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儒者的诤言(导读注释版)9787020170968
  • 论语:儒者的诤言(导读注释版)9787020170968
  • 论语:儒者的诤言(导读注释版)978702017096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论语:儒者的诤言(导读注释版)978702017096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8.78 5.2折 36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蔡志忠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70968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31442393

上书时间2024-10-25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蔡志忠蔡志忠签名生于1948年,台湾彰化人,著名漫画家。十五岁起便成为职业漫画家,1983年开始创作四格漫画,已有一百多部作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多种语言出版。
1999年获荷兰克劳斯王子基金会奖,以表彰他“通过漫画对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再创造”。2011年获“金漫奖”终身成就奖。

目录
导读

论语
君子务本
道千乘之国
弟子入则孝
君子不重则不威
民德归厚
患不知人
有耻且格
问孝 
为师
言行
周而不比
学而不思则罔
异端
君子无所争
君臣
里仁为美
仁者安仁
唯仁者能好人
苟志于仁 
朝闻道
义之与比
放于利而行
君子喻于义
言之不出
申枨焉得刚
君子子产
不念旧恶
自讼
文质彬彬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君子之道
仁之方
从吾所好
奢俭
君子坦荡
任重而道远
利,命,仁
子之忧
匹夫不可夺志
问仁
政者正也 
问友
问政
身正不令而行
樊迟问仁
和而不同
泰而不骄
贫而无怨
言之不怍
学者何为
失言
言不及义
以言举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众恶之必察焉

过而不改是谓过
贞而不谅
益者三友
生而知之
乡愿德之贼也
道听途说
鄙夫不可与事君 
恶紫之夺朱
士见危致命
好学
仁在其中
信而后劳其民
大德不逾闲

孔子之后

附录

内容摘要
★《论语》——国学的经典、向善的名著、传世的篇章——中国古代“四书”之一、“儒家”必读经典★其多篇原文入选部编本初高中语文教材、教辅、考试篇目★国学启蒙,传统精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涵盖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蔡志忠独特画风+独到见解,让国学轻松阅读从这里开始1.本版特以蔡志忠先生风靡世界的《论语:儒者的诤言》为底本,将深邃拗口的古文变得趣味、睿智、幽默。
2.本版特别为中学生国学阅读制作,特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徐志刚《论语通译》为参照,并配有“专文导读”“后文附录”等板块,导读到位,原文注释翔实,可为青少年朋友的阅读提供必要辅助。
3.名社名品,郑重推荐。我社为老字号出版社,是国内文学、教辅读物出版的重镇,编校质量上乘,品牌号召力强,在业界素享盛誉,我社版本,是读者朋友们可以放心选择的。

主编推荐
★《论语》——国学的经典、向善的名著、传世的篇章
——中国古代“四书”之一、“儒家”推荐阅读经典
★ 其多篇原文入选部编本初高中语文教材、教辅、考试篇目
★国学启蒙,传统精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涵盖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
★蔡志忠独特画风+独到见解,让国学轻松阅读从这里开始
1.本版特以蔡志忠先生风靡世界的《论语:儒者的诤言》为底本,将深邃拗口的古文变得趣味、睿智、幽默。
2.本版特别为中学生国学阅读制作,特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徐志刚《论语通译》为参照,并配有“专文导读”“后文附录”等板块,导读到位,原文注释翔实,可为青少年朋友的阅读提供必要辅助。
3.名社名品,郑重推荐。我社为老字号出版社,是国内文学、教辅读物出版的重镇,编校质量上乘,品牌号召力强,在业界素享盛誉,我社版本,是读者朋友们可以放心选择的。

