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照片(第63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老照片(第63辑)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85 6.9折 10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克力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807137771

出版时间2009-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0元

货号1472591

上书时间2024-05-2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蔡登山  七十多年前的中苏文化交流
林冠珍  被慈禧杖毙的记者沈荩
陈仁德  老照片中的旷世情缘
李  伟  无名氏的生前与身后
程  麻  一位传教士家庭的影像记忆
沈俊鸿  华尔德与江阴福音医院
胡  剑  贝德芬的中国情结
马懋如  我的公公刘顺元
何先渝  漫长的平反之路
刘  陶  回忆父亲刘敦愿
侯志川  回忆我的母亲
韩金荣  父亲的“熬相公”经历
张永芳  两个人的故事(上)
陈大强  我的大学生活
苏启颖  一张老照片
刘光生  起步的岁月
李耀曦  远去的钟声
鲍显宗  民国时期的海派旗袍
伊  格  1930年代的北平旧景
赵培字  一张全家照
冯克力  刘顺元的“书生气”

内容摘要
 照片能更多地留住历史的真实,全赖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独立话语。令人遗憾的是,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话语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使在一些大量使用照片的书籍里,它也不过是某种历史结论的旁证,或某个历史的概念的图解。《老照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改变,把照片置于观照的中心,让照片自己来诉说。有时候,照片蕴含的话语、传播的意味,远不是几条简单的历史结论所能涵盖的,而历史却只有正视和倾听照片的话语,才能鲜活生动起来。

