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1.13 5.4折 3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 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210407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31104055

上书时间2024-06-22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
篇一
  毛泽东心系群众吃水难
  “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
  毛泽东:学习一定要学到底
  毛泽东赞“精兵简政”
  毛泽东书信教子显家风
  毛主席题词背后的故事
  毛泽东对身边人员“小整风”
  长征中周恩来坚持过组织生活
  周恩来订立修养七则
  周恩来的十条家规
  周恩来夫妇  交党费的榜样
  周恩来的“养身之道”
  刘少奇眼中的“好党员”
  刘少奇调研求真话
  朱德主持的一次民主生活会
  朱德一生学习《共产党宣言》
  长征,邓小平跟着走
  刘邓大别山“约法三章”
  邓小平反对高级干部特殊化
  陈云剖析为什么开除刘力功党籍
  陈云:“小公”服从“大公”
  陈云如何看待功劳
  陈云谈党内生活“三原则”
  瞿秋白:抛却旧时代,奋斗寻光明
  恽代英:党的两种要素——主义和纪律
  蔡和森的英雄母亲
  罗亦农:忠实闹革命,愿做急先锋
  苏兆征与省港大罢工
  王若飞:开拓新生命,立志救中华
  方志敏:用生命捍卫信仰
  叶挺:几经磨难两度入党
  张闻天“苛待”儿子
  宋庆龄:晚年终圆入党梦
  董必武:“甘为民仆耻为官”
  李先念眼中的“德才并重”
  李先念重视群众监督
  万里的群众观
  邓颖超的两份遗嘱
  乌兰夫:五四时期思想觉醒踏上民族解放征程
  谢觉哉:“有的放矢”三步骤
  彭德怀回乡调查显风骨
  陈毅与家人“约法三章”
  王震:率三五九旅抓生产
  谭震林作报告秘诀
  谭震林“约法三章”
  宋任穷:咬牙渡难关
  振聋发聩的耿飚之问
  黄克诚抓党风“不怕撕破脸皮”
  彭真:城市规划考虑长远
  张劲夫“让车”救群众
  甘祖昌:将军回乡当农民
  马本斋:汉回各族模范  母子两代英雄
  赛福鼎·艾则孜:毛主席亲批其入党坚定维护祖国统一
  续范亭:老骥伏枥  遗嘱铭志
  陶峙岳:通电起义  香飘暮年
  钱学森:竭力回国  一心向党
  华罗庚:70岁入党终不悔
  李四光:把入党作为生命新起点
  邹韬奋:弥留之际求追认
  邓初民:古稀之年终入党
  梁漱溟“考察”延安的答案
  杨度:几经风雨转变信仰
  程砚秋:从艺术追求到信仰追求
  沈雁冰:矢志不渝坚守信仰
  毛岸英给亲属回信  反对特权思想
  肖林夫妇:“百万富翁的无产者”
  张浩:一个人的长征
  陈波:用党证给儿女立规矩
  漆鲁鱼:行乞千里寻党
篇二
  “四个服从”由来与发展
  党史上首个惩治贪腐的文件
  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央巡视
  把支部建在连上
  党的六大首提“组织路线”
  古田会议提出发展党员新条件
  六届六中全会首提“四个服从”
  为什么数万青年奔赴延安
  民主生活会制度的由来
  党内请示报告制度的建立
  加强纪律性  革命无不胜
  党内政治生活立“规矩”
  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建立
  外国记者笔下的中共抗战
  日本秦王眼中的中共抗战

内容摘要
 毛泽东一心系群众吃水难;周恩来的十条家规;刘少奇眼中的“好党员”;朱德一生学习《共产党宣言》;邓小平反对高级干部特殊化;陈云剖析为什么开除刘力功党籍;叶挺几经磨难两度入党;邓颖超的两份遗嘱;张劲夫“让车”救群众;钱学森竭力回国一心向党;梁漱溟“考察”延安的答案;毛岸英给亲属回信反对特权恩想。
……本书收录了几十个党史小故事,如周恩来的十条家规、刘少奇眼中的“好党员”、邓小平反对高级干部特殊化、陈云剖析为什么开除刘力功党籍、董必武甘为民仆耻为官、叶挺几经磨难两度入党、张劲夫“让车”救群众、毛岸英给亲属回信反对特权思想,等等。这些小故事,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优良的作风,体现了他们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甚至生命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他们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家国大义,体现了他们大公无私、
一心为民的情怀。

