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节课教你读懂孩子(妙解亲子教育青春期教育隔代教育难题)
  • 9节课教你读懂孩子(妙解亲子教育青春期教育隔代教育难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9节课教你读懂孩子(妙解亲子教育青春期教育隔代教育难题)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1.56 5.4折 39.8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关承华

出版社中国青年

ISBN9787515351056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30182170

上书时间2024-06-22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第一课   亲子教育
引言:亲子教育之我见
第1 节 深刻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课后小结
第2 节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评价孩子的“五个标准” 
课后小结 
第3 节 父母的爱,要讲究方法与艺术 
一/ 再一次强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二/ 会爱,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学习 
三/ 用一颗平常、平等的心爱孩子 
四/ 尽可能的陪伴 
五/ 有爱好好说
六/ 不要忘记孩子的年龄 
课后小结
第二课  青春期教育
引言:再谈青春期教
第1 节 青春期问题的表现形式 
一/ 生理变化 
二/ 心理变化及表现 
课后小结
第2 节 青春期问题的成因 
一/ 亲子教育阶段为青春期埋下了隐患 
二/ 家长期望值的一厢情愿
三/ 社会对青春期现象的过度渲染 
课后小结 
第3 节 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一/ 备课——对青春期的正确认识 
二/ 作业——家长应该完成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  隔代教育
引言:一个全新的课题 
第1 节 隔代教育的心理暗伤 
一/ 什么是心理暗伤 
二/ 为什么是暗伤 
三/“暗伤”都伤到了谁
课后小结
第2 节 在“无奈”中求和谐 
一/“隔代教育”不是一无是处 
二/ 如何化解“隔代教育”产生的“心理暗伤”
课后小结 
第3 节 隔代教育,路在何方 
一/ 现阶段,不断学习、更新观念 
二/ 隔代教育循序渐进的蜕变 
课后小结 
后记

内容摘要
《9节课,教你读懂孩子:妙解亲子教育、青春期教育、隔代教育难题》是作者基于近些年在各地开展的青春期教育、亲子教育、隔代教育等各类讲座,以及其亲身经历、感同身受,有针对性撰写而成的日常家庭教育问题妙解和应对策略。按照亲子教育、青春期教育、隔代教育9节课的方式呈现,用真实、生动、贴切的案例故事,真情、朴实、流畅的文字,深刻阐述了“家庭教育”的关键是“读懂孩子”、正确“评价孩子”,这是父母为孩子必修的一门课。这个课程大约10年,需要学习,需要思考,需要探讨,需要纠偏,需要考核,孩子的成长就是考核的成绩,这个过程会很累、很辛苦,甚至很烦,但是请记住:一切源于爱!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教育焦虑症”已然成为了一种遍及千家万户的现象级问题。
本书作者在长期与家长们的接触过程中,发现无论幼儿期有没有上过亲子课,有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早期教育,孩子们一般都在三岁以后开始让父母头疼,上幼儿园老师告状,上小学成绩不理想,家长焦虑,孩子还一肚子委屈。家长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这是什么情况?他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作者不断地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开药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过程中,发现,在孩子成长的时间段上,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一片空白地带,即3岁以后到12岁之前。
3岁前的早期教育如火如荼,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爸爸妈妈们,心气儿正高,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惜全身心地付出;到孩子12岁左右出现青春期叛逆的征兆时,家长们又开始着急,临时抱佛脚,看书、找专家,企图从中找到一味能够治疗“青春期综合症”的灵丹妙药。作者这十多年来接待了许许多多可以用“焦头烂额”来形容的家长,其《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十几年畅销不衰就是充分的佐证。而奇怪的是,孩子3岁上幼儿园了,5岁上学前班了,6岁上小学了,家长们似乎松了一口气——有老师管啦!可是恰恰就是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问题接踵而至:不听话,乱发脾气,从幼儿园往家拿玩具,不好好吃饭,不合群儿,不专心听讲,写作业磨蹭,成绩不理想……介于婴幼儿早期教育与青春期教育这两个时间段之间,家长们似乎缺少一些系统的指导,却都在为了应对“熊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而苦恼和焦虑。
尤其是在追溯青春期问题的成因时,青春期现象没有偶然性,进入青春期也不是一瞬间的事:如果我们把青春期的起始年龄定为12岁左右的话,那么,12岁前的家庭教育、家庭氛围、亲子关系,都对孩子进入青春期,或做了有益的铺垫,或埋下了不良的隐患。著名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说过:“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做父母是本能,做家长是职称。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错过了好的教育期。找出孩子问题所在的“症结”和孩子出现偏差的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书中作者独创了“评价孩子的五个标准”,以及具体教育方案,告诉父母用这五个标准重新衡量,你会对孩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春风化雨般对其进行感染,适时引导——你将开心地看到一个健康、自信、快乐、好学的优秀学生。

