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的力量--当代世界著名摄影人访谈录978750596220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摄影的力量--当代世界著名摄影人访谈录978750596220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1.75 4.8折 12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江融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05962200

出版时间2009-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1476249

上书时间2024-07-29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摄影术诞生后的170年里,摄影到底对我们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什么样的照片才能成为经典?摄影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数码技术出现之后,摄影曾引以为豪的真实性是否依然存在?
《摄影的力量》走访了21位活跃于当今国际摄影界的重要摄影人,包括著名摄影家、评论家、图片编辑、策展人、杂志主编及艺廊总裁。他们以个人经历和心得为依托,回顾了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摄影在技艺和观念层面发生的巨大变迁。

作者简介
江融,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政治学硕士,曾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进修。1989年至今就职于纽约联合国总部,2002年当选为联合国工作人员文娱理事会摄影协会主席。
1997年完成摄影三部曲《彼岸》、《消逝的先行》和《门》。
2005年完成《我联合国人民》肖像摄影项目。作品先后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皇后艺术博物馆、联合国总部、纽约、旧金山、平遥国际摄影节和中国其他城市巡回展出。
2005年获得联合国大会主席颁发的“杰出摄影奖”。
2007年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工作者奖”。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杂志专栏特约主持。

目录
让历史告诉未来——对话罗伯特·普雷基
前后之间一刹那——对话大卫·伯耐特
拍战争容易,拍和平更难——对话唐·麦卡林
力争处在最前沿——对话卡洛琳·科尔
战争的救赎——对话洛里·格林科
会拍照不等于是摄影家——对话简·伊夫林·阿特伍德
穿透摄影的智者之思——对话法兰克·福尼尔
摄影并不给予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对话乔治娅·菲奥莉欧
润物细无声——对话肯尼斯·杰拉斯奇
跟着真相走——对话爱德华·基廷
运气是我自己创造的——对话斯蒂芬·杜邦
镜头后面,是悲悯洒落——对话克里斯廷·阿什伯恩
不冒风险不值得成为艺术家——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表象是通往真相的桥梁——对话斯蒂芬·肖尔
用影像讲述弱势群体的故事——对话菲尔·博爵斯
捕捉令人无法理喻的瞬间——对话路易斯·格林菲尔德
气运生动:解构与创新——对话金我他
想象力不足是摄影唯一的局限——对话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
买艺术品,而不要买房子——对话彼得·麦吉尔
《光圈》:国际摄影潮流的风向标——对话梅丽莎·哈里斯
摄影的力量——对话薇姬·戈德堡

内容摘要
 在摄影术诞生后的170年里,摄影到底对我们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什么样的照片才能成为经典?摄影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数码技术出现之后,摄影曾引以为豪的真实性是否依然存在?
《摄影的力量》走访了21位活跃于当今国际摄影界的重要摄影人,包括著名摄影家、评论家、图片编辑、策展人、杂志主编及艺廊总裁。他们以个人经历和心得为依托,回顾了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摄影在技艺和观念层面发生的巨大变迁。折射出当代摄影人对诸种社会问题和摄影现象的考量、反省,以及内心深处对人性的悲悯。通过当代历史“在场者”对摄影的理解及执着信念,彰显出“摄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摄影的力量》立场严谨而不失风格的活泼,语言明净而不掩思想的深邃,视野开阔、富于历史的纵深感和深切的责任意识。作者江融是一位资深的摄影人,他的提问方式地道、尖锐而富于针对性,直指当今摄影核心问题的同时,又为每位被访者留有广阔的发言空间。
《摄影的力量》随文配附200多幅珍贵的图片,有助您理解摄影师的技
巧及理念。阅读《摄影的力量》,不啻于奢侈地穿行于大师的智慧与视觉的盛宴之中,令您直击摄影人的目击现场,体味他们生命的个中酸甜。图片编辑的敏识、策展人的良言与评论家的忠告,亦将令读者受益终生。因此,《摄影的力量--当代世界著名摄影人访谈录》既是摄影师的进阶宝典,也是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入门捷径。

