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上多白云(南山如济的茶隐生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岭上多白云(南山如济的茶隐生活)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0.64 4.8折 22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南山如济

出版社陕西师大

ISBN9787561366905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2元

货号2483263

上书时间2024-06-23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一架茅棚,一座大山,一炉茶香。让我们跟随南山如济的足迹,走进终南山,走进终南茅棚,搬柴运水,煎水烹茗,寻找那一片属于我们每个人心底的桃花源。一位隐士远离红尘的山居生活笔记;一位禅者对佛法和生命感悟的慧语。
《岭上多白云(南山如济的茶隐生活)》由多篇散文连缀而成,讲述了南山如济在终南山茶隐时的衣食住行等平淡事以及饮茶、吹箫、作画等雅事,展现了普通人很少能接触、体验到的住山生活。

作者简介
南山如济,名马嘉善,字守仁,别署冷香斋主人、如济居士、煎茶翁等。现任中华茶道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华煎茶道—南山流”宗主。平生无他好,唯嗜茶、书而已。读书之余,坐而瀹茗;煎水之暇,起而读书。以为人生乐事,不过如此。曾有诗偈曰:人生有真味,趺坐瀹茶汤,亦日常生活之写照也。

目录
我的南山亭
山中草庐
南山亭
茅棚
住山
闭关
清净
终南茅棚
广福茅棚
惭愧
担水
劈柴
烧火
山居茶事
煎茶
煮茶
饮茶
普茶
瓦罐茶
吃茶一斗
独饮得趣
杏花入茶
荷香入瓯
修心怡情
听琴
围棋
笔墨
听雨
烹雪
敲冰
临风
赏月
茶禅一味
山泉
石灶
山厨
锅碗瓢盆
禅堂
茶鼓
山门
木桥
莲池
千竹庵
南山如济诗词选录
后话


内容摘要
 《岭上多白云(南山如济的茶隐生活)》由多篇散文连缀而成,讲述了南山如济在终南山茶隐时的衣食住行等平淡事以及饮茶、吹箫、作画等雅事,展现了普通人很少能接触、体验到的住山生活。书分为山中草庐、山居茶事、修心怡情、茶禅一味四个大的部分,全书既有平实生活的写照,又有类似心灵感悟的慨叹,同时包含了诸多典籍故事、诗词歌赋、佛家公案,《岭上多白云(南山如济的茶隐生活)》另配有作者的山居生活图片以及作者自创的诗歌,既清幽雅致又庄严有味,平淡之中蕴含高雅。

精彩内容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要守本分,一定要勤劳,这是隐居者和修道者应有的人生态度,也是过清贫生活的基础。
清贫生活的实质是快乐和富足。快乐、富足不是指物质拥有,而是指我们的内心。
只有内心富足、快乐,才能守本分,才能知足常乐。
儒家经典中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夷狄”在这里指未开化人群。依照佛家教理,我们此生富贵贫贱,都是上世修造业缘所得果报,自作自受,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这就叫守本分。人人都守本分,不贪、不嗔、不痴,这个世界也就太平了。
人应该勤劳,不可贪图他人劳动成果。懒惰的人总希望坐享其成,以最少的劳动换取最大收获,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大自然虽然慷慨,但不姑息懒汉。懒惰的人注定一事无成。
勤劳不仅指劳作,也指学习和思考。中国古代圣人孔子说,学习并且遵照着去做,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他的弟子曾参也说:我每天都会再三审视自己,用以修正自己的言行。
思考不是要我们考虑什么世界经济军事大事,或者柴米油盐等生
活琐事,而是要我们时刻关照自己的内心是否清净,起心动念是否还有贪嗔痴三毒烦恼等。这叫做正思维,也叫做正知正见。
无论世出世间,正知正见最为重要。
沩山禅师对仰山禅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只要知见端正,就不担心误人歧途,这是立身的根本,修道的根本,不可不知。
学习、思考、劳作如此,修道更是如此。唐代神秀禅师那首偈子对我们现代人或许更加有用:“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修道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修道者除了要发心纯正、正知正见外,在修持上更要勇猛精进,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唐代长庆慧棱禅师坐破七个蒲团,赵州和尚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很好的示范。
一位老修行告诉我,看一看住山人的茅棚,看一看他们的脸色,就知道他们的修行功夫如何了。
真正的修行人,茅棚一定打扫得很干净,劈柴、蒿草都堆架成垛,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清洗得一尘不染。他们除了时时拂拭心上的尘埃,也洗净衣上的污垢。
晴天砍柴,雨天诵经。
白天劳作,夜晚打坐。
无论动与静,他们的心始终在功夫中,绵绵密密,未有丝毫懈怠。他们身体健康,腿脚轻盈,脸色红润而有光泽,充满安详和喜悦。他们深深地懂得农禅并重的道理。
住山就是要抛弃我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模式,过清贫快乐的山居生活。不依赖他人,不依附社会,将自己融人到大自然中去,单纯而诚恳。用汗水浇灌脚下土地,用智慧长养心中菩提,时时警示,刻刻自省,这样才能真正在山里住下来。
住山还要与山相适应,以山为邻,以山为友,以山为依止。将自我身心和山林融为一体,这样才称做住山。
苏轼有《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正住山的人,不但入得了山,也出得了山,这样才能真正得山居之乐。
入山要眼前无山,出山要心中有山。眼前境界是山,自我身心也
是山。时时刻刻,我们都安住在山林里,简穆宁静,如如不动。这样才称做住山。
试问山上的自云和溪中的清泉,你们还记得那些衣袂飘飘的住山人吗?
闭关现在的年轻人在寺庙、道观里住久了,积攒了一些单资,便想着住山。买下一个茅棚后,就对人家说,他(她)要闭关了。
且不要说“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重关不闭关”这些古训,单说担水劈柴这一“关”,他们就很难过得去。
如今的寺观几乎都分布在大城镇里,不出坡,不舂米,不担水,不劈柴,有些甚至不上殿。在寺观里住,衣食住行样样不用担心,久了,难免养成一些懒散的习气。许多初到山里的年轻修行者,不要说担水劈柴,连生火煨炕都不会,更不要提背粮、做饭、洗衣、种地、
修补茅棚了。
这大概就是古德说的“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浅陋、福德因缘不足”的表象吧。丰衣足食对于修道来说并非好事,清贫的日子才能养道。
养其道心,养其道志,养其道行。
于是,住山、闭关只能是一句空谈,一种执著和妄想而已。P17-1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