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9787550240582
  • 孟子9787550240582
  • 孟子9787550240582
  • 孟子9787550240582
  • 孟子978755024058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孟子9787550240582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4.07 6.4折 2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战国)孟轲|译者:天瑜

出版社北京联合

ISBN9787550240582

出版时间2014-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2元

货号3111537

上书时间2024-10-12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故乡曲阜不远,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三岁丧父,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影响深远。据《烈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又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无论是受教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的学说无疑都受到了子思很深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孟子从四十岁开始教徒。和孔子一样,他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但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一样不被重用,所以辞官还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这就是《孟子》一书的由来。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
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减轻赋税,发展生产,衣食无忧之时才能关注精神,而成“礼”。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目录
前言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内容摘要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邹国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古今有多种推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即前322年-前289年,或前385年一前304年。
孟轲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
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

精彩内容
齐宣王听了,问道:“那么,像我这样的国君能做到爱护百姓吗?”孟子回答道:“当然可以。”于是,齐宣王问道:“先生是从何而知我可以做到爱护百姓的呢?”孟子回答道:“胡龅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大王正在朝堂上坐着,此时,有个人牵着牛从大王面前经过,大王见了,就问他说:‘你要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个人回答道:‘要用它祭钟。’大王说道:‘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因为毫无过错就要被拉去杀掉,而惊恐哆嗦的样子。’那个人就问道:‘大王是说,不祭钟了吗?’大王回答道:‘钟
怎么能不祭呢?就用羊代替牛祭钟吧。’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事?”齐宣王点了点头,回答道:“有这回事。”孟子便说道:“大王凭借这样的心肠就足以统一
天下了!大王用羊代替牛祭钟,百姓都以为大王是爱惜一头牛,但我知道大王还是不忍心啊。”齐宣王说:“是啊,确实有百姓这样议论我。齐国虽然弱小,但我也不至于舍不得一头牛啊!我只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惊恐哆嗦的样子,而且可怜它毫无过错就被杀掉,所以才用羊代替它祭钟的。”孟子说道:“大王不要责怪百姓以为您吝啬而用小羊替下了祭祀的大牛,他们怎么能理解您的想法呢?因为,大王如果可怜无辜被杀的畜生,那么大牛和小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听了,笑着说道:“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我并非是因为吝惜钱财而用小羊替下大牛!这也难怪百姓说我吝啬了。”孟子道:“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正是仁德的表现方式,当时,大王只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啊。君子看到活蹦欢跳的家禽,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哀叫悲鸣的家禽,也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们才要把厨房安排在很远的地方。”齐宣王高兴地说道:“《诗》中说,别人心里想什么,我都能猜出来。老先生正是这样啊。做了这件事以后,我又反过来思索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结果也没有想明白。听了老先生的话,我心里真是有些开
窍了。可是,这样的心理为什么符合王道呢?”孟子道:“假如有人对大王说:‘我的力气能够
举起三千斤的东西,但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的野兽的毫毛,却看不清一车柴火。
’大王会相信他的话吗?”齐宣王回答道:“不会相信。”孟子接着说道:“现在,大王的恩惠都已经体现到动物身上了,却偏偏没有体现到百姓身上,这是为什么呢?联系刚才的事例,显而易见,举不起来一片羽毛是因为不肯使出力气,看不见一车柴火是因为不肯睁开眼睛看。那么,大王之所以没有爱护百姓,是因为大王不肯给他们恩德啊。因此,如果大王没能用仁德统一天下,是因为大王没有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齐宣王又问道:“那么,依据什么来区分‘没有这样做’和‘不能这样做’呢?”孟子回答道:“举个例子,如果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越北海,说‘我做不到’,这就是‘不能这样做’;如果给年老的人弯腰鞠躬,也说‘我做不到’,这就不是‘不能这样做’,而是‘没有这样做’。大王没能用仁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泰山跳越北海这样真
的做不到,而是给年老的人弯腰鞠躬这样可以做到,但没有去做的事。
“尊敬自己的长辈,进而也尊敬别人的长辈;疼
爱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疼爱别人的孩子。如果能这样做的话,天下就能被大王握在手掌里转动了。《诗经》上也说,先给妻子儿女做个好榜样,再给兄弟施加好影响,这样就可以治家平天下了。这就是说,要把这样的做法推广到治理家族和平定天下等各个方面。
因此,如果能广施仁德,就能够统一天下:如果不施仁德,连自己的妻儿也保全不了。古代的贤明国君之所以能在很多方面超过一般人,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将仁德的做法推广到各个方面罢了。
“现在,大王的恩惠已经体现到了动物身上,却还没有体现到百姓身上,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然后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能知道长短。世间万物是这样,人心更是这样。请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我的话吧!大王难道一定要兴师动众,和其他国家结下仇恨,使百姓身陷危险之中,心里才能痛快吗?”齐宣王听了,急忙说道:“不是这样,对这样的情形,我有什么能痛快的我只是想借此实现我最大的心愿。”孟子问道:“大王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能说给我听听吗?”齐宣王却只是笑着,并没有说话。
孟子问道:“大王最大的心愿,是因为甘甜肥美的食物不够享受、轻柔温的衣服不够穿着、艳丽的色彩不够观赏、美妙的音乐不够聆听、侍从不够唤吗?
这些东西臣下都能供给大王。大王难道是为了这些东西吗?”齐宣王道:“不,我不为这些。”于是,孟子说道:“那么,我就可以知道大王最
大的心愿了。大王最大的愿就是扩大国土,使秦国和楚国都来朝拜大王,还要君临中原,威服边远少数民族部落。不过,凭大王现在的做法,去追求这个心愿,就好比是爬上去捉鱼一样。”齐宣王听了,问道:“真像老先生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回答道:“只怕比这种情况还要严重呢!
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也不会带来后患。但按照大王现在的做法追求最大的心愿,尽管费尽了力,到最后必定会带来祸害。”齐宣王问道:“这其中的道理,老先生能说给我听听吗?”孟子反问道:“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的话,大王认为谁会赢?”齐宣王不假思索道:“当然是楚国。”孟子道:“这其中的道理是这样的,小国不能跟
大国为敌,人少的部族不跟人多的部族为敌,势力弱小的不能跟势力强大的为敌。普天之下,千里方的土
地有九块,把齐国的土地截长补短,拼凑在一起,相当于这九块中一块。仅依靠这一块土地,想要征服其他的八块,这同邹国向楚国发起挑的道理有什么区别呢?
“大王为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大王现在就发布政令施行仁政,让天下的官员都愿意到大王手下任职,全天下的农民都愿意到大王的田地劳作,全天下的商人都愿意到大王的市场上做生意,全天下的旅客都愿意大王的道路上行走,全天下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意归顺大王,向大王说他们的国君的暴行。
如果真的能这样,又有谁能阻挡大王统一天下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