精彩内容
 罗伯特·普雷基(RobertPledge)194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父亲为英国人,母亲为法国人。他从小在战乱中长大,1951年,跟随父母举家搬到法国定居。十岁时,普雷基看了一部关于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艾伯特·史怀哲(AlbertSchweitzer)的电影,当时他决心长大之后,要像史怀哲一样当医生,并到非洲接替他志愿行医的工作。虽然后来没有当成医生,但他在大学主修了西非语言和人类学,并成为非洲问题的学者。普雷基不想坐在办公室里专门搞学术研究,而是希望更贴近现实,用人类学的角度来关注人和社会,这是他后来逐渐转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主要原因。
1969年,普雷基与伽马图片社(Gamma)创始人之一雷蒙·德巴东(RaymondDepardon)和著名摄影家吉勒·卡龙(GillesCaron)一道前往乍得从事一个报道项目,被该国监禁三个星期。在关押期间,他更多地了解到新闻报道摄影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初,他发表了许多关于乍得的文章,但未产生太多影响,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告诉他,光有文字,没有相关的照片是不会吸引读者的,他才真正对摄影的重要性产生顿悟。
之后,他加入伽马图片社,并担任纽约分社社长。1976年,他与同属于伽马图片社的美国摄影家大卫·伯耐特(DavidBurnett)在纽约共同创办联系新闻图片社(Contact),并担任总裁和图片编辑总监。
在他的领导下,联系图片社曾经成为世界五大图片社之一。在盖蒂
(Getty)和科比斯(Corbis)等大型图片社垄断当前世界图片市场之时,联系图片社仍然保持其独立性。
普雷基本人也成为当今世界新闻报道摄影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曾被《美国摄影》评为世界摄影界最具影响力的百人之一。他担任过2001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评委会主席。近年来,他编辑出版过许多画册。2004年,因编辑中国摄影家李振盛题为《红色新闻兵》的“文革”摄影画册,与李振盛共同获得美国海外新闻记者俱乐部颁发的欧利维尔·罗博奖(国外书刊最佳摄影报道奖)。
普雷基也是著名策展人。1988年,由他策展的“善国《生活》杂志:摄影术发明150周年”、“目击者:世界新闻摄影30年”和“联系图片社:自越战以来的报道摄影”这三个展览,在上海和北京展出,使得中国摄影界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开眼界;同时,他与联系图片社的其他成员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新闻摄影周”,也成为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6年和2007年,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他分别推出联系图片社成立30周年展“联系:新闻报道摄影的艺术”、“罗伯特·弗兰克(RobertFrank)的《美国人》”以及“1956年及其后”的展览,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人们将不会忘记他对中国摄影的贡献。
江融:什么原因促使你和大卫·怕耐特成立联系新闻图片社?
普雷基:我们意识到摄影是一项十分重要和有用的上具,可以用来调查各种正在发生的事什,以及各种没有得到报道的问题,因此决定要成立一个尽可能独立的图片社。我们试图要找回玛格南图片社(Magnum)于1947年成立后最初十年、以及伽马图片社于1967年成立后最初四年所展现的精神。图片社由一小群十分敬业勤奋的人组成,他们对国际事务、问题和事件感兴趣,并试图以独立的个人方式加以深度报道,捕捉尽可能公平、诚实和客观的影像。
江融:联系图片社许多摄影师都告诉我,作为图片社的图片编辑总监,你在促使他们带回强有力的影像,并深入挖掘问题的真相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普雷基:联系图片社的摄影师十分独立,他们与图片社共同合作,集中时间和精力从事他们的工作,我则花大量的时间帮助他们做得更多、更好、更加深入。因此,我必须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论,通过反复不断地研究他们的作品,确定这些作品“有道理”,来协助他们取得进步。他们本人必须理解自己的作品,如果你无法自圆其说,便无法向他人解释。对于摄影师或记者来说,独立工作并非总是容易的事。
在大部分新闻机构,由于新闻事件发生得过快,他们没有时间来反思、讨论或辩论。而在联系图片社,我们遵循玛格南图片社早年的精神,总是在讨论,而且十分开放。这些讨论非常重要,通过讨论可以产生一些不同观点,协助挑选或拍出更好的照片,使得报道更富有意义,更加公平和公正。
江融:能否谈一下图片编辑与摄影师之间的关系?你与他们是否存在良师益友的关系?
普雷基:刚开始时,情况并非如此,这种关系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我不是摄影师,但我发现摄影媒介之后能够理解它。作为记者和人类学者,作为一个人,我可以对摄影师说:“你看,这些照片如果这样拍,能够拍得更好,而且,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把它变成一个长期项目。”的确,我们之间存在某种良师益友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始终是双向的。
联系图片社的人员有许多共同之处。我们十分关切国际事务,包括安妮·莱博维茨(AnnieLeibovitz),她并非只是专拍名人,她是一位肖像摄影师,但她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十分感兴趣。她拍摄了好莱坞所有著名影星和世界演艺界人士,她也拍摄了世界上许多著名人物,如曼德拉、克林顿和布莱尔等。她是学新闻报道摄影出身,对越战和波斯尼亚战争十分关注,也到过萨拉热窝和卢旺达拍摄有关艾滋病和受虐待妇女的题材。她注重用新闻报道手法和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各种主题进行报道。
江融:联系图片社还代理吉勒·卡龙和欧利维尔·罗博(OlivierRebbot)的作品。
普雷基:他们两位均在大约二二十岁时去世。卡蒂埃一布勒松(HenricartierBresson)称卡龙是“法国卡帕”。卡龙在柬埔寨报道越战时失踪。罗博比他小十岁,但属于同一个传统。80年代初,他在萨尔瓦多报道内战时受重伤,两三周后在迈阿密去世。P2-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