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之路/尤里卡文库
  • 幸福之路/尤里卡文库
  • 幸福之路/尤里卡文库
  • 幸福之路/尤里卡文库
  • 幸福之路/尤里卡文库
  • 幸福之路/尤里卡文库
  • 幸福之路/尤里卡文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幸福之路/尤里卡文库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3.72 4.8折 49 全新

库存1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著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56123803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31130747

上书时间2024-06-18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

不幸福的成因
走出自我陷溺的怪圈
拜伦式不幸
拼命工作,直到永远失去快乐
无聊与刺激
现代人的精神疲劳
人为什么容易嫉妒?
用理性检视我们的罪恶感
被迫害妄想
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人
幸福的成因
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
用兴致充实自己的灵魂
勇敢去爱,真诚去爱
为人父母的快乐
什么样的工作会让人快乐?
大开心灵之窗,拓展闲暇兴趣
努力奋进还是听天由命?
幸福的人

内容摘要
《幸福之路》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经典名著。
在这本书中,罗素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论述了自己对何为幸福、如何获取快乐的观点。罗素认为,现代人之所以不幸福,往往是由错误的世界观、伦理观或是生活习惯所导致的,不幸福的人并非更理性;幸福并非天赐,而是需要我们努力追求的。他还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职业生涯、个人爱好等方面谈论了关于幸福的见解,谈论了嫉妒、自恋、
无聊、孤独等心理因素对快乐的影响。
作者将这本书献给普罗大众,“书里没有深奥的哲学,也没有难解的学问”,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取快乐的处方。

主编推荐
"◎诺奖得主长销近百年的自我成长学习书
•爱因斯坦挚爱的作者:“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王小波、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等无数名人和权威媒体交口称赞的书;香港电台十大好书精选
◎哲学大师用一生总结出来的幸福方法论
•罗素五岁时对眼前漫长无趣的人生感到茫然,青少年时期恨极了生命,但最终他发现了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如何才能找寻快乐。可以说,本书是哲学大师的生命体验和哲学智慧写就的幸福论。
•书里没有深奥的哲学,也没有难解的学问,每一个普通的人都能从中获取快乐的处方。
•反思生活中破坏幸福感的各种情绪,罪恶感、自恋、嫉妒、 被迫害妄想、无聊……教你走出情绪怪圈!
◎直面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并一一给出解答
•感到无聊、疲惫,如何重拾对生活的兴致?
•与环境格格不入该怎么办?
•什么样的工作会让人快乐?
•努力奋进还是听天由命?
◎尤里卡文库:发现生活的智慧;樊登推荐
•尤里卡文库,严选影响人类生活的哲学、心理学经典名著
•平装小开本,方便携带,与经典更亲近 
•瑞典轻型纸内页,舒朗版式,警句摘出,打造高品质阅读 
"

