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2.39 4.8折 25.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萧枫//姜忠喆|主编:庄文中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ISBN9787546386669

出版时间2012-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5.8元

货号2498674

上书时间2024-05-26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近现代教育故事大观
  康有为创设的“万木草堂”
  康有为教法有独创性
  一次别开生面的讲演
  朱剑凡毁家兴办女校
  丘逢甲的“念台精舍”
  自编工科教科书的创始人
  屡试不第造诣深——戴震
  贫病交迫,笔耕不止
  闻一多的“里应外合”
  网罗众家,兼容并包
  开大学招收女生的先河
  “穷的是金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
  “改过迁善”的新规章
  “你还要经受锻炼”
  抨击“积瘁损年华”的教育制度
  学生爱戴老校长
  “板仓杨”铜牌
  鲁迅怎样做指导者
  最早评述毛泽东的人
  带领师生虎口逃生
  两封爱生情深的长信
  “当学生没资格就当教授吧!”
  爱之能勿劳,忠焉能勿诲
  闻一多的独特教法
  蔡元培重视读写和美育
  他十分重视美育
  从“家”字谈到妇女解放
  “五力”和“一率”
  鲁迅的好学精神和读书方法
  戴震反对生吞活剥的学习方法
  闻一多的好学风
  手不释卷的顾炎武
  鲁迅教学备受欢迎
  闻一多的宽广胸怀
  梁启超气度谦逊
  主动改正差错
  鲁迅赞赏郑板桥的一副对联
  “赞美的话不足道,批评的话才可贵”
  一字之师
  实事求是地评论自己
  坚持步行
  一人之死而求多人之活
  人体模特儿之争
  李大钊在绞刑架下的演说
  徐悲鸿爱憎分明
  章  “疯子”的闪光事迹
  办学从政风格高
  闻一多的正义感
  齐白石与官场誓不两立
  “我等着第三枪!”
  吴承仕仗义执言
  早就让人共产了
  “有一件事正要同你商量”
  以解放女子为己任
  只办教育不做官
  鲁迅赠书
  从做学生起就搞“韧”的战略
  “六·三事件”和“下关事件”
  “剪辫子”和“不看报”
  “你的胆子不小!”
  两次辞职不就范
  驳得戴季陶哑口无言
  刘湛恩为国捐躯
  “白头婴儿”遭暗算
  “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鹃血染麦浪红
  弃笔从戎,抗日护台
  李登辉的爱国主义情怀
  东亚睡狮岂永眠
  没有字的教科书
  吴玉章  以党务国事为重
  闻一多的骨气
  时刻关心祖国命运
  “红色乡师”的主脑
  振衣帕米尔,濯足太平洋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一个提案和一封电报
  无言的教育
  “靠的是中华,为的是中华”
  延安五天“故人”多
  文人相亲
  “中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
  刮目相看
  黄炎培会晤爱迪生
  李公朴的“笑”与“唱”
  声援学生抗日
  须将身做后人师
  黄炎培重家教
  李大钊教育孩子的故事
  教子心向延安
  张伯苓教子报国
  总教习当学生
  每下一义,泰山不移
  破产读书
  忘记昼夜刻苦学习的人
  陶行知读书的秘诀
  一个通读《四库全书》的人
  章太炎“叛道”
  袁世凯对老师张謇变脸记
  康德黎和他的中国学生孙中山
  章太炎和老师俞曲园反目的故事
  鲁迅先生和他的两位老师
  从师如流
  邹容效法谭嗣同
  周恩来和校长张伯苓
  丁玲与瞿秋白的故事
  陈延年和他的刽子手老师吴稚晖
  谢国桢师梁启超治学之道
  李苦禅和他的老师齐白石
  刘伯承念私塾
  许德珩的回忆
  老大哥和小弟弟
  爱惜人才
  演讲前立下的遗嘱
  陶行知吟诗拒权贵
  三请齐白石
  诗教
  指点教学法
  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
  “文化早餐”
  恽代英教学生作文
第二章  教育:成就天才的根本
  卡尔·威特的誓言
  已经晚了两年半
  天才的神话
  仲永的故事
  小塞德兹与好朋友
  神奇的音乐
  好动的孩子
  “60分就行”
  撒娇的孩子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做儿女的榜样
  医生的作用
  重要的大石块
  莫尼卡没有赚到的钱
  无用的火车
  桃子的轮回
  儿子的作业
  爷爷的饭桌
  爸爸的脚印
  不同的方式
  儿子的玩具
  责骂与表扬
  暴躁的小贝恩
  养花和养孩子
  美国的教育
  赏罚分明的母亲
  要不要试试看
  简洁的语言
  说话的艺术
  汤姆的抱怨
  让孩子身临其境
  带刺的玫瑰
  幽默的力量
  被窝里的泡面
  请把我埋得浅些
  两个女人,两种人生
  沃尔顿的命运之神
  面对挨骂的勇气
  不要祈祷
  人生的第一课
  集体舞惹的祸
  善念
  公主裙的遗憾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标准答案
  刁老师和关老师
  猫和碟子
  迟到的家长
  遗嘱
  卖血证书
  无奈的签名
  谁去抚慰伤痕

