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富时代财富管理
  • 共富时代财富管理
  • 共富时代财富管理
  • 共富时代财富管理
  • 共富时代财富管理
  • 共富时代财富管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共富时代财富管理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97.37 7.6折 128 全新

库存6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肖钢 金李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21764680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32064803

上书时间2024-07-0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司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副行长。2004—2013年任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2016年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深圳)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历任哈佛商学院副教授,牛津大学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金融系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

目录
序丨王忠民
前言

第一章 共富时代的财富管理
共同富裕和财富管理的内涵及概况
财富管理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
创新财富管理助力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财富管理助力共同富裕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第二章 共富时代的银行财富管理
中国的银行财富管理
银行财富管理支持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
共同富裕下银行财富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银行财富管理行业发展趋势及海外银行财富管理机构经验启示
共同富裕下推进银行财富管理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第三章 共富时代的证券业财富管理
证券公司财富管理发展迎来新机遇
境内外券商财富管理转型路径启示
证券公司财富管理的转型方向
对证券行业的发展与监管建议

第四章 共富时代的保险业财富管理
保险业风险管理助力居民财富管理事业
中国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市场
保险业财富管理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主要做法、成效及问题
财富管理视角下的保险业政策研究
保险业财富管理促进共同富裕的建议
保险业财富管理助力共同富裕相关案例研究

第五章 共富时代的信托业财富管理
信托的概念、渊源与发展
中国信托业财富管理概况
信托业财富管理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信托业财富管理助力共同富裕的探索和实践
信托业财富管理相关政策建议

第六章 共富时代的基金业财富管理
小康社会进程下的公募基金财富管理业务
公募基金财富管理在履行行业使命中的问题、挑战与机遇
新发展阶段公募基金财富管理的发展趋势、重点任务与相关建议

第七章 共富时代的金控财富管理
金控财富管理发展概况
新发展阶段的金控财富管理
金控财富管理转型举措
金控全面风险管理

第八章 共富时代的行为金融与财富管理
共同富裕下的行为金融与财富管理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个性化财富管理与助推
助推个人养老金参与
完善公募基金评价指标体系
公募基金评级行业的现状与困境
理财顾问行业的行为与规范

致谢

内容摘要
给银行、券商、保险、信托、基金、金控等财富管理行业的新时代机构转型与实践指南。
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财富分配不均、社会分层固化等问题。为此,全民共同富裕目标,旨在通过高质量的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过上美好富足的生活。财富管理如何助力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财富管理行业的重点课题。
由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教授领衔,携手杨凯生、吴波、周延礼、漆艰明、谢卫、洪小源、刘玉珍7位重磅专家学者,探讨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同时,深入讨论新时代财富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明确各业态在财富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共富时代财富管理》一书中指出,金融机构业务布局是宏观经济、监管政策、科技进步和客户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财富管理新机遇业务成为时代的重要选择。
这本书聚焦于快速发展的中国财富资管行业,探讨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财富管理行业如何助力共富的发展。本书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金控、行为金融7个细分领域入手,基于中国实践,具体解析各行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绘制未来行业转型发展模型并提出相应政策性建议。同时,就财富管理行业未来政策端的支持、机构端的协同、业务端的重点发力方向进行详细阐释。书中对当前行业参与机构、投资者以及广大的财富管理客户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同时能够帮助财富管理行业参与者、投资者把握行业的关键变量。更为重要的是,本书针对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助力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给予了回应。

