在早期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盛泽、南翔、罗店、朱家角、双林、南浔、乌青、濮院等八个江南市镇作个案分析,力避“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之弊,点面结合,形成全面立体的讲述构架。

4.本书是一本上佳的江南古镇导览手册,也是一部专业人士可以随时翻检的江南市镇参考文献。

5.书中除了随文图,还精选多幅当代摄影名家的江南古镇题材摄影作品和珍贵历史图片制作成彩色图版附于书后,读者可从中一窥江南古镇的古今变迁之迹。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