精彩内容
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姓孔名丘,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的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祖先是周朝之前的商朝后裔,商朝被周朝取代后,后裔被封宋国。由于政治动乱,孔氏家族在孔子出生前已经失去贵族身份,迁居鲁国。
孔子生平详见中国最早的史籍《史记》(约完成于公元前八六年)第四十七章《孔子世家》。从中可以知道,孔子家世贫寒,在鲁国政府任职,到五十岁时已经升到高位。由于政局混乱,被迫退职出走。此后十三年间,他周游列国,指望有机会实现他的政治、社会改革理想,却到处碰壁;晚年回到鲁国故乡,三年后逝世,时为公元前四七九年。
孔子和六经在上一章里我说,中国古代的各派哲学家由于有了私学而兴起。其中,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大量招收私人学生的第一人,有些学生还陪伴他周游列国。传统的说法里,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人成为大贤。“三千弟子”的说法显然夸大,但他无疑是一位有影响的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是创立私学的第一人。他的思想见于他的言论集《论语》,这是由他的几个学生搜集编纂而成的。
孔子是一个“儒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上一章曾经提到,刘歆论到儒家时说:“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孔子时代的私学,讲授“六艺”,是指儒生应当学习的《诗经》《书经》《礼记》《乐经》以及《易》《春秋》这六门功课,它们就构成六经。其中的《诗经》《书经》《礼记》,从书名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内容。另一本《乐经》现已佚失,《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记载了鲁国从公元前七二二年到前四七九年(即孔子卒年)的历史。《易经》原来是一本卜筮之书,后来儒家把它作为形而上学来看待。
关于孔子和六经的关系,学术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一派认为六经是孔子所著;另一派认为,孔子著《春秋》,编《诗经》和《书经》,评注《易经》,修订《礼记》和《乐经》。
其实,六经之中,没有一卷是孔子所著、所编、所评注或编纂。孔子在有些方面是维护传统的保守派。在礼和乐两方面,他对于背离传统的做法的确进行了纠正,在《论语》中不乏这样的记载。从《论语》中有关孔子的论述看,孔子并不是有意识地写书给后人阅读。当时,私人著述还未兴起。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但他并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著述家。私人著述是在孔子之后才兴起的。
早在孔子之前,六经便已经存在了。它们是孔子所继承的文化遗产。周朝最初的几个世纪里,便以六经中的材料作为教育皇族子弟的教材。大约从公元前七世纪起,周朝的封建统治开始没落,皇族子弟的教师,以及有些皇族成员本人都散落民间,以教授经书为生,有的因谙习礼仪而成为人家婚丧嫁娶、祭祀或其他礼仪的襄礼(司仪)。这些人被称为“儒”。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孔子并不仅仅是通常意义的“儒生”。在《论语》中,我们所见的孔子的确只是一位教师。他希望经他教导的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即所谓“成人”,因此,他以经书包含的各种知识教诲学生。作为教师,他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向青年学生解释古代的文化遗产。因此,在《论语》中,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但是,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在解释古代的典制、思想时,孔子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例如古礼规定,父母死,儿子要为父母服“三年之丧”,孔子解释这一点时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这是说,孩子出生后,前三年离不开父母的怀抱;因此,儿子为父母守丧,也应有三年,以感父母之恩。再如讲授《诗经》的时候,他强调其中的伦理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些实例都说明,孔子在讲授经书时,注入了新的东西。
孔子的弟子也仿效老师,在传授经书时注入了自己的思想见解。这样,在历代传授经书的过程中,形成了无数注解和诠释,后来形成的《十三经注疏》,其中大部分便是对六经的注疏。
这是孔子和与他同时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使他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由于这派学者都是谙习六经的专家,因此他们被称为“儒家”。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在西方,人们最熟悉的一个中国人大概就是孔子。在中国,孔子虽然家喻户晓,但是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就历史说,他生前主要是一位教师,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位;但在去世之后,渐渐被尊为“唯一”的夫子,地位凌驾于所有其他教师之上。到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时,司马迁尊孔子为“至圣”,他的地位又被提高了。当时有些儒家甚至认为,孔子受命于天,继承周朝之后,开辟了一个新朝代,这个朝代没有皇朝,也没有帝王,但孔子成为无冕的“素王”。这个说法如何能与历史相适应呢?按照这批儒家学者的意见,早在《春秋》中便已预示了这一点。他们认为,孔子修《春秋》的本意并不是为鲁国修史,而是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故称素王。到公元前一世纪时,孔子被推崇到比君王更高的地位。当时不少人认为,孔子是一位人间的神祇,他预知在他以后会有一个汉朝(公元前二〇六至公元二二〇年),而预先悬示一个政治理念,使汉朝有所遵循,把它付诸实现。这种说法盛行于西汉末年,这时的孔子位极尊荣,儒家俨然成了一种宗教。
这个时期并不太长。东汉初年(公元一世纪初),儒家中崇尚理性的一派渐占上风。自此以后,孔子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一位神祇,但他还是人们心目中最崇高的“夫子”。直到十九世纪末,认为孔子受命于天,应当成为帝王的理论又曾盛行一时。此后不久,清朝被推翻,民国成立。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到人师之下。现在,多数中国人还是承认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但不再是唯一的夫子了。
孔子生前已是人们公认的渊博学者。《论语·子罕》篇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意思是说,达巷党这地方有人说,孔子是个伟大人物,学问广博,以至很难用某一方面的专长来概括他的成就。)从前面引述中可以看到,孔子认为自己继承了古代文明,极力加以复兴;当时人们也是这样看他。他自称对古代文明“述而不作”,其实他的学派对古代文明重新诠释,取古代文明的精华,创立了一个文明传统,一直延续到晚近的时代。现在,中国又面临一个经济、社会巨大变革的时代。孔子在历史上虽然只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位,但明中叶后尊崇他为“至圣先师”,可以说是不无道理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