精彩内容
第四章脱口而出的“反射性”表达在了解了更冷静、更有效的沟通方式以后,让我们检查一下自己有哪些应该改掉的有害沟通方式以及如何进行改善。我把大人心中根深蒂固、稍不注意就脱口而出的表达称为“反射型表达”。我自己有五个孩子,下面将要提到的所有“反射型表达”,我都曾经对着孩子说过无数次,即使是现在,忙乱的时候我还是会偶尔不小心蹦出这样的句子。育儿书籍作者这个身份给我带来的麻烦就是:一旦我犯了错,我的孩子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提醒我:“天呐,妈妈,你该去再读一遍自己写的书。”我把下面列出的表达统称为“反射型表达”,因为每当孩子说出某些话或是做出某些行为的时候,成人就会有如膝跳反射般说出这些话;其实我们说这些话常常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焦虑、恐惧、愤怒或是失望;虽然我们跟孩子之间的冲突是引发这些情绪的导火索,可有时这种负面情绪跟孩子的行为本身完全没有关系,而是由于我们自己生活中的压力所导致的。无论如何,这种情绪都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担忧,我们害怕孩子们不能按照我们所期望的方式成长,我们害怕孩子要把我们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又或者是我们生活的总体情况让我们觉得失望。可对于孩子来说,“反射型表达”堪比用砖头堆砌起来的围墙,挡在了他们前进的路上,让他们痛苦地停下脚步。我们应该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把一个人的头往墙上猛撞,并不会启发这个人进行逻辑思考。反射型表达就好比筑起这堵墙的砖块,当墙被筑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使用积极有益的语言促进孩子思考的宝贵机会,而且还一步步地逼迫孩子退回他们心中的山洞,默默舔舐自己的伤口。
大人使用“反射型表达”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想要对不合作、不顺从的孩子施以激将法,让他们做出改变;第二,发泄心中积压已久的失望与愤怒。虽然“反射型表达”可能会让你达到这两个目的,却无法帮助你培养出能够根据自己的是非判断遵守规则的孩子;也不会帮我们永久消除压力和沮丧,因为最终这些情绪都会被自责所取代。所以,虽然“反射型表达”可以暂时达到它的目的,但从长远看有害无益。下面我们逐一探讨各种类型的“反射型表达”。
否定用语大人在亲子沟通中最常用的表达莫过于“停下”“不要……”“不可以……”“别……”这样的否定用语,其中最最常见的就是“不!”实际上,由于我们最经常说“不”,它通常也是孩子最先学会说的词之一。一开始我们会觉得孩子说“不”的样子太可爱了,便把它记录到成长日记里,把孩子说“不”的样子录了三十七遍还不够,兴奋地跟住在各地的亲朋好友分享,还有快递员、送牛奶的人,任何人,无论他们有没有兴趣,我们都不放过。但很快,热情退却,转眼孩子到了青春期,一天到晚都在说“不”,唯独在我们真正需要他们说“不”的时候,偏不说。
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否定用语”?因为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否定用语”就像条件反射似的从我们的嘴里蹦了出来,完全不需要经过任何思考,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非常有效,我们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这时“否定用语”就好比消防水龙头,可以立即把大火浇灭。可是等孩子再大一点,他们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只是在吓唬他们,此时消防水龙头就变成了廉价水枪,孩子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只是嘴上说说,其实连去冰箱里拿瓶啤酒都提不起力气,更别提对付不听话的孩子了。