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中国70年(上海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影像中国70年(上海卷)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52.77 7.8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蒋茂凝//辛广伟

出版社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60750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0782783

上书时间2024-06-2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部门,又是市委主管党史业务的工作部门,长期从事党史国史的研究,一直是上海研究党史国史的重要阵地,在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节点上,编撰出版了多部作品,如《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上海卷》《上海相册:70年70个瞬间》等。

目录
前 言 001
壹 东方破晓 涅槃新生 

一、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003
二、工人阶级成为“主人翁” 007
三、居民委员会从宝兴里起步 010
四、昔日“跑马厅”,今朝“人民广场” 013
五、第一个工人新村的兴建 017
六、少年儿童快乐成长的“金色摇篮” 020
七、上海人民“自己的商店” 023
八、支援全国建设的上海身影 026
九、上海“龙须沟”肇嘉浜的蜕变 029
十、享誉全国的上海老品牌 032
十一、上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035
贰 峥嵘岁月 上下求索
一、工业战线的技术革新运动041
二、卫星城“遍地开花” 044
三、奏响“上海之春” 047
四、社会主义新风尚蔚然成风 050
五、百花齐放“百花奖” 053
六、大国重器铸辉煌 056
七、医疗奇迹的诞生 059
八、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062
九、欢庆粉碎“四人帮” 065
叁 困境奋起 扬帆启航

一、迎来科教文化事业的“春天” 071
二、集贸市场丰富百姓生活 074
三、更爱美的上海市民 077
四、外资企业进入上海 080
五、振兴中华读书活动 083
六、擦亮上海的三张“面孔” 086
七、“实事工程”暖人心 089
八、破解城市建设资金难题 092
九、上海迈入高速公路时代 096
肆 脱胎换骨 华丽转型

一、浦江东岸浪潮涌 103
二、拉开证券市场的大幕 107
三、黄浦江上跨彩虹 111
四、走出“票证年代” 115
五、地下长龙谱新篇 119
六、构建“申”字型高架 123
七、市民告别“鸽子笼” 127
八、鱼儿重回苏州河 131
九、从“一张报”到“一间房” 135
十、世纪的盛会:2001年APEC 139
伍 砥砺前行 赓续伟业
一、社区成为“温馨家园” 145
二、荟萃世界经典文化 149
三、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 152
四、“上天入海”上海造 156
五、洋山崛起深水港 160
六、建造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 163
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67
八、特色小镇留乡愁 170
九、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 173
十、黄浦江滨江贯通 177
十一、进博会唱响“全球大合唱” 181

后 记 185

内容摘要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各地人民出版社决定联合编写“影像中国70年”丛书,以图片记录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变迁。其中《影像中国70年?上海卷》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组织编撰,上海人民出版社负责出版。
本书精选新中国成立后,上海50个具有特色和重要意义的大事,通过讲述故事,反映历史,透过上海的变化,折射出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变迁。全书收录约250幅照片,以图片讲历史,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精彩内容
五、第一个工人新村的兴建上海解放之初,工人群众居住条件上依然很差,许多人居住在污水浜、垃圾堆旁的棚户区内,环境恶劣,拥挤不堪,吃水、用电、上厕所等都是很大的问题。为此,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筹集资金准备在工业集中区附近建设工人新村。经过细致的调查,最终确定在中山北路以北、曹杨路以西一带征地建房。住宅结构以五开间为一单元,二层楼,后部一层披屋,瓦屋面,楼上地面铺设木板,楼下是水泥地面,厨房、厕所、洗衣处集中底层,五家合用。1951年9月工程动工,1952年5月完成,可容纳1002户,因地近曹杨路,命名为曹杨新村。
首批入住曹杨新村的,都是普陀、闸北、长宁三个区各工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以及部分住房困难的老职工。6月25日,杨富珍、裔式娟等100多户劳模、先进工人家庭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兴高采烈地搬进新居。国棉二厂戴可都搬运行李到曹杨新村新居,一下车子,张开的嘴巴就乐得合不拢。他共分得一大间一小间,上楼看到粉刷一新的房间,连忙说:“够了!好极了!一家住房问题解决了!感谢我们的党!感谢我们的政府。”他的爱人仔细打量着厨房,试一下抽水马桶,又走到洗衣水槽旁扭水龙头,仰起头再向外看看天井里的晒衣设备,十分兴奋。
曹杨新村采用了邻里单元的规划结构,融合了欧式花园洋房和上海传统里弄的特点。新村所有街道都是圆弧形走向,房屋呈扇形分布,以留出充足的日照距离。新村配套建设了学校、图书馆、公共浴室、菜场、商店等,还专门划出一定土地面积建设草坪,种植绿树,形成了一个十分方便的生活服务圈。新村红旗食堂为了解决三班制工人的用餐问题,实行24小时营业。为解决新村居民的出行问题,市公交公司还专门新辟线路。在那个上海居民还在用煤球和老式马桶的年代,曹杨新村的第一批居民已经用上了煤气和抽水马桶。
曹杨新村是上海新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它曾在中国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式住宅的代表,是无房户梦想中的天堂。别看每户面积基本都不超过30平方米,在当时的上海工人心目中,这样的房子却是“幸福生活”的代名词。曹杨新村也是上海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人新村,从1952年底便开始接待外宾参观,成为世界了解上海,尤其是了解上海普通百姓生活的一扇窗口。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