精彩内容
什么样的工作会让人快乐?▎长远看来,幸福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能够持续地认定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工作该归类为造成快乐还是不快乐的原因,真是让人很难决定。当然总是会有让人心生厌烦的工作,而过多的工作的确让人痛苦。然而,我认为,只要工作量不是特别大,对大部分人来说,再无趣的工作也比无所事事要好。根据工作的性质和工作者的能力,工作可以分为很多种,有单纯打发时间的工作,也有给予人深层愉悦的工作。大部分人的工作都不怎么有趣,但就算是这样的工作也有优点。
首先,工作能填满一个人一天的主要时间,让人不需要老想着该做些什么。大多数人一旦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选择来打发时间时,反而会茫然不知所措,想不出什么令人愉快也值得去做的事。而不管他们最后决定做什么,总是觉得别的主意更好。能够明智地享受闲暇时光是文明的最后产物,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水平。此外,做决定本身就很累人。除了那些主动性很强的人以外,其他人宁可让别人来告诉他们该做些什么,只要该做的事情别太烦闷即可。很多富有的人都有种说不出的苦闷,仿佛这是免除劳动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们偶尔到非洲去打猎,或者去环游世界来放松心情,但在青春逝去之后,这些活动带来的快乐也实在有限。因此,聪明的有钱男人还是像他们穷苦时一样辛苦地工作,有钱的女人则忙于她们自以为重要的无聊琐事。
因此,人是需要工作的。首先且最重要的原因是,工作可以防止无聊。人们从无趣的工作中产生的无聊感,远远不及无事可做的无聊感。工作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让假日更加令人期待。只要一个人的工作不至于让他忙到耗尽体力,他就一定可以在空闲时找到比任何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更多的乐趣。
有薪工作或某些无薪工作的第二个好处是,它带来成功和满足抱负的机会。在大部分工作中,成功与否是以收入来衡量的,只要资本主义社会仍在,这样的衡量方式就不可避免。只有当一个人认为他从事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这样的衡量方式对他而言才会自动失效。工作者想要更多的收入,背后的原因是渴望更多的成功,因为更多的收入可以提供更舒适的生活。一份工作再无趣,只要它可以建立起个人在世界上或自我社交圈的名声,那它的无趣也变得可以容忍。长远看来,幸福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能够持续地认定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而大部分人借由工作来达到这个目标。这样看来,那些被家务占满时间的女人,的确比男人或职业妇女更加不幸。家庭主妇没有薪水,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方式,丈夫把她的存在当作理所当然(他基本上看不到她的贡献),她在丈夫眼中的价值来自其他的特质,和她做的家事毫无关系。当然,这样的情况可能不适用于那些特别能干的家庭妇女,她们把家布置得漂漂亮亮,整理美丽的花园,让邻居都羡慕不已。但是这样的女人很少,大部分情况下,家务带给主妇的满足远远比不上工作带给男人和职业妇女的满足。
消磨时光,或多或少满足抱负,是大部分工作可以提供的满足,足以让一个从事无趣工作的普通人,比起游手好闲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但是有趣的工作不仅能够让人从无趣中解脱,还能够带来更高程度的满足。根据有趣程度,这类工作分为相当多的层级。我要先从只是稍微有趣的工作谈起,最后谈到值得一个伟大的人贡献全部能量的工作。
让工作有趣的主要元素有两种:技巧性和建设性。
任何学到某些特殊技巧的人,都喜欢持续地运用这份技巧,直到它变得平凡无奇,或者无法再精进为止。我们从幼儿时期就可以看到这种倾向:学会倒立的男孩变得不情愿用脚站立。很多工作都可以提供类似从游戏中获得的乐趣。律师或政治家的工作想必提供了类似玩桥牌能得到的乐趣,甚至更加美妙。当然,在这个例子中,他们不但需要运用技巧,还必须比敌手更机智。然而,就算拔除了竞争这个元素,光是完成困难的任务就让人心满意足。一个在飞行表演中当替身的人,一定觉得其中乐趣无穷,值得他赌命。在我的想象中,尽管外科医生处在压力巨大的工作环境中,他必然也从手术的精准中得到了乐趣。从技术性次一等的工作中也可以获得一样的乐趣,尽管密度不会那么高。我曾经听说有水电工热爱他的工作,不过我运气不佳,还没有遇过这样的水电工。所有需要技巧的工作都有带给人乐趣的共性,只要这技巧有价值和无限的进步空间。如果缺乏这些条件,那么当工作者将他的技巧练习到极致,这份工作也就不再有趣了。一个中距离跑步运动员,当他超过可以破纪录的年龄时,就不会再认为这份工作有趣。幸好,很多工作都有技术提升的空间,所以工作者可以持续地进步,直到中年。不过,对于有些工作,愈老者愈干练,像是在政坛上,似乎六十到七十岁之间是最好的年龄,因为与人相处的经验对这份工作很重要。因此,一位七十岁的政治家可以比同样岁数但从事别种工作的人更快乐,唯一可以和他们媲美的,是商场上的巨头。
有趣的工作还拥有另外一个元素,从快乐来源的角度来看,这个元素比运用技巧更加重要,就是建设性。在有些工作中,可以建立起某种完成后依旧存在的纪念碑。也许可以用以下的条件来区分建设和破坏。在建设中,事物的初始状态是偶然的,但是在最终阶段,人们得以建立起为了某种目的存在的东西。破坏则是把上述过程颠倒过来:开始时,事物的存在体现了某种目的,最后的状态却很偶然,换句话说,破坏者刻意制造出不为任何目的而存在的东西。
这样的定义也适用于最直接浅显的例子,也就是建筑物的建设和破坏。盖一栋房子时,我们必须要依照之前设计好的计划工作,拆建过程中难免有破坏,但此时的破坏只是整体计划中的一部分,并不影响这个计划的建设性。某些人只破坏,之后却没有建设。他也许常常欺骗自己,这样做只是扫除建设新事物的障碍,但如果这个信念只是一种借口,只要问他接下来如何建设就可以揭穿他。面对这个问题,他铁定回答得模棱两可、毫无热情,但如果谈及的是建设初期的破坏,他就会兴致勃勃地给你精准的答复。不少革命家、军事家及他种暴力的信徒皆然,也许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被憎恨驱动才进行毁坏。摧毁他们憎恨的东西是他们的真正目的,至于之后会发生些什么,他们很少关心。

媒体评论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爱因斯坦

罗素的《幸福之路》虽然写于大半个世纪前,但书中对快乐与不快乐的原因的分析却是历久弥新。无论处于任何时代,人都会经历快乐与不快乐的时刻,作者特别指出导致不快乐的原因,教读者多认识自己,更提出一些可以引领大家走向幸福之路的方法,甚富启发性。
——香港电台十大好书精选

罗素的书是《圣经》的现代替代品。
——《时代周刊》

他说他写的只是常识,事实上却是不平凡的智慧。
——《观察家报》

罗素正确提问,清晰作答。一部深入人性的悲悯之作。
——理查德•赖亚德(英国经济学家)

作为最近大量出版的自助书籍的原型,很少有像罗素的这本小书一样值得一读。
——丹尼尔•丹尼特(美国哲学家)

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辛福的本源。”而是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
——王小波

很少有人能像罗素一样,横跨文理,在哲学、数学、历史、文学、教育学等领域,同时取得超常的建树。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

罗素的哲学具体地体现了诺贝尔先生创立这个奖(诺贝尔文学奖)的初衷,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是十分近似的,两个人不但都接受怀疑论,而且都怀有乌托邦理想,并且由于对当前时局的共同忧虑而共同强调人类行为的理性化。
——瑞典文学院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