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药理学(第6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 临床药理学(第6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 临床药理学(第6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临床药理学(第6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59.91 8.7折 69 全新

库存5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俊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66758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30233549

上书时间2024-05-2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第九轮教材共有53种,均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套教材将于2018年6月出版发行,数字内容也将同步上线。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同志亲自为本套教材撰写序言,并对通过修订教材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寄予厚望。希望全国广大院校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多提供宝贵意见,反馈使用信息,以逐步修改和完善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为第十轮教材的修订工作建言献策。

作者简介
李俊,男,1960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医科大学校党委书记。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30余年,作为国家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安徽省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教育部药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重量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临床药理学》负责人;重量临床药理学教学团队负责人:重量特色专业(药学)建设点负责人;重量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药学)负责人;重量很好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负责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临床药理学》第5版、《临床药物治疗学》,“十二五”国家规划教现为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药学监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生化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药理学会理事长;安徽省药学会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通报》主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临床药理学发展概况  1
   一、国外药理学发展概况  1
   二、国内药理学发展概况  2
   三、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药理学的影响  2
 第二节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3
 第三节 临床药理学的职能  4
   一、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4
   二、市场药物的再评价  4
   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4
   四、承担临床药理教学与培训工作  5
   五、开展临床药理服务  5
 第四节 新药的临床药理学评价  5
   一、概述  5
   二、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  6
 第五节 临床试验的伦理学要求  7

第二章 临床药动学9
 第一节 概述  9
 第二节 药物转运体  9
 第三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10
   一、吸收  10
   二、分布  11
   三、生物转化  12
   四、排泄  14
 第四节 药动学的基本原理  16
   一、药动学房室模型  16
   二、消除速率过程  17
   三、主要的药动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20
   四、生理药动学模型  23
   五、统计矩理论在药动学的应用  25

第三章 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个体化27
 第一节 治疗药物监测  27
   一、概述  27
   二、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27
   三、需要监测的药物  28
   四、治疗药物监测的方法  29
 第二节 给药个体化  31
   一、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31
   二、根据血药浓度制定与调整给药方案  33
 第三节 群体药动学  35
   一、群体药动学的方法学  35
   二、群体药动学在治疗药物监测中的应用  37

第四章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39
 第一节 概述  39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39
 第三节 药物作用“量”的规律  39
   一、药物的量效关系和量效曲线  39
   二、药物的时效关系与时效曲线  41
   三、药物蓄积和中毒  41
 第四节 药物特异性作用机制  42

   一、受体的概念及特征  42
   二、受体的分类和信号转导机制  42
   三、作用于受体的药物  43
   四、受体反应性的变化  44
   五、受体理论与临床用药  44
 第五节 生物标志物  45
   一、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45
   二、生物标志物的选择和验证  46
   三、生物标志物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作用  46
 第六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48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48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49
   三、其他方面的因素  51
 第七节 合理用药的原则  51

第五章 现代医学模式与临床药理学53
 第一节 现代医学模式  53
 第二节 循证医学  54
   一、循证医学的概念  54
   二、循证医学的发展简史  54
   三、循证医学的内容  55
   四、循证医学的实践  56
 第三节 转化医学  58
   一、转化医学的概念  58
   二、转化医学的发展简史  58
   三、转化医学的内容  58
   四、转化医学的实践  59
 第四节 精准医学  61
   一、精准医学的概念  61
   二、精准医学的发展简史  61
   三、精准医学的内容  62
   四、精准医学的应用  63

第六章 新药研制与开发65
 第一节 概述  65
 第二节 新药研制的环节  66
   一、新药研制的模型  66
   二、新药研制的靶标确立  68
   三、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  68
 第三节 新药的临床前研究  69
   一、药学研究主要内容  69
   二、药理毒理学研究  70
 第四节 新药的临床研究  71

第七章 药物的临床研究72
 第一节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72
   一、GCP形成的背景及意义  72
   二、中国GCP的要点  73
   三、GCPICH的原则  75
 第二节 新药的临床研究  76
   一、Ⅰ期临床试验  76
   二、Ⅱ期临床试验  78
   三、Ⅲ期临床试验  81
   四、Ⅳ期临床试验  81
   五、生物等效性试验  81
 第三节 上市后药品再评价  84
   一、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意义  84
   二、药品上市后再评价与Ⅳ期临床试验区别  84
   三、药品上市后再评价主要内容  85