精彩内容
 毛泽东心系群众吃水难王欣媛“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的问题,从土地劳动的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生活的问题,应该注意,应该研究,应该解决。”这是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结论的一部分。
毛泽东是这么说的,也
是这么做的。在当时复杂
和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苏区工作者们均按要求践行着好作风。
1933年4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中央军委迁到江西瑞金城外的小村子沙洲坝。一天傍晚,毛泽东见到一个老表挑着一担很浑浊的水走来,便询问这么脏的水,到底是做什么用的。老表回答是用来喝的。毛泽东仔细看了看水,发现里面不仅脏,而且有小虫,忙问是否能到别的地方挑水用。旁边的老
伯回答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人吃、浇地、洗菜,全靠这水。”挑水的老
表接着说:“北面山脚下乌鸦岭下有一股清泉水,就是路远水少,半天才挑上两担,中央机关来了以后,村里一下子多了上千人,吃水用水更困难了。”听罢,毛泽东整晚都在思考如何解决群众饮水难题。
第二天一早,毛泽东就到村里村外转上了好几圈,组织红军干部用大楠竹代替水管,把乌鸦岭下的泉水引出来,用一只大桶接住,暂时解决了群众吃水难题。为彻底解决问题,毛泽东决定在泉水附近打井。但由于泉水距离坟
墓很近,群众不愿用。因此,毛泽东只能找乡村干部商量在村附近重新寻找打井的位置。
为了打好井,毛泽东还带着乡村干部下到井底,亲手在井底铺上木炭和沙子。这样,第二口井很快就打好了。一位老婆婆双手捧着又清又甜的泉水大口喝下,之后感激不已地对毛泽东说:“你真替我们把什么心都操到了。”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知道,只有真正把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群众才会紧紧围绕在我们党周围。
“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李国喜延安时期,条件虽艰苦,但在山沟沟里的窑洞中,毛泽东领导全党学马列、用马列,创作了大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用以武装干部头脑,指导
革命实践,最终完成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使命。
长征结束到陕北后,毛泽东特别注重学习马列主义著作。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名论断,推动全党掀起了学习马列主义的高潮。1940年底,毛泽东对从前线回来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同志们说:“不习惯蹲窑洞,这是要不得的。
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能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特别强调精通马列主义的重要性:“没有大量的真正精通马克思列宁
主义革命理论的干部,要
完成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的。”为了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毛泽东带头学习马列、宣传马列,全党掀起了学习热潮,组建了许多学习团体与学习小组、举办了许多学习讲座、出版了许多马列著作。
毛泽东在凤凰山麓李家窑里夜以继日创作《辩证
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其中的《实践论》《矛盾论》,用中国革命惨痛的教训论述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在吴家大院的窑洞里七天七夜不出门,创作了《论持久战》,用辩证法分析了中国与日本的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抗战的基本规律、发展过程,指明了中国抗日前途。在杨家岭的煤油灯下撰写《新民主主义论》,向全国人民说明了“怎么办,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以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为代表,《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四卷共收录文章159篇,延安时期创作的就有112篇。
毛泽东的一篇篇光辉著作花去了他无数个日日夜夜:为了写《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胳膊得了严重的关节炎;为了写《论持久战》,炭火烧着了棉鞋,焦煳味儿都没有打断他的思绪;为了写《新民主主义论》,熬干了多少盏油灯,让勤务员不禁落泪。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许多中央领导同志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创作了许多经典名篇。
这些在延安的土窑洞中诞生的著作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的光辉典范,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
(作者单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0日)P3-8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