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福二集:小吃六十品
  • 口福二集:小吃六十品
  • 口福二集:小吃六十品
  • 口福二集:小吃六十品
  • 口福二集:小吃六十品
  • 口福二集:小吃六十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口福二集:小吃六十品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7.38 5.4折 6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戴爱群 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4213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2053234

上书时间2024-06-26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戴爱群,美食家。著有《春韭秋菘:一个美食家的寻味笔记》《口福:传统中国菜一百品》《先生馔:梁实秋唐鲁孙的民国食单》《左持螯,右持杯:蟹馔与漆艺的对话》等。

目录
目录
无贵贱 有高低  i
自 序  vi
第○一品  馄饨  3
第○二品  水饺  9
第○三品  发面包子  14
第○四品  烧卖  20
第○五品  油条  26
第○六品  炸糕  30
第○七品  豆腐脑·老豆腐·豆腐花  34
第○八品  臭豆腐干  38
第○九品  炸豆腐  42
第一○品  烙饼  46
第一一品  锅贴  50
第一二品  打卤面  53
第一三品  凉面  58
第一四品  凉粉  65
第一五品  绿豆汤  68
第一六品  茶叶蛋·卤蛋  72
第一七品  鱼丸  76
第一八品  年糕  80
第一九品  粽子  85
第二○品  月饼  89
第二一品  玉米  96
第二二品  炸酱面  105
第二三品  卤煮  108
第二四品  炒肝  112
第二五品  小窝头  115
第二六品  茶汤  119
第二七品  核桃酪  123
第二八品  奶酪  129
第二九品  冰碗儿  132
第三○品  杏仁豆腐  135
第三一品  金糕  138
第三二品  冰糖葫芦  141
第三三品  糖炒栗子  144
第三四品  烤白薯  148
第三五品  刀削面  151
第三六品  烤串儿  154
第三七品  锅巴菜  159
第三八品  鸡粥  167
第三九品  面筋百叶  170
第四○品  羊汤面·白切羊肉  173
第四一品  南翔小笼馒头  176
第四二品  八宝饭  179
第四三品  青团  183
第四四品  生煎馒头  187
第四五品  菜饭  191
第四六品  苏式汤面  195
第四七品  桂花鸡头米  204
第四八品  蟹黄汤包  208
第四九品  乌米饭  214
第五○品  豆花饭  216
第五一品  过桥米线  220
第五二品  广东的粥  225
第五三品  腌面  228
第五四品  潮州牛杂  231
第五五品  潮汕朥饼  235
第五六品  海南鸡饭  239
第五七品  白水羊头  247
第五八品  爆肚儿  251
第五九品  炸羊尾  255
第六○品  羊肉泡馍  259
参考书目  264
图片参考素材供稿  265

内容摘要
《口福二集:小吃六十品》收入美食家戴爱群写小吃的文章计六十篇。馄饨、饺子、包子、奶酪、月饼、青团、锅贴、爆肚儿、羊肉泡馍……书中写到的小吃,街头巷尾可见,食之不难,或许正是因为太过平常之故,鲜少见之于美食家笔下。而本书聚焦于这些日常小吃,却写出了其不平常之处。小吃不小,以养细民,且看美食家细品小吃,直写得令人垂涎三尺。插画师肖洁为此书绘制32幅水彩插图,图文并茂,尽显小吃之美。

精彩内容
小窝头北京北海公园里的仿膳饭庄制作的几样宫廷小点心精巧别致,清新淡雅,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小窝头。关于它,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
这是一个“珍珠翡翠白玉汤”式的故事。据说庚子国难时,慈禧太后西逃途中饥饿难耐,有人给了她一个窝头吃,饥者易为食,自然觉得美味无比,回到宫里之后,一天忽然想起这一口儿,要求御膳房制作,御厨自然不敢拿玉米面真给她做民间的大窝头吃,于是就用栗子面做成小窝头献上,果然使太后满意。
民间类似传说甚多,多数架弄到曾经南巡的康熙、乾隆和“西狩”的慈禧头上,殊不可靠。有专家考证,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宫帝后“膳单”中早有各色五谷杂粮制作的粥饭、点心。据苑洪琪所作《清代御膳的养生之道》(《紫禁城》2015年第2期)一文引用的资料,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的晚膳膳单中有“纯克里额森一品”,“编者注:纯克里额森,又作纯克里额芬,满语音译,即玉米面饽饽”。
看来,高宗纯皇帝就吃过玉米面饽饽了,根本不用再麻烦孝钦显皇后从民间引进。再有,慈禧出身镶蓝旗满洲,少年时期家境平常,她的父亲惠征做了多年的笔帖式(专为旗人设置的相当于秘书的小官)。道光、咸丰年间,像这样混一份小差事的北京普通旗人日常生活并不富裕,几乎可以肯定她吃过窝头之类的北方平民食品,又哪用活到晚年才开此“眼界”?
据我估计,所谓“栗子面小窝头”是由“栗子味小窝头”而来——“味”“面”在这里北京人都发儿话音,极易产生一字之讹。再有人不懂清宫膳食典章制度,添枝加叶,附会在慈禧身上,形成所谓“传说”。
其实小窝头的主料依然是玉米面,不过磨得比常见的要细,又掺入适量黄豆面、白糖、糖桂花,吃起来仿佛确有一点栗子的口感和香味。北京人称赞食品好以贵喻贱,如“老倭瓜,栗子味的”“萝卜赛梨”,故称之为“栗子味小窝头”,也足见前代厨师的匠心与功力。我在天津还真吃过用熟栗子肉抟成的小窝头,颜色发黑,卖相极差,还不如直接吃糖炒栗子呢。
有一年七月十五,我去北海赏月。按习惯进南门,逆时针绕琼华岛一周。正逢奥运,游人稀少。晴空如洗,月色似水,荷花正盛,清风徐来,暗香浮动,似有还无,襟怀为之一畅。
踱到北岸漪澜堂,仿膳饭庄虽然有点灯火阑珊,却未关门,于是进去,点了小窝头、豌豆黄、芸豆卷。除了芸豆卷的馅料由芝麻白糖改为红豆沙之外,过去的味道、口感依然,特别是小窝头,高约寸许,金黄灿灿,小巧玲珑,形如玉笋,俏立盘中,吃口绵软中带一点咬头,又香又甜,味淡而隽永,是很好的茶食。这点清宫御茶膳房的遗意总算还在,也堪称旧京小吃的鲁殿灵光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