内容摘要
《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一书根据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困惑,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故事讲述一些很明白的道理,引导人用智慧的手段促进人的成长。
这些故事或来自国外的或来自一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教育类人群均具有启发性。一个个使教师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个让学生向善的小故事,让我们教师真正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由萧枫、姜忠喆主编。

精彩内容
闻一多的“里应外合”1944年5月3日晚上,在昆明的西南联大新舍南区十号教室里,曾经举行过一次“五四”历史座谈会。在周炳琳、张奚若等发言之后,闻一多发言:“刚才张奚若先生说辛亥革命是形式上的革命,‘五四’是思想革命,正中下怀。但是你们现在好像是在审判我,因为我是在被革的系——中文系里面的。不过我要同你们里应外合!”他还说:“封建社会的东西全是要不得的。我相信,凭我的教书经验和心得,它是实在要不得的。中文系的任务就是要知道它的要不得,才不至于开倒车。”闻一多的“里应外合”,就是说钻进“中文”——中国文学或中国文化——里面去革中文的命。闻一多要“里应外合”革中文的命是有根据的。那时搞中文系的人谁有这种“里应外合”的抱负?旧式的卫道者不用说,就拿一些搞“国文”的新式学者来说,月月都在那儿祖述桐城,甚至还在赞扬八股。
闻一多搞中文是为了“里应外合”来完成“思想革命”。这就是他的治学的根本态度。为了要得虎子而身人虎穴,绝不是身入虎穴去为虎作伥。他在写考证文字的时候照例使用文言,但他认为“未能免俗”,他梦想着要用白话文来写考证文字。他虽然在古代文献里“游泳”,但他不是作为鱼而游泳,而是作为鱼雷而游泳的。他有目的地钻了进去,没有忘失目的地又钻了出来。
网罗众家,兼容并包蔡元培在北大当校长时,因他素来相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使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最明显的,是胡适之与钱玄同等绝对的提倡白话文学,而刘申叔、黄季刚仍极端维护文言文学,那时候就让他们并存。蔡元培相信为应用起见,白话文必要盛行,他也常常作白话文,也替白话文鼓吹。然而他也声明:作美术文,用白话也好,用文言
也好。他打比方说,例如我们写字,为应用起见,自然要写行楷,若如江艮庭的用篆隶写药方,当然不可;若是为人写斗方或屏联,作装饰品,即写篆隶章草,有何不可?
开大学招收女生的先河蔡元培先生素来主张男女平等的。1920年,有女学生王兰、奚浈等要求
进北大,北大校长蔡元培以考期已过,姑且录为旁听生。到了暑假招考,就正式招收女生。有人问他:“兼收女生是新法,为什么不先请核准?
”蔡先生说;“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从前女生不来要
求,所以没有女生,现在女生来要求,而程度又够得上,大学就没有拒绝之理。”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开了大学招收女生的先河。后来各大学都兼收女生了,而也默认了。
“穷的是金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1926年的一天,厦门大学学生自治会五个学生干部去看鲁迅先生。鲁迅了解到学校里的工友和邻近农民的小孩很多都没有机会上学。他很关心这件事,对学生们说:“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把他们组织起来,办个平民学校,让他们也有机会读书呢?教员么,你们自己可以兼。没有教室,能不能借
间大房子?”平民学校办起后,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先生虽然只讲了五分钟话,但言
