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恶之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善恶之源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7.93 5.6折 49.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保罗·布卢姆|译者:青涂

出版社浙江人民

ISBN9787213064388

出版时间2015-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9元

货号3119208

上书时间2024-05-24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婴儿有道德感吗?我们是如何成为有道德之人的?理性思考对道德决策来说无足轻重吗?《善恶之源》作者保罗·布卢姆把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进化生物学和哲学的深刻思想融为一炉,力图探索我们究竟如何超越先天道德的局限。与此同时,他还研究了黑猩猩、心理变态者和常春藤教授们的道德,探索了我们对性、政治、宗教和种族问题的令人困扰的道德感觉。

作者简介
保罗·布卢姆,耶鲁大学最受欢迎、最风趣的心理学教授。美国哲学及心理学会前任主席。研究主要涉及伦理、宗教、一书及文学中的心理学,获得过很多教学及研究奖项。为很多知名媒体,如《纽约时报》、《卫报》、《自然与科学》杂志撰写专栏文章。他的很多作品被收录于《美国最佳科学作品》选集。

目录
赞誉
引言  卑鄙的我,高尚的我
第1章  每个人的内心,都活着一个苛刻的道德家——婴儿的道德生活
  我们在婴儿身上发现的东西,正是苏格兰启蒙运动哲学家们口中的“道德感”。所谓道德感,并不是做好事或坏事的冲动,而是作出某种判断的能力——也就是区分好与坏、区分善良和残忍的能力。
  ·冷眼旁观有罪吗?
  ·人之初,性本善?
  ·如何区分行为的善恶?
  ·习俗的力量有多大?
第2章  高尚的本能能否打败自私的基因——共情和同情
  儿童表现出来的共情和同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居然在如此年幼的生命身上就能发现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踪迹,已足够令人惊叹。
  ·心理变态者杀人时在想些什么?
  ·幼儿主动帮助他人是出于关心吗?
  ·换位思考带来更多不道德行为?
  第3章  正义怎么才能得到伸张——道德审判
  判断能力和感受能力是人类生来具备的本能,是自然进化史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这些能力与公平和正义等概念有关,与共情和愤怒等情绪有关,与奖励和惩罚等行为有关。
  ·为什么人们渴望公平?
  ·人肉搜索的本质是什么?
  ·孩子为什么爱打小报告?
  ·我们为何爱看复仇剧?
第4章  世界上有两种人——“我们”和“他们”——人类的种族偏好
  我们都是智慧生物,可以运用智慧来梳理信息,同时限制我们的选择,让“更好的那个我”战胜自己深恶痛绝的直觉和私欲。我们正是以此来克服自己的种族偏好。
  ·肤色为何能分化人群?
  ·龙年出生的孩子受教育水平往往更高?
  ·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有过怎样的转变?
第5章  厌恶感是怎样把道德带入歧途的——共情的对立面
  要把道德判断建立在厌恶感之上,就如同把希望寄托于硬币。如果抛硬币得出了错误的结果,并不是因为你抛硬币的方式不对;它之所以会给出错误的结果,就和它有时也会给出正确的结果一样——一切全在于运气。
  ·婴儿为什么不讨厌自己的便便?
  ·反对同性恋有悖常理?
  ·种族大屠杀何以能发生?
第6章  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对陌生人无私奉献——道德有亲疏
  亲属、内群体和陌生人的划分并非固定不变,许多道德说教的目的就是把人从一种类别变成另一种。而且许多研究发现,如果我们看到陌生人的面孔、听到他们的名字,我们真的就会更愿意帮助他们。
  ·杀死一些人换取更多人的生命可取吗?
  ·决策面前谁能够完全理性?
  ·还有比电车实验更难抉择的道德困境吗?
第7章  如何成为一个好人——超越道德本能
  我们已经远远超越了婴儿的局限。人之所以为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道德不单来源于人类的本能,还来源于我们的同情心、想象力和卓越的理性思考能力。
  ·真正的无私存在吗?
  ·坏榜样更有影响力?
  ·经常读书的人会更加善良吗?
  ·宗教信仰是道德的“加速器”?
致谢
译者后记

内容摘要
 众多知名学者、专家推荐。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婴儿拥有丰富的认知和道德生活,这是21世纪心理学领域最有趣的发现之一。但对婴儿认知与道德的研究如何揭示人类的本性?保罗·布卢姆用他标志性的写作风格——清晰、深刻、敏锐和优雅,通过《善恶之源》为我们作出解答。《正义之心》作者乔纳森·海特:保罗·布卢姆向我们展现出,一名一流科学家如何把矛盾的发现、广泛的研究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结合为一体,为人类的本质勾勒出了一幅细致入微、令人惊奇的肖像,描绘了它的美好、
恐怖和奇妙。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善恶之争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之一。但从婴儿的善恶起源探讨道德的冲突、局限、转化、超越与升华,是一种另辟蹊径、引人入胜的新角度。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人类的道德,也许更能够抓住人性的本质。

