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韬(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 六韬(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六韬(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3.54 5.4折 25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曦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520

出版时间2016-09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25元

货号3681818

上书时间2024-06-23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文韬

 

 文师*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大礼第四

 

 明传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国第八

 

 上贤第九

 

 举贤第十

 

 赏罚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武韬

 

 发启第十三

 

 文启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顺启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龙韬

 

 王翼第十八

 

 论将第十九

 

 选将第二十

 

 立将第二十一

 

 将威第二十二

 

 励军第二十三

 

 阴符第二十四

 

 阴书第二十五

 

 军势第二十六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农器第三十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

 

 三陈第三十二

 

 疾战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军略第三十五

 

 临境第三十六

 

 动静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绝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豹韬

 

 林战第四十三

 

 突战第四十四

 

 敌强第四十五

 

 敌武第四十六

 

 鸟云山兵第四十七

 

 鸟云泽兵第四十八

 

 少众第四十九

 

 分险第五十

 

 犬韬

 

 分合第五十一

 

 武锋第五十二

 

 练士第五十三

 

 教战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车士第五十六

 

 武骑士第五十七

 

 战车第五十八

 

 战骑第五十九

 

 战步第六十



 
 
 
 

商品简介

   陈曦译注的《六韬(精)/中华经典名*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采用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的对话体的撰述方式,探讨了政治学与军事学两大部分思想内容,《六韬》兼收并蓄了儒家的仁民爱物、墨家的尚贤节用、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罚严明等,同时又多有发展与创造。其中很大的亮点是反复倡导“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思想。

作者简介
 陈曦,女。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现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院教授,学报主编。在中华书局出版《孙子兵法》(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记与周汉文化探索》。

目录
前言
文韬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大礼第四
  明传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国第八
  上贤第九
  举贤第十
  赏罚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武韬
  发启第十三
  文启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顺启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龙韬
  王翼第十八
  论将第十九
  选将第二十
  立将第二十一
  将威第二十二
  励军第二十三
  阴符第二十四
  阴书第二十五
  军势第二十六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农器第三十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
  三陈第三十二
  疾战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军略第三十五
  临境第三十六
  动静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绝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豹韬
  林战第四十三
  突战第四十四
  敌强第四十五
  敌武第四十六
  鸟云山兵第四十七
  鸟云泽兵第四十八
  少众第四十九
  分险第五十
  犬韬
  分合第五十一
  武锋第五十二
  练士第五十三
  教战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车士第五十六
  武骑士第五十七
  战车第五十八
  战骑第五十九
  战步第六十

内容摘要
《六韬》是中国早期的军事百科全书。它采用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对话的撰述方式,探讨了政治学与军事学两大部分思想内容,其中第一卷《文韬》与第二卷《武韬》的主要篇幅,探讨的是君王治国之道,后四卷探讨的是打仗用兵之术。《六韬》兼收并蓄了儒家的仁民爱物、墨家的尚贤节用、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罚严明等,同时又多有发展与创造。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反复倡导“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思想。《六韬》在军事领域多方发展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先秦兵学的理论成果,探讨的范围涉及战略、战术、选将、练兵、编制、武器、通讯等,论述细密,创见颇多,至少有以下四点精华:一是服务于“全胜”战略的“文伐”主张,二是丰富多样的作战形式与深入细致的战术思想,三是思虑缜密的参谋总部人员编制理论,四是严格周详的选拔与考核将帅的方法。