简意赅,人木三分:“你们都是工人和农民的子女,你们因为贫苦,所以失学,所以须到这样的学校来读书。但是,你们穷的是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你们贫民子弟,一样是聪明,一样有智慧。你们能下决心,能奋斗,一定能成功,有光明的前途。没有人有权力叫你们永远被奴役,没有命运会注定叫你们永远做穷人。你们不要小看自己,以为自己是贫民子女,所以才到这平民学校来。”这满腔热情的语言,如春风细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使他们永远铭记不忘。
就在这个会上,有个留美教授竟胡诌了麻痹并奴役劳动人民的一段谬论:“这学校之有益于平民也,例如底下人认识了字,送信不会再送错,主人就喜欢他,要用他,有饭吃……”鲁迅听了,立即愤然离席而去,以示抗议。
“改过迁善\\\\\\\\\\\\\\\"的新规章张伯苓当南开中学校长时,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一次上“修身课”,讲清知过必改的道理后,当众宣布了“改过迁善”的新规章:学生犯了错误后,先由管理员召去进行劝导,“使之立志改悔”,有所认识后再发给“立志改过”竹签,随身携带,如真正改正了错误,再行收回竹签。当天又写三条标语:“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写完后马上贴在墙上,与全体学生共勉。这样一来,以后犯错误的人果然减少了许多。
“你还要经受锻炼”1924年2月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客人,几年不见的老朋友来拜望教育家李大钊。
他一迈进李先生的书房,就介绍说自己刚从欧洲回来,说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李大钊感到有些意外,便问他:“你刚从外国回来,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呀?”那朋友坦率地说:“一回到祖国,我就觉得一身晦气甩不掉,好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我的心上一样的沉重!”接着他叙述了一些使他不愉快的事,什
么他从德国回来,由苏联转道,越到中国内地心境越暗淡,越不愉快。站台上来来往往的人,尽是些面黄肌瘦,满身灰垢或弯腰曲背的同胞,难怪人家说咱们是“东亚病夫”!他甚至说:“这些中国人真是连欧洲的乞丐也不如
。看到这种情形,我觉得当一个中国人太不光彩了!”年轻客人叙述自己的感怀时,很觉得理直气壮。李大钊坐在椅子上,只是侧耳静听,没有说一句话。青年人以为李大钊很赞成他的看法,便又继续说道:“与其这样不光彩地活下去,我觉得还不如当一个欧洲文明国家的亡国奴。我现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入外国籍,另一条是自杀!”听到这些刺耳的话,李大钊再也不能忍耐了。尽管他们好几年没有见面,但他对这样的老朋友是不讲客气的,他从座位上稍稍欠起身来,激动地对青年朋友问道:“我问你,把中国的老百姓糟踏成这个样子,难道是我们老
百姓自己的过失吗?”青年客人被问得一时回答不上来。李大钊接着又说:“一个青年志士到外国去留学,无非是想给危亡的祖国谋一条出路。如果让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把自己腐蚀了,那不如不去。——你盼望祖国强盛起来是好的,‘不愿做中国人’的亡国奴思想,却绝对要不得。用自杀来逃避现实,更是一种怯懦的做法。”李先生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话,使这位青年不安地低下了头。
沉默了一阵,李大钊才又恢复了往常那种亲切而慈祥的神态,慢声慢语地说:“我们的责任就是打倒腐败卖国的军阀政府,建设起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你还需要在革命工作中经受锻炼。”不久,李先生介绍该青年到南方参加了革命。这位青年对李先生的中肯批评心悦诚服,愉快地接受了新的工作。
P7-1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