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太祖传(精)—历代帝王传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宋太祖传(精)—历代帝王传记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0.77 6.4折 95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育济著;范学辉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95674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95元

货号31166010

上书时间2024-05-25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育济,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治学领域为:宋代政治史、宋元明清思想文化史、历史文献的整理、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公共历史教育研究等。主要学术代表作为《金匮之盟真伪考》《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诸本互异的若干问题》《走出中世纪:理学、实学、朴学的嬗演及其启蒙意义》《“官家”与宋代皇权的理性定位》《文化产业:学术阐释的原则与目的》等。主持出版《中国野史.一千种历代野史笔记的标点整理》。主编教育部部颁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主持国家精品课程《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又名《中华名族的历史与精神》);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与教育对策究研:以史学分析和公共历史教育为主》。

目录


内容摘要
赵匡胤作为后周禁军的最高统帅,凭借“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开创了宋王朝三百余年的基业。他在位17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留下了宝贵财富,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地悄然开国,开国后优待前朝君臣,以“杯酒论心”,使“大将解印”,极大程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奠定了长治久安的基础。他以“士”的情怀尊儒崇文,重视教育,改革科举,行文官政治,令武人读书,完善法制,开辟了有宋一代的文治社会。他改革经济和社会结构、关注民生,使宋朝的工商业、手工业(包括军工)、农业、史学、文学、医学、艺术、科技、宗教等方面高度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书为其传记,是“中国历代帝王传记”之一种,围绕着“宋太祖及其时代”这一基本思路,对宋太祖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贡献进行综合研究。

精彩内容
 第一章家世、时代与成长第一节 涿州与保州:赵匡胤的祖籍从认祖归宗的角度说,甘肃天水是天下赵姓公认的郡望。因为这个缘故,宋太祖赵匡胤开创的宋朝一经建立,就与“天水”连在了一起①,被称作“天水朝”②。
开创“天水朝”的这支赵姓的家族世系,曾被追溯至上古大禹时代的伯益,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就很肯定地讲,“国朝世系,实出于伯益”。③史载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禹遂“以天下授益”。但伯益即位不久就被禹的儿子启杀害了,“赵家”痛失天下数千年,直到赵匡胤建立了宋王朝,故苏辙慨叹说:“天之报益,其在我朝乎?”宋神宗时,又有人依据《史记·赵世家》,把皇家世系上推至春秋末晋国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并请封祀保护赵氏孤儿的程婴和杵臼。神宗皇帝当然乐成其事,遂封二人为成信侯和忠智侯,并在绛州立庙。④然而,从伯益到赵武再到赵匡胤,赵氏家族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实在没有任何人可以说得明白。所以,苏辙等人的推断在宋朝并无多大反响。相比之下,另一种说法倒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种说法比苏辙等人的推断更为实际一些,认为“本朝,广汉之后也”,即把赵匡胤家族的远祖上溯到西汉的名臣赵广汉。宋代官修的《会要》和《国史》都记载并认可了这种说法。据说,在宋代臣民的奏章中,也
是不能直接提“赵广汉”之名的②。
其实,赵广汉与赵匡胤家族的关系之所以能被宋代朝野广泛认可,倒也并不是因为有多少史实为证,这其中可能的原因只有一个,即赵广汉是西汉涿郡人,而赵匡胤家族也曾数代居住涿郡,彼此之间有一种地缘上的关联。
涿郡,是西汉初年设郡时的名称,唐初曾改称范阳,唐中期又称涿州,其治所
在今天河北省的涿州市。就目前所能查到的史料看,赵匡胤家族的历史是从其高祖赵朓才开始有较确切的记载,其家族世系为:高祖父赵朓→曾祖父赵珽→祖父赵敬→父亲赵弘殷。北宋建国后,分别追封他们为僖祖、顺祖、翼祖和宣祖。
宋代文献中关于赵眺的记载虽有几处,但大都是重复性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知道,赵朓曾娶崔姓女子为妻,担任过唐朝的永清、
文安、幽都县令(这三县都在涿州附近)。赵匡胤建宋后,赵眺被追封为“文献皇帝”。另外,还有个别史料记载赵眺“生于涿,长于燕”①,“以儒学显”②,其祭日为“十二月七日”③。这三点虽然未为研究者所重视,却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生于涿,长于燕”,说明赵家至少在赵朓之前已定居于河北了;“以儒学显”,据此大致可以断定赵眺是一个读书人,暗示了赵家的文化素养;“十
二月七日”的祭日,同样可以折射出赵家的文化背景和传统④,否则,这一具体的祭日是很难下传四代却仍能被子孙准确获知的。
赵匡胤的曾祖为赵珽,娶桑氏女子为妻。史书中对他仕宦生涯的记载极为简略,只有“历藩镇从事兼御史中丞”一句。不少学者曾据此推断赵埏是“朝廷高级监察官员”,赵氏家族此时的发展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不过,唐末五代官制混乱,藩镇的一般幕僚,甚至于军队中的小头目,都可以兼
领御史中丞、御史大夫之虚名,称之为“宪衔”⑤,赵珽的“历藩镇从事兼御史中丞”,也很可能是属于后一种情况。
涿州赵氏传到赵匡胤的祖父赵敬时,有关记载变得丰富起来。赵敬历任营州、
蓟州、涿州三州刺史,属于地方高级行政官员。赵敬的发迹可能源于他的婚姻,他娶的是平州刺史兼幽蓟垦田使刘昌之女。刘昌是河北保州保塞人,大概懂得一些相术,他认定赵敬“非常人”,遂招为婿。①史书中多称赵敬“少有大志”、“慷慨有大志”②,少年时的赵匡胤在这一点上很像他的爷爷。赵敬这一代,应是涿州赵氏在河北最兴旺的时期。
但这时却是中国,尤其是河北地区最动荡的时期。
乱世中的兴旺是没有多少保障的。
动乱始于唐朝的安史之乱,而涿州赵氏所在的河北地区,又恰恰是安史之乱的发源地和重灾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的冬天,身兼唐朝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也就是涿州赵氏的家乡(涿州,唐初称范阳,安史之乱后改称涿州)起兵叛乱。“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军由河北南下,一路势如破竹,下洛阳,入长安,唐玄宗逃亡四川,安禄山自立为大燕皇帝,但不久即被其子安庆绪谋杀。与此同时,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占据了河北十
三州的土地,两年后,史思明又杀掉安庆绪,在范阳称帝……安史之乱前后达七年之久,战祸波及北方大部分地区,最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惨烈景况③。p1-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