精彩内容
第一章共富时代的财富管理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中国当前主要的社会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目标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也成为经济工作的重点。
当前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的现象,是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新冠疫情后的经济形势严峻,为共同富裕带来了挑战。
贫富差距扩大: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导向大大激发了社会市场主体的活力,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2年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1.28万美元。1978—2018年这40年以来,中国的实际人均GDP增长了8倍,而美国1900—2020年的120年中,实际人均GDP增长了10倍。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堪称“中国奇迹”。
但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凸显。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财富、收入和机会的不平等上。而结构层面的不平衡,体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等方面。
第一,居民财富的差距在不断拉大。1995年,中国前1%和后50%群体的财富比例基本都在16%左右,但是2021年前1%的高富人群拥有财富的比例超过30%,而后50%人群拥有财富只占6%左右(见图1.1)。
如果将中国财富群体分为三组,前10%、中间40%和后50%,可以看到最富有的10%人群的财富,从1995年的40%增加到2021年的68.8%,中间40%人群的财富比例从43%下降到25%,而最低50%人群的财富比例从16%下降到6.17%(见图1.2)。
第二,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如果将所有成人按收入从高到低排序,按人数平均分为五组,每组人数占比20%,第一组是收入最低的20%群体,第二组是收入在20%~40%的群体,依此类推,第五组是最富有的前20%群体。可以看到最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与其他群体的差距正在持续扩大(见图1.3)。
中国居民的财富和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是共同富裕诉求需要得到全社会高度支持的根本原因,也是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经济形势严峻:共同富裕的新挑战当前中国经济形势面临很大挑战。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首先是消费动力不足。虽然新冠疫情后居民的短期消费恢复,但是长期消费不足,比如汽车、家居和大件电器等。其次是投资不足,一方面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无法持续成为拉动经济的动力,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不足。最后是由于外部环境的挑战导致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3年7月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的经济形势。虽然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但同时也面临新的困难。那么,在当前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财富管理助力共同富裕是否合适?是否与恢复经济发展的目的相悖?第一,共同富裕是长期正确的任务。一方面,共同富裕对于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不能因为短期困难就止步不前。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充分考虑当下的形势来部署工作重点。效率和公平不一定是矛盾对立的,可以实现相互兼顾、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第二,共同富裕可以缓解长期内需不足的问题。当前的情况是,富人有钱不消费,中低收入人群想消费但是没钱。如果在法制化和市场化的条件下,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那么长期来看可以极大地拉动内需。
第三,财富管理,也是当下盘活人们手中资金的关键。其实当前社会并不缺钱,主要问题是资金没有流转起来,即有钱人不投资,普通人不消费。金融行业本身不直接创造价值,只是搬运金融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一方面,为了提升整个系统的回报,金融行业需要更加精准地配置金融资源;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活动也需要产生更多优质的“种子”、更多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即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活动。金融和科技创新创业更好地结合,能够助力全社会的财富增长。
共同富裕的内涵、原则和实现路径为什么要共同富裕:构建大同社会和扩大内需
1.共同富裕有助于构建大同社会首先,近现代历史证明,社会财富分配的过度不平等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近年来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严重,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端化、民粹主义泛滥等现象,教训十分深刻。
其次,长期历史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也证实了这些教训。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通过分析过去300多年来的财富分配数据,表明贫富分化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社会最终会以极端方式削减贫富分化问题。这是一种非常暴力的形式,过程中也会造成大量社会财富的毁灭。
因此,社会需要在尽量保持活力和激励的前提下,通过共同富裕等自我净化的手段,来不断纠正过于悬殊的贫富分化问题,从而创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大同社会。
2.共同富裕有助于扩大内需,加快国内大循环的发展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曾经我们生产的产品销往全世界,但是在“中国+1战略”(ChinaPlusOneStrategy)的冲击下,我们的一部分商品难以销售到别国,导致产能和库存过剩,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强国内大循环。
首先,扩大内需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增加居民的财富和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和中产群体的收入。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也导致居民消费偏低。因为低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中低收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增长较慢时,社会整体消费水平难以提高。
其次,通过完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可以稳定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提升消费支出意愿,从而扩大内需。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能对消费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改变收入分配方式将财富从高收入向低收入家庭转移,整体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了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由此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增加当期消费。也就是说,只有降低所有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担忧,才能提升人们的消费意愿。
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构建一个有流动性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2022年,我国低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0%,而中等收入群体只占27%左右,这表明我国的财富结构当前处于金字塔阶段,与橄榄型社会仍然有较大差距。①所以我们需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提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中”),合理规范高收入者收入。这几年许多民众对共同富裕存在一定的误解,澄清概念内涵,有利于凝聚共识、踔厉奋发、勠力前行。
第一,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发展,是持续不断做大做好“蛋糕”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证。
第二,市场化的勤劳致富是基础性原则。共同富裕不是平均财富,而是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根据个人的职业、学历、年龄等因素来区分出收入差距,包括劳动、资本等要素收入。与此同时,提高劳动要素收入的比重,让劳动者在初次分配获得财富,能够产生对劳动者的正向激励,更能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此外,通过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有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目前我国普通劳动者在工资议价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企业资本则处于明显强势地位,这是造成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扩大的症结之一。