精彩内容
【题解】  《文韬》为《六韬》全书的第一部分,共由以下十二篇组成:  《文师第一》记述周文王遵照史官编的占卜所示,前往渭阳田猎,拜访了垂钓渭水的隐士姜太公。姜太公由钓鱼之举所蕴含的道理入手,启发周文王用厚禄重赏去笼络、善待人才,并阐发了他的以“仁”、“德”、“义”、“道”为核心范畴的君王理想人格内涵,以及“天下归之”的政治目标。“仁”,指的是君王能与天下人共享天地财富,“德”指的是君王能为天下人解除祸患,“义”指的是君王能与天下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道”指的是君王能让天下人都获得利益。可见《六韬》的“仁”、“德”、“义”、“道”四个范畴,其内涵并非畛域分明,而是紧密关联、相互交集的,含义叠加在一起,其实强调的就是君王要“同天下之利”,与天下人共享物质财富,并与他们的情感态度保持一致,要爱他们所爱,恨他们所恨,忧他们所忧,乐他们所乐。只有这样,才会天下归心,赢得民众的拥戴。此篇还给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论断,其后的《发启第十三》、《顺启第十六》等篇以及《六韬》佚文,多次重述了这一理念。又,此篇在《群书治要》本中题为《序》,列于全书之首,不属《文韬》。
  《盈虚第二》指出天下治乱与否的根源在国君而不在天命。此篇将“从事乎无为”的帝尧树立为君主的楷模,赞美了帝尧的诸多美德,诸如生活简朴、明察善恶、赏罚公正、爱护百姓等。
  《国务第三》指出国君最重要的国务内容就是“爱民”,并揭示了“民不失务”、“农不失时”、“省刑罚”、“薄赋敛”、“俭宫室台榭”、“吏清不苛扰”等“爱民之道”。
  《大礼第四》揭示了君臣之间的行为规范,着重阐发了君主当效法上天,需做到俯身爱民、思虑周密、普施恩泽,以及君主如何掌握好执政之柄、如何充分听取民意、怎样才能做到世事洞明等。
  《明传第五》主要阐发了古代圣贤所应废弃的三种行为与所要提倡的四种品质。前者指的是:明知善事可为却心生怠惰,时机到了却疑惑不决,明知有错却不去纠正。后者指的是:柔和而清静,谦恭而严肃,能强又能弱,隐忍又刚强。
  《六守第六》揭示了君主选择人才的六条标准,即所谓“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以及如何才能选拔出合乎以上六条标准的人才;还指出君主要重视“三宝”、即农业、手工业与商业三大行业的建设,使从事不同行业的臣民各得其所,秩序井然,国家才能富足安定。
  《守土第七》指出守卫国家的基本策略是团结宗亲、仁爱民众、安抚周边邻国、控制四方势力、致力富国殷民,强调国君千万不要将手中的权力让给他人,要谨慎把握好行动良机。此篇还阐释了所谓“仁义”,就是“敬其众,合其亲”,明确指出只有民众顺从拥护,才能实现“天下和服”的政治目标。
  《守国第八》论述守卫国家的基本原则是按照自然运行法则去处理国事,认为这样就会出现“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的社会发展规律。一旦社会动荡混乱,圣君应力挽狂澜,发动战争平乱。
  《上贤第九》继《六守第六》之后,再次集中论述君主应如何选用贤才的问题。此篇先从反面立论,指出君主应本着“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的原则,警惕“六贼”和“七害”,防止这些人损害君主的德行、权力、权威,败坏社会与军队的风气,阻碍农业生产。篇末以一连串的否定句式,揭示了民、士、臣、吏、相的行为准则,指出民要“尽力”,士要“诚信”,臣要“忠谏”,吏要“平洁爱人”,相要辅佐君主实现“富国强兵”;而君主则要“示其形,隐其情”,让臣下感到高深莫测,张扬了法家的驭臣之“术”。
  《举贤第十》继续论述如何选用贤才的问题,告诫君主要警惕“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的严重后果,指出“举贤之道”在于以“将相分职”为前提,按照岗位标准去考核、选拔人才,“实当其名,名当其实”。
  《赏罚第十一》论述君主若想实现“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的赏罚之效,就需遵循“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的原则。
  《兵道第十二》认为用兵原则最重要的莫过于军事指挥权的集中统一,认为运用这一原则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发挥这一原则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成功实践这一原则的关键则在于国君。此外,还阐发了“阴其谋,密其机”、详察敌情、捕获战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用兵之道。
  文师第一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①:“田于渭阳②,将大得焉。非龙、非彲、非虎、非罴③,兆得公侯④,天遗汝师⑤,以之佐昌,施及三王⑥。”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⑦,得皋陶⑧,兆比于此⑨。”  【注释】  ①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按,关于周文王如何得姜太公为其所用,主要有两种版本,一说文王做梦而得之,一说文王由占卜而得之。《六韬》这里持占卜说。又,关于文王遇见姜太公的情形,也有两种版本,一说当时姜尚正在朝歌屠牛,一说他正垂钓于渭阳。《六韬》这里持垂钓说。文王,商朝时周国国君,姬姓,名昌。商纣时被封为西伯,故又称“伯昌”,季历之子。少时参加农牧,知民间疾苦。继位后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先后得姜尚、闳夭、散宜生等贤臣辅佐,改革政治,推行教化,争取民心,在位五十年(一说五十五年),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武王建立西周后,追尊他为文王。田,打猎。史编,指一个名叫编的史官。先秦时期的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等诸多事务。施子美曰:“文王之得太公,或以为梦,或以为卜。文王梦得圣人,此梦说也。史编布卜,此卜说也。太公之遇文王,或以为屠,或以为渔。屠牛朝歌,此屠说也。渔于渭阳,此渔说也。噫,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圣人存则折之圣人,前圣既往,史传所载不能无疑。大抵圣人之用人也以权,而贤者之应世也无常。文王之得太公,或以为梦,或以为卜,不足疑也。意在先梦而后卜,未可知也。在《书》有所谓朕梦叶朕卜,则先梦后卜,其理或然。而吾则以圣人之权托于此也。太公之遇文王,或以为屠,或以为渔,不足疑也。意其穷时无所不为也。唐贤有所谓:‘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年来钓渭滨。’则先屠后钓,亦未可知也。正吾所谓应世无常也。”  ②渭阳:渭河北岸。渭,即渭河,源出甘肃渭源鸟鼠山,流贯陕西渭河平原,在潼关入黄河,是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
  ③非龙、非彲(chī)、非虎、非罴(pí):彲,即螭,指古代传说的一种无角的蛟龙。罴,一种熊,又称马熊。《史记·齐太公世家》曰:“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施子美曰:“文王将田,史编布卜,其兆则以‘非龙、非彲、非虎、非罴’为辞,在司马迁太史公,尝纪之于《齐世家》矣,则《文韬》所载,盖亦有所本也。”又,此句银雀山竹简本作“非罴、非虎、非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