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精)/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精)/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57.8 5.3折 110 全新

库存2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曦原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8545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10元

货号30323881

上书时间2024-05-25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年选调生,志愿到陇南乡村工作3年。后供职于甘肃省文化厅、国家物价局和外交部,曾任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副领事、驻希腊大使馆首席馆员兼政务参赞、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现任中国驻孟买总领事。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李方惠合著)、《高位的危机》(与以克合著)、《帝国的回忆》、《共和十年》等。协助其父郑时文核校《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

目录
前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引子  晚清史是我心中尘封的痛
第一篇  夕照的社会
  1854年的上海:自由港
  新闻专稿:清国东段长城观察记
  新闻专稿:清国名城广州游历记
  述评:英国鸦片贩子力阻清国禁烟
  铁路和电报有望在清国出现
  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一)
  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二)
  四川巴塘发生强烈地震,3000人丧生
  新闻专稿:广州的一天
  1877年的上海:火轮信使——个美国人的游记
  特写:在大清国的心脏旅行——扬子江游记
  述评:罪恶的鸦片贸易
  清国人口数字引起争论
  首家机器棉纺织厂在上海建立
  述评:清国苦力价几何?
  1886年的上海:租界见闻
  特稿:大清国邮政专述
  述评:清国的丝绸工业
  述评:清国的财税稽征制度
  亡命天涯的传教士
  述评:一位美国工程师在粤汉铁路沿线的观察笔记
  电灯将照亮北京
  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清廷颁诏禁止妇女缠足
  述评:沉重负荷下的帝国财政
  1908年的上海:对美贸易出口1055万美元
第二篇  蜕变的文化
  新闻专稿:清国的官式学堂
  大清国将向英美派遣留学生
  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
  一份清国讣告
  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
  清国人将一天时间划分为12个单位
  清国人发明的“洋泾浜英语”
  述评:“四书五经”维系着清国灵魂
  中文报纸在上海的发行量稳步上升
  5020卷《古今图书集成》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述评:汉语奇异的表达形式
  述评:清国官场腐败危及人类道德
  清帝颁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新闻专稿:清国报业见闻
  慈禧皇太后以孔子伦理观反击西方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复制碑私运纽约记
  清国特使向美国赠送5000册中华图书
第三篇  诡异的内政
  述评:同治皇帝暴卒,北京政局扑朔迷离
  新闻特写:清国皇亲国戚多达四万

内容摘要
 《纽约时报》创刊于19世纪中叶(1851年),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自创刊以来就有了对中国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
晚清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郑曦原编的《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精)/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所反映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
“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剧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
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晚清史。
本书被读者称为“《纽约时报》版的晚清史”(《南方周末》),“该书的编辑意义在于给我们送来了一面来自美国的镜子”(历史学者周振鹤);“当我们看到别人眼里的自己时,除了好玩,更多的感觉是惊讶,居然有那么多自己未曾察觉到的东西。”(《三联生活周刊》)

精彩内容
 去年9月7日起义发生时,清国政府在这里的行政权力一分为四。当我们的商人想要借此机会,将自己沉醉在“走私的狂欢”之中时,英国和美国领事却站出来,要求以“白银或是期票”来完付关税,作为船只离港的唯一条件。
他们所持的观点是:“一国政府由于其所承受的不幸而无力行使权利,远不是其他国家忽视该国权利的理由,更不是其他国家因此而获利的理由。
事实上,这正是其他国家显示他们诚信的时刻。”而美国领事则毫不掩饰地用最直接的语言告诉他的国人,条约上规定的纳税义务是“没有任何保留或附带条件的”,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条约存在,它就有效”。
毫无疑问,两位领事都是尽责行事。然而,这二位都做得不对。领事们错用了他们的慷慨和同情心。事实上,一个政府的软弱是它自己的错。如果一个政府变得软弱,以至于无法行使它的行政职能,那么,“它的权利”与它的行政能力也就一同消失了。
英国领事完全遵照他认为合理的方式来对待虚弱的清国政府,而美国领事的论据则颇有争议。因为依据条约的纳税义务,并不是“没有任何保留或附带条件的”,而是完全依据清国一方履行其义务的情况而定,它是在一定前提下生效的。但英美两国商人必须依照本国政府的规定行事,当美国人为他们领事颁布的法令而争论时,他们所得到的只是关于遵守条约义务的道德说教。
最初,英美政府都遵循共同的立场。但是,当清国的道台①在舰队和军队支持下重返上海,力图继续履行他过去的职责时,领事们改变了他们先前的立场。
为了让读者对这个问题有更清晰的了解,我们在此要说明的是,当爽官重回上海道任上时,他的目的是要在外国人所占的租界中重建海关,但他未能办成这件事,因为他在租界里没有足够的兵队来保护他免受起义者(小刀会起义)的冲击。考虑到租
界可能成为官民爆发流血冲突的战场,生活在这里的人生命财产可能处于危险的境地,道台的行为被制止了。
此乃问题要害所在,并由此引出有关保障或反对外国人权利的许多争论,道台大人和他的施政目标因而受阻。我们不想再纠缠这个问题,但有必要
简单指出,外国人认为他们在租界有正当的自卫权力。他们确信,不论清国交战双方是否有意愿保障租界的安全,而实际上任何一方都没有能力来实施这种保护。于是,他们决定将所有有武装的清国人都阻挡在租界以外。
吴健彰不能建立陆上海关,即将目光转向水上,试图在停泊于外国船只之间的“羚羊”号上建立清国海关。然而,如同反对他在岸上建立一个有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