精彩内容
 正当电影《梅兰芳》在台湾上演之际,一批老照片在台北曝光,这其中便有1935年梅兰芳率团访问苏联及胡蝶参加莫斯科电影节的照片。人们通常知道1930年2月间,梅兰芳访美,造成万人空巷的盛大场面。其实在五年后的1935年二三月间,他还曾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率团赴苏联演出。这是梅兰芳演艺生涯中的重要经历,也是中苏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从1935年初开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街头巷尾,就张贴出印有“梅兰芳”三个中国字的广告,商店的橱窗里也陈列着大幅的梅兰芳戏装照片。
《真理报》、《消息报》、《莫斯科晚报》等报纸不断刊登照片和文字,介绍中国的戏曲以及梅兰芳本人的情况。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还特意编印了三种俄文书籍,在剧院中发售,它们是《梅兰芳与中国戏剧》、《梅兰芳在苏联所表演之六种戏及六种舞之说明》、《大剧院所演三种戏之对白》。经过宣传,梅兰芳在这两座城市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与此同时,苏联为纪念其电影事业创立十五周年,于1935年2月21日至3月2日在莫斯科举行国际电影展览会,邀请各国选派电影代表团参加。胡蝶当时是中国最红的影星,自然是出席苏联影展大会的不二人选,其他成员还有明星公司制片人周剑云、摄影师严鹤鸣、翻译孙桂籍;联华公司制片人陶伯逊、编剧余一清、副导演黄谦,共七人组成代表团。其中陶伯逊等五人已先行前往,胡蝶因还在拍戏,周剑云因有事,因此最后一批出发。
事有凑巧,两件原本不相干的事,竟然凑在一起,于是发生了梅兰芳与胡蝶同行的情况。1935年2月21日,梅兰芳所率领的剧团除幕前幕后人员外,还有剧团总指导张彭春、副指导余上沅,他们是中国戏剧界的权威编导。他们和胡蝶、周剑云夫妇在上海同时登上苏方专门派来的大轮“北方号”,同行的还有一位大人物,那就是要回任驻苏联大使的颜惠庆先生。
根据《颜惠庆日记》,2月27日他们抵海参崴,换乘火车经西伯利亚前往目的地,在抵达莫斯科的十多天旅途中,车中颇感无聊,大家有时玩玩桥牌,多数时候也只有闲聊。胡蝶在她的回忆录中说,梅兰芳是一位沉默的谦厚君子,待人诚恳,因为车上有的是时间,我又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加上梅先生和我两人既不会饮酒,也不会打牌,有人说:“这里有梅先生在,何不就此拜师,就此机会学唱京戏?”梅先生自是谦逊说:“这哪敢当呀
!”不过禁不起我一再“央格儿”(北平土话“央求”的意思),就说:“拜师可不敢,就唱一段《三娘教子》吧!”胡蝶说,别看我学方言挺快,而且学什么就像什么,可是这脑袋、这嗓子一到学京剧,就完全不管用了。1930年,胡蝶主演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中的京剧名伶红牡丹,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四个剧目的片段,胡蝶学唱京剧不很开窍,仅“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几句散板,就学了不少日子,仍然是字不正,腔不圆,主要是胡蝶的广东音难改。于是没有办法,片中的几段唱腔,只得请梅兰芳幕后录制,后来胡蝶说到这事儿,总会风趣地对人说:“我不是梅兰‘方’,我是梅兰‘圆’。”意思是说电影中的唱腔是梅兰芳录制的,那“圆圆”的唱盘替她唱的。
人生何处不相逢。万万没想到,五年后的今天,名师就在身边,天赐良机,胡蝶自然不想放弃,于是梅兰芳耐心地一句一句地教,胡蝶也一句一句地学,无奈她还是觉得困难重重。胡蝶就请梅兰芳教她最容易上口的《汾河湾》中的《别窑》,“儿的父去从军……”这段西皮原板,直到晚年,定居加拿大的胡蝶还能哼得出来。虽只是“几句之师”,胡蝶有时还会幽默地说:“我还是梅兰芳的亲传弟子呢。”他们一行人于3月13日抵莫斯科,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人员、波洛伏伊、
奥查宁以及大使馆人员前来车站迎接。而在梅剧团正式公演前,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利瓦伊诺夫夫妇宴请梅剧团和中国电影代表团,中国驻苏大使颜惠庆率使馆外交人员参加。宴会上胡蝶演唱京剧《汾河湾》(西皮原板)的一小段,她还称说是梅兰芳在旅途中亲授的。经大师的调教,胡蝶居然唱得有模有样,唬得俄国人一愣一愣的,可说是现学现卖了。
颜惠庆在他英文自传East-westKaleidscope中说:“梅兰芳的首场演出安排在使馆的大客厅里,这里除了舞台和乐队的地方外,还可以容纳160位客人。首场剧目为《刺虎》,舞台的布景、华丽的戏装、新奇的音乐和剧目情节,在苏维埃首都引起了轰动,成为人们不断谈论的话题。后来,梅兰芳还在莫斯科大剧院上演了多出京剧,以及舞剑、舞缎带之类,演出持续了十个晚上,受到热烈欢迎,剧院每晚都爆满,剧票难以买到。”根据戈公振及侄儿戈宝权合写的《梅兰芳在庶(苏)联》等资料得知,3月23日晚,梅兰芳的第一场正式演出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的音乐堂隆重举行,一
直演到28日。4月2日到9日,在列宁格勒的文化厅演出。4月13日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告别演出,这是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要求追加安排的。
有关此行的相关照片,除胡蝶在其回忆录中保留了两张她和梅兰芳的合照,及戈宝权刊登在1935年5月份的《良友》画报的活动照片外,世人真
是难得一见,笔者在撰写《梅兰芳与孟小冬》一书时亦未见过。出人意料的是,台北“旧香居”的吴老板居然告诉笔者,他在二十多年前收到一批胡蝶在苏联的老照片。经笔者查证,此批照片来自驻苏联大使馆代办吴南如(炳文)的珍藏,吴南如当时是颜惠庆大使身边的重要幕僚。《颜惠庆日记》在1935年4月4日就记载:“出席吴炳文为胡蝶、周君(按:周剑云)夫妇举行的宴会。”P1-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