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精)/远行译丛
  •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精)/远行译丛
  •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精)/远行译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精)/远行译丛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7.62 4.2折 89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保罗·索鲁|责编:朱卫净//邰莉莉|译者:陈朵思//胡洲贤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43757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9元

货号31721653

上书时间2024-05-25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保罗?索鲁(1941-),美国旅行作家。曾在马拉维的丛林学校担任和平团教师,在乌干达的大学担任讲师。在新加坡大学任教期间,将短篇故事及为报刊撰写的文章结集成册,并开始写小说。后与家人移居英国,居住十多年。目前在美国定居,仍前往各处旅行。
保罗·索鲁著作丰富,包括《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赫拉克勒斯之柱》《火车大巴扎》《美国深南之旅》等。荣获英国惠特布雷德文学奖、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

目录
1 章 湖岸快车

41 第二章 “孤星”号

58 第三章 阿兹特克之鹰

93 第四章 搭“莽夫”号前往韦拉克鲁斯

117 第五章 通往塔帕丘拉的客车

142 第六章 往危地马拉城的七点半班车

167 第七章 往萨卡帕的七点整班车

187 第八章 往圣萨尔瓦多的单节小火车

208 第九章 往库图科的慢车

228 第十章 大西洋线:往利蒙的十二点班车

275 第十一章 太平洋线:往蓬塔雷纳斯的十点班车

290 第十二章 到科隆的巴尔博亚子弹列车

332 第十三章 到波哥大的“太阳”号快车

361 第十四章 卡利马快车

390 第十五章 驶往瓜亚基尔的自动火车

415 第十六章 山脉列车

431 第十七章 开往马丘比丘的火车

458 第十八章 “泛美”号

494 第十九章 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北极星”号

519 第二十章 布宜诺斯艾利斯地铁

544 第二十一章 南湖快车

559 第二十二章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内容摘要
这趟旅程由一班通勤地铁开始,之后便是各色火车的接力,有横跨美国六州的“孤星”号,像橱窗般透着墨西哥的衰颓与肉欲的“阿兹特克之鹰”,横越崇山峻岭驶往秘鲁的山脉列车,还有穿行国界、长达一千英里以上的“泛美”号……*后,为旅程画下句点的,则是有百年历史、速度也如老牛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保罗·索鲁从美国马萨诸塞州紧邻波士顿大城的梅德福,辗转来到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埃斯克尔小镇。平稳前行的列车上,别人的终点站是他的起点,与空间的对话之旅由此展开。