因此,那些曾经可以让孩子立即停止的否定用语,现在只会让他们觉得烦躁愤怒。他们开始变得叛逆、怨天尤人、愁眉苦脸、爱提过分要求、想要掌控一切。他们开始对大人进行回击:“我不要!”“为什么不行?”“我恨你们。”“可是爸爸已经同意了。”……他们还会苦苦哀求,跺脚发脾气摔门而去。这些表情、动作吓得我们心惊胆战,头发灰白。更糟的是,总是对孩子使用否定用语会让我们眼里只有孩子做错的部分,而忽视了他们做对的部分。
我并不是说我们平时不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制止或拒绝,不过我们可以试试第三章所建议的沟通方式。譬如:当你想说“汤米,没带护肘就不准滑冰”的时候:该这么说可以试试“提供客观信息”:“不戴护肘滑冰很危险。”可以试试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如果当时的情形不是特别危险,可以等小汤米真的摔了一跤、擦破手肘的时候跟他说:“天呐,汤米,你怎么忘了我们的规定:没有护具的时候不能滑冰,真是太惨了。”这样一来你只是在表达你的同情,不会让小汤米觉得生气或是想要反击。他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明智以及其产生的后果,也会想想为什么大人要制定这样的规定。 可以试试使用“逻辑后果”:“汤米,我很抱歉,你不戴护具就想去滑冰,我怕你会摔伤,所以现在我要你回去,等你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以后再来滑冰。”可以试试“客观评论”:“汤米,我发现你滑冰的时候没有戴护具。”以下是另外一个例子:你的孩子在晚餐前三十分钟跟你说她想要吃饼干,而你想说“不行!现在不能吃饼干!要吃晚饭了”的时候:该这么说可以试试把否定表达转化为肯定表达:“好啊,吃完晚餐你就可以吃饼干了。”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对于老师来说可能会有所帮助的例子。
当你想说“别忘了把书包挂起来”的时候:该这么说可以试试“极简沟通法”:“丽莎,书包。”可以试试“提供客观信息”:“书包应该挂在门后,而不是放在教室的地板上。”可以试试“提供有限的选择”:“只有把书包挂好以后才可以去领冰淇淋。”如果你是日间夏令营的老师,当你想说“史黛拉,别磨蹭了。我可不希望你在爬山的时候跟大家走散了”的时候:该这么说可以试试“幽默”:“现在是贝尔蒙特赛马锦标赛,我们的纯种马贝拉·史黛拉在上一圈落后了600米,现在停了下来。究竟她会克服困难,奋勇赶超呢,还是会继续保持落后,让‘母马解放运动’进入黑暗时代?”可以试试“客观评论”与“使用代词‘我’”相结合:“史黛拉,你好像没有跟上大部队。我不希望你跟大家走散了。”如果你是一位祖父,周末照看孙子的时候,孩子们可能会找一些老掉牙的借口,比如“爸爸妈妈同意我们晚上爱几点睡就几点睡”,当你想说“不行,在我家,我让你们去睡,你们就得去睡!”的时候:该这么说可以试试“提供客观信息”:“在我家要按照我的规定来,小孩子周六晚上八点半上床睡觉。”可以试试“提供有限的选择”:“你们要么在我规定的时间睡觉,要么我就把你们送回爸爸妈妈那儿去。”改善后的沟通方式避免了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而是让孩子明白,我们相信他们可以自己思考做出决定并考虑有可能产生的后果。这样我们就是在引导孩子,而不是在命令孩子。不过,如果孩子还不具备抽象推理的能力,我们可以使用否定表达,并帮助孩子停止手中的行为。比如,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正要伸手去碰插座,你可以坚定地跟他说:“这样不安全!”然后温柔地把他抱走,并用其他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