第三,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是重要保障。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也需要有完善的法治体系做保障。如果合法收入没有保障、非法收入逍遥法外,劳动者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损害,影响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此外,要鼓励大型企业搭建良好的生态,为相关的中小企业提供生存机会和空间,从而可以不断激发行业的活力。
第四,共同富裕要求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不只物质层面的生活富裕,也包含人本身的发展和精神的富足。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不再把目光聚焦于经济数量的增长之上,而是把发展目的回归人的本身。
第五,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有阶段性和渐进性的。共同富裕第一阶段的目标在“十四五”末,减小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距;第二阶段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部分指标包括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达到全球的两倍,基尼系数减到0.4左右;第三阶段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部分指标包括人均GDP达到世界的4倍,基尼系数减到0.35左右。
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1.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
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高质量发展。未来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会从“房地产—土地财政—银行”旧三角循环,转向“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资本市场”新三角循环。我们必须坚持创新、改革和开放的态度,培育未来经济增长新动能,助力做大蛋糕。
第一,国际形势要求我国加快产业升级。在国际大循环中,虽然我国工业产业链已相对完整,拥有联合国定义的全部500多个工业门类,但整体制造业呈现典型的“大而不强”的特征。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处于全产业链利润空间较低的环节。另一方面,在中高端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和设备等方面较多依赖进口。在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下,这也要求中国必须进行产业升级。
第二,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我国将进一步促进新型产业和新业态发展。一是促进新型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领域,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三是培育创新型、灵活型和包容型的新业态。比如加快平台经济、知识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的发展,这些领域能带来更多中小微创业,从而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第三,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回顾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金融市场的贡献功不可没,尤其是在企业成长、国企改革、房地产发展、基建投资、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测算表明,2002—2021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融资贡献度在绝大多数年份保持在50%~60%,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了80%。
2.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是共同富裕的关键在初次分配中,坚持劳动分配为主,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多渠道增加收入。比如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目前我国普通劳动者在工资议价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企业资本则处于明显强势地位,这是造成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症结之一。此外,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这一话题将会在后面的小节中详细讨论。
在二次分配中,建立健全税收体系和征管制度。发达经济体充分利用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和遗产税等不同税种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有效地缩小了收入差距。此外,需要在税收改革过程中建立健全税收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税收监控、税收网络和税收执法程序。在三次分配中,完善慈善捐赠制度,培育慈善文化。我国的三次分配启动较晚,规模较小,缺乏激励机制和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进入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同时相应的监管机制也未完善。一方面是因为慈善捐赠动力不足,富人税体系不完善,没有税收优惠激励;另一方面是慈善机制管理有缺失,透明度不够,群众不够信任。
3.建立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是共同富裕的保障第一,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完善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三是在全社会培养公平教育思想,引导建立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平等的理念。
第二,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海外国家主要通过引导药品降费和提高医生待遇来规范医疗秩序。对于我国来说,除了实行带量采购引导降价外,长期还可考虑逐渐破除以药补医的机制,推行“医药分离”制度,同时提高医生薪资水平和社会地位。
第三,完善养老保障。海外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养老金体系和相对完善的保险制度,例如,北欧国家三支柱养老金为应对老龄化支出提供了更多资金保障,而我国的三支柱结构发展尚不均衡。
第四,完善保障性租赁租房机制。当前,我国房地产调控趋于常态化。为实现住有所居,除了控制房价外,还要加大保障住房供给,大力推动廉价住房建设,同时支持福利性公共住房建设。
共同富裕下人民财富的提升路径1.高富人群:鼓励企业家精神助力高质量发展高富人群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富人群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一是我国的高富人群许多是一代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贡献了相当大比例的财政税收、GDP、就业岗位和创新动力来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二是高富人群在科技创新、产业变革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三是成功企业家的示范效应,也带动和激励了新一代创业者的创业激情和活力。
新时代下,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也需要重构和升级,要全面、完整、准确的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是企业家应主动采用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和新模式,实现创新发展;二是践行低碳可持续绿色发展;三是打造高水平开放的发展模式,走国际化经营路线;四是主动检视自身,打破平台垄断,实现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五是应主动作为,在战略层面上将创富成果与更多利益相关者共享。
2.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橄榄型社会的关键“扩中”是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这是构建橄榄型社会的关键。“扩中”的关键在于通过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吸纳更多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首先,扩中的主要对象为拥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群体。其次,扩中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增加居民收入,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直接手段。一方面是提高劳动报酬在要素分配中的比重,毕竟绝大部分人的收入依靠劳动获取;另一方面是完善要素分配制度,即通过土地、资本等方面增加要素收入。
第二,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间接手段。具体方法是解决民生问题,包括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另外,政府通过社会救助、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