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与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与学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6.84 5.4折 68 全新

库存12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亚骥、高鹭 主编

出版社上海远东

ISBN9787547620007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2095870

上书时间2024-07-0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周亚骥,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上海市七宝中学语文教师。多次开展区级公开课,主持、参与各级科研课题研究,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新读写》《中文自修》《第二课堂》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单元作业案例设计大赛一等奖、闵行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指导学生多次在古诗文阅读大赛、现代文阅读大赛、上海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奖。 高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上海市七宝中学语文教师,闵行区骨干教师基地成员。多次开展各级公开课、展示进行主题发言,参与各级科研课题研究。曾获2021年上海市中小学优秀单元作业案例设计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多次在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上海市古诗文阅读大赛、现代文阅读大赛、中学生作文大赛、“未来杯”演说家大赛中获奖。

内容摘要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本书由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应试需要编写,按照《乡土中国》原书章节的顺序展开解读分析,将原书的前言和后记并为一章,其余章节名称不变,共十五章,具体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章节解读,包括段落大意、思维导图、概念解释、内容导读,第二部分为专项训练,具体分为基础篇、进阶篇、提升篇。希望通过文本解读和专题训练的结合,实现教学相长,为受整本书阅读困扰的教师和学生带来务实的指导。

精彩内容
章节 解读段落大意第1段说乡下人“愚”是无凭据的,乡下人与城市人的差别在知识不在智力。
第2段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第3段比较教员孩子与乡下孩子在识字、捉蚱蜢方面的差异。
第4段分析教员孩子与乡下孩子各有所长的原因在于生活环境的影响。
第5段乡下人“愚”,可能是知识不及人,也可能是因为乡下无需文字。
第6段乡下社会是熟人社会,面对面的社区,可凭声气辨人。
第7段乡下熟人社会,凭声气辨人,无需“报名”。
第8段文字是接触受限时用来传递信息的记号,有时会产生误会。
第9段文字的局限性之一在于传情达意不完整、非即时,会“走样”。
第10段说话不需文法,写作却不能。
第11段文字受科技冲击,存在价值成问题。
第12段乡土社会能直接接触,就不会舍语言而用文字,所以不是“愚”。
第13段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连使用语言都是不得已,因为语言是象征体系,表达的只是多人共认的意义。
第14段语言使用群体越大,语言越趋于简化。
第15段有些特殊语言,如行话,外人难以懂得。
第16段亲密的社群,象征表意的原料很多,如表情、动作等。
第17段语言公式化的表达会使情意走样。 第18段熟人交流常直接会意,所以语言是多余的,也非唯一手段。
第19段乡土社会中文盲多,不是乡下人“愚”,而是文字并非传情达意的必须,所以“文字下乡”未必能解决现代化的问题。
思维导图概念解释愚:智力的不足或缺陷。
面对面的社群: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生活中多是熟人)的社会群体。
文字:时空阻隔时传递信息用的记号,但其表情达意不完整、非即时。
语言: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象征:附着(靠联想作用加上)多数人共认的意义的事物或动作。
行话: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
内容导读前一章节阐释了“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核心观点,本章则针对“文字下乡”运动,给出了独特的看法。
晚清以降,伴随着政治革新和文化启蒙,民众对识字的需求以及向民众普及文化的呼声不断高涨。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文字下乡”逐渐成为知识精英的一种共识。如1922年,晏阳初发起的平民教育运动,以识字教育为主,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具有强烈的社会改造色彩。陶行知先生认为平民识字的终极目标是“做新民”,平民教育应该“使人起而行”。“文字下乡”作为一种大众教育方式,旨在对民众进行“启蒙”。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识字运动宣传计划纲要》。1929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省市“一体于最短时间内举行大规模识字运动宣传,以期唤起民众对识字读书求知之兴趣”。各地因此兴起了创办民众学校的热潮。
在对民众进行教育之先,存在于教育者心中的既有印象是“乡下人是愚的”。对此,作者开篇予以批驳。先驳对方的论据,乡下人进城的慌乱与城里小姐不识五谷并无差别,是知识而非智力问题。再批驳对方的观点,“不识字并非愚”,而是没有学习的机会。如教授孩子与乡下孩子,在识字与捉蚱蜢上各有所长,主因是环境的影响。
此外,乡下人不识字的原因,还与文字的用处有关。第一章讲到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面对面社群,以声气交流更为方便,无需文字。而文字的产生,是时空阻隔时传递信息的记号,有着种种局限性,如传达的情意不完整、非即时性、受文法限制、易产生误会等等。
更进一步,在乡土社会面对面的社群,非但文字,连“语言”也非必须。作者认为同文字一样,语言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语言是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需要多人共同确认其意义,因而趋于简单,有些特殊情意无法传达。而亲密社群里可用来交流的途径很多,直接会意比间接接触更方便、更生动、更准确。
最后,作者又回到“文字下乡”运动,表示自己并非反对,而是要辨明识字与否并非“愚”的标准,乡村文盲的并非因为乡下人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只有搞清楚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推行文字下乡,实现现代化。
本章节的说理亮点在于开篇五段关于“乡下人不识字并非愚”的驳论。驳论是指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驳论的一般方法包括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
驳论点就是反驳对方论点,指出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
驳论据是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论据是证明观点的依据,如果本身存在偏颇或谬误,则关涉的观点也存在问题。
驳论证是反驳对方的论证,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本章节的难点在于对于文字和语言作用及其局限性的阐释。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能够记录历史事件、传承文化遗产、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等,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文字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通过文字的记录和传播,人们能够积累知识、交流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
文字的局限性,首先在于文字的表达方式相对固定,难以捕捉到语言的即时性和变化性。这意味着文字难以完全传达语言的细微差异和瞬间变化,有时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其次,文字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教育和文化背景,对于缺乏相关知识和背的人来说,理解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可能会存在困难。此外还体现在其表达和理解信息的有限性上。文字和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只占我们日常交流的3%,剩下的97%的内容是我们的表情、动作、神态、声音等非语言的信息。
这意味着,仅仅通过文字来表达和理解信息是有限的,需要结合其他方式进行交流。
语言在人类交流中也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传达信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使彼此能够理解和沟通。语言使得人类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其次,人类通过语言进行思考和认知,语言的丰富度和精确度对思维的质量和深度产生影响。语言能够组织和表达复杂的思维过程,帮助人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创造新知识。此外,语言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社会组织的纽带,具有多重作用。
但其局限性也同样存在:语言难以完全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尽管语言能够传达一定的情感信息,但在某些情况下,语言的表达可能会显得苍白无力。受限于文化背景和认知框架,语言的含义和解释可能会存在差异。人们对于相同词汇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偏差,这种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言的沟通和交流,甚至可能导致沟通中的误解和冲突,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中。与文字一样,语言无法完全传达非言语信息,如表情、肢体动作、语调等,导致信息丢失而产生误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