精彩内容
湖岸快车这辆平稳前进的火车上,有一个人显然不是去上班的,从他袋子的尺寸,你一眼就瞧得出来。一如你总是可以从那副沾沾自喜的落魄相嗅出逃犯的气味,他的嘴里似乎含着秘密——好像马上要吹出泡泡来。唉,算了吧!干吗要吞吞吐吐的呢?我在自己的老卧房里醒来,我一生绝大多数的岁月都是在这间屋子里度过的。冰雪深堆在屋宇周围,冻结的足迹穿越后院,直达垃圾桶。暴风雪刚造访过此地,预料不久后另一场即将刮起。我比平常更加小心翼翼地整装、绑鞋带,放过嘴唇上方的胡茬不刮,以便蓄须。拍拍口袋,确定圆珠笔和护照安然无恙,我下了楼,与母亲那只老在打嗝的咕咕钟擦肩而过,然后前往惠灵顿圆环搭火车。这是一个冻得叫人麻痹的霜雪天,好一个前往南美洲的良辰吉日。
对某些人来说,这班列车是通往苏利文广场,或是米尔克街,抑或终点站东方高地,但对我而言,它将带领我前往巴塔哥尼亚。两个男人用外语低声交谈着;有的人携着午餐盒、小旅行袋与公文包;一位小姐拿着一只皱巴巴的百货公司纸袋,显然是要去退还或是交换不要的商品(旧袋子把这趟尴尬之旅更衬托得煞有介事)。严寒改变了车内多种族乘客的容颜:白人的脸颊好似洒满了粉红色的粉笔灰,中国人全无血色,黑人脸色则呈灰白或灰黄。曙光初露时是零下十一摄氏度,等到九、十点却降到零下十二点七度,且持续在下降。行经秣市,车门一开,冷风便呼呼吹进车厢,两位絮语不断的外国人随之噤声,看上去是地中海人,迎面的冷风使他们的脸部肌肉紧绷。乘客大多缩成一团,手肘紧贴身体两侧,手搁在膝盖上,半眯着眼,努力保存着自已的温度。
他们要去城里办事——工作、购物、上银行,或是到百货公司退货处办理尴尬差事。有两人腿上搁着厚重的教科书,还有一人背向我,正读着《社会学导论》。一个男人严肃地瞄过《环球报》的标题,另外一个正用拇指翻弄着公文包内的文件。一位女士告诫她的小女儿脚不要乱踢,身子坐正些。四站过后,整辆车原已坐得半满——但现在,人全拥入狂风大作的月台。他们会在傍晚时分返家,一整天都在高谈阔论天气的种种。然而,他们为此全副武装,办公服外面还罩着爱斯基摩大衣,戴着五指手套或连指手套、羊毛帽。决心挂在他们的脸上,而疲惫的表情已渐露端倪。没有一丝兴奋的痕迹,一切都再平常不过。搭火车,早就是他们的例行公事。
没人望向窗外,他们从前就见过港口、邦克山与沿路的广告牌。他们也不注视彼此,视线就定在眼前数英寸。可纵使他们对头上的广告视若无睹,后者仍对前者诉说着信息。这些家伙是当地人,举足轻重,而广告公司也知道他们的销售对象是谁。“需要联邦直接税表格吗?”它的下面,一个身着厚呢水手上衣的年轻人正对着报纸露齿而笑,吞咽口水。“兑现您的支票,行遍麻省。”一位面色灰黄如南非霍屯督族的女士,紧紧抱着她的购物袋。“请自动自发赞助波士顿的公立学校。”对于那位头戴俄式小帽、检视公文包文件的无聊兄弟而言,倒也不赖。“想抵押借款吗?找我们就对了!”没有人往上瞧。“修理屋顶与排水沟。”“利用闲暇时间取得大学学位。”一家餐厅、一家广播电台、一则倡导戒烟的告示。
上述标语的宣传对象不是我,它们管的是当地事,但今早我即将远离。当你远离之际,广告所蕴含的许诺便不再有实质的意义。金钱、学校、房屋、广播:我将一切抛诸脑后。这段从惠灵顿圆环到主街的短短路程上,广告变成了一连串哀恳的呢喃,有如某种不知名语言的胡扯瞎谈。我大可耸肩以对,因为我正坐着车远离家园。除了酷寒及落雪反照出的刺眼亮光,其余事情对我的旅程毫无影响。除了一件事之外,一切都不再重要:当列车缓缓驶进南站时,我离巴塔哥尼亚又接近了一英里。
一趟火车之旅的序幕旅行是一幕消逝的场景,一场孤独的旅程,沿着变形的地理棱线,进入全然的遗忘。
流浪变成何种模样?
既然它逃开了我们所有人。
然而旅行书恰恰相反,孤独者回归日常生活,绘声绘色地描述他用空间做实验的故事。旅行书是简单明了的一种叙述,是一项解释,为出现和消失的理由自圆其说。它是一种律动,规律来自字词的堆积重复。印象的消退是锐不可当的,但少有完全不存于记忆者。然而,传统上会浓缩旅行书写,一如许多小说,从中间起头,猛地就把读者放在奇乡异国,却不先领他前往该处。一本书的开头可能是“白蚁把我的吊床当点心吃掉了”,抑或“从巴塔哥尼亚的山谷往下深入,尽是灰色奇岩,满载着洪水遗留的千古刻痕及裂缝”。干脆从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机取出三本书,查看一下开头句:一八九八年三月一日近正午时分,我首次发现,自己进入了非洲东岸蒙巴萨那险象环生的狭窄海湾。(《察沃的食人魔》,J.H.帕特森著)“欢迎光临!”路边硕大的广告招牌如是说。此时,车子已完成了螺旋状的登高之旅,从南印度平原的酷热,一下子跃入近乎天赐的凉爽。(《保护下的乌迪》,莫利·潘特—道恩斯著)从房间的阳台上,我可以一览加纳首都阿克拉的全景。
(《你属于哪个部落?》,阿尔贝托·莫拉维亚著)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