精彩内容
 这位一岁大的婴儿决定自己出手,伸张正义。他刚看了一场玩偶戏,戏中共有三个角色。中间那个拿起一只球,传给右边的小伙伴,右边那个接过球后又把它传了回去。然后中间那个又把球传给左边的小伙伴,但是左边那个接过球后就带着球跑了。这出戏落幕之后,“好人”和“坏人”都被带下戏台,放在这位一岁的小男孩面前。它们面前各有一件完全相同的奖品,小男孩可以选择一个拿走。这个小男孩的选择同研究人员的预期完全一样,也和实验中绝大多数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幼儿完全一样——他拿走了“坏人”面前的奖品。但他觉得还不够“解气”,只见他向“坏人”探过身去,给它头上来了重重一击。
我将在本书中列举许多类似的实验,证明人类天生就拥有某些道德特质,还有一些道德特质是后天习得的。我们都拥有道德感,让我们可以评判他人,指导我们对他人予以同情或谴责。我们生来就懂得以良善之心待人,至少部分时候如此。但我们也拥有某些丑恶的本能,它们可能会愈演愈烈,甚至变为残忍和邪恶。19世纪的天主教牧师托马斯·马丁
(ThomasMartin)认为儿童“拥有堕落之本性”,并且总结说:“我们诞生于世之时,即拥有邪恶残忍之本能倾向。”他的话也并非完全错误。
天生的道德婴儿拥有道德?我知道,部分读者可能觉得难以置信。但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
这里所说的“婴儿”,指的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婴儿,或者用莎士比亚的话说,是那些“在保姆怀中又哭又吐”的小家伙。但是“婴儿”这个词的定义范围还是太广。我在本书中一般不讨论年龄在三个月以下的婴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缺乏相关的实验数据——以我们目前掌握的实验方法,很难搞清楚他们在想些什么。对于在没有充足实验数据支持的情况下讨论他们的道德生活,我持谨慎态度。就算人类生
来就拥有某些道德特质,它们或许也和其他许多生理特征一样,并非打一开始就显现出来——想想雀斑、
智齿和腋毛吧。大脑和我们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样,成长发育都需要时间。所以,我并不打算强辩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就拥有道德。我真正想阐述明白的是,人类的某些道德原则并不是后天习得的。它们并非来自于母亲膝头的教诲,或者学校和教堂的指导——它们其实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那么“道德”究竟是什么?每位道德哲学家都对“道德”有不同的定义,还有很多“非哲学家”(nonphilosopher)压根儿就不喜欢用这个词。
我曾经跟不少朋友聊过这本书的内容,不止一个人回应道:“我不相信道德。”有一位可爱的女士甚至对我说,道德不过是限定你能跟谁上床、不能跟谁上床的规则罢了——我不确定她是不是在开玩笑。
如果一味纠缠于术语,那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我们在用“道德”这个词的时候,可不会管它有多少重哲学含义,我们通常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但我在本书中讨论的“道德”,也就是我有兴趣探索的这种东西(不管你叫它什么),可不仅限于性行为规则。
下面就是一个有关道德问题的简单案例:一辆满载年轻人的小汽车缓缓驶过公交车站,车站里有一位正在等车的老妇人。这时,一个年轻人探出车窗,给了妇人一记耳光,把她打翻在地。然后,车上的年轻人纵声大笑,驾车而去。
除非你是个心理变态者,否则你一定觉得这群年轻人的行为是错误的,而且是某种特殊类型的错误。
它不是社交活动中的小小失态,比如把衬衫穿反了还浑然不知;它也不是混淆事实的错误,比如认为太阳绕地球运转;它的错误也不在于公然违反某条既定规则,比如在国际象棋比赛里将“兵”向前移动了三步;它也不是个人品位上的错误,比如认为《黑客帝国》第二部拍得比第一部好。
它违反了道德。而违反道德的行为,会让人产生
某些特定的情感和渴望。你可能会同情那位老妇人的遭遇,对那群青少年的恶行感到愤怒。你可能想看他们受到惩罚,认为他们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至少应该向那位老妇人道歉。这时,如果你忽然想起来,在很多年前你也曾经是那群年轻人中的一个,你可能会倍感内疚和羞惭。
P3-P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