第八章 药品的注册与管理88
 第一节 药品的定义与药品的注册分类  88
   一、药品的定义  88
   二、药品的注册分类  88
 第二节 新药申报与审批  92
   一、新药临床试验的申报与审批  92
   二、药品上市许可申报与审批  93
   三、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  93
   四、进口药品  94
 第三节 基本药物与基本药物制度  94
   一、概念与实施背景  94
   二、WHO基本药物的遴选标准  94
   三、基本药物制度是国家药物政策的核心  95
   四、我国制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指导思想和遴选原则  95
   五、我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现状  96
 第四节 药品的分类管理  96
   一、药品分类管理的意义  97
   二、非处方药的基本条件  97
   三、我国非处方药遴选原则和遴选结果  98
   四、非处方药的管理与注意事项  98

第九章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101
 第一节 药物对妊娠妇女的影响  101
   一、妊娠期药动学特点  101
   二、妊娠期妇女用药注意  102
 第二节 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104
   一、胎盘对药物的转运和代谢  104
   二、胎儿的药动学特点  105
   三、药物对胎儿的损害  106
 第三节 哺乳期妇女的用药  109
   一、药物的乳汁转运  109
   二、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  110

第十章 新生儿及儿童用药113
 第一节 新生儿及儿童发育不同阶段的用药特点  113
   一、概述  113
   二、新生儿期的用药特点  113
   三、婴幼儿期的用药特点  120
   四、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的用药特点  121
 第二节 新生儿及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122
   一、及早明确诊断有助合理用药,并避免儿科毒性  122
   二、选择适宜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  122
   三、注意给药时间和间隔  123
   四、严格掌握给药剂量  123
   五、重视用药的依从性  124

第十一章 老年人用药125
 第一节 概述  125
 第二节 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的变化  125
   一、神经系统的变化  126
   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126
   三、免疫系统的变化  126
   四、呼吸系统的变化  126
   五、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126
   六、消化系统的变化  126
   七、泌尿系统的变化  126
   八、血液系统的变化  127
 第三节 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特点  127
   一、老年人的药动学特点  127
   二、老年人的药效学特点  128
 第四节 老年人安全合理用药对策  130
   一、选药原则  130
   二、用药准确合理  130

第十二章 不同病理状态临床合理用药133
 第一节 不同病理状态下的临床药动学变化  133
   一、肝功能异常时人体临床药动学  133
   二、肾功能异常时人体临床药动学  136
   三、循环功能异常时人体临床药动学  138
   四、甲状腺功能异常时人体临床药动学  139
   五、胰岛功能异常时人体临床药动学  139
 第二节 不同病理状态下的临床药效学变化  140
   一、肝功能异常时人体临床药效学  140
   二、肾功能异常时人体临床药效学  141
   三、循环功能异常时人体临床药效学  141
   四、甲状腺功能异常时人体临床药效学  142
   五、胰岛功能异常时人体临床药效学  142
 第三节 不同病理状态下的用药原则  142
   一、肝功能异常状态下的用药原则  142
   二、肾功能异常状态下的用药原则  144
   三、循环功能异常状态下的用药原则  145

第十三章 遗传药理学与个体化用药147
 第一节 遗传药理学历史  147
 第二节 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概述  148
 第三节 心脑血管病与遗传药理学  150
 第四节 代谢性疾病与遗传药理学  151
 第五节 恶性肿瘤与遗传药理学  153
 第六节 感染性疾病与遗传药理学  155

第十四章 时辰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160
 第一节 概述  160
 第二节 时辰药动学  160
   一、机体节律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60
   二、机体节律性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161
   三、机体节律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162
   四、机体节律性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162
   五、机体节律性对重复多次给药时药动学的影响  162
 第三节 时辰药效学  162
 第四节 时辰药理学的临床应用  163
   一、激素与时辰药理学  163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与时辰药理学  164
   三、哮喘的治疗与时辰药理学  164
   四、消化系统用药的时辰药理学  165
   五、抗肿瘤药物与时辰药理学  165

第十五章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167
 第一节 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67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  167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  168
   三、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71
 第二节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  173
   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体系  173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  174
   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范围  175
   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175
 第三节 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依据及评定方法  176
   一、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依据  176
   二、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方法  177
 第四节 药物流行病学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应用  179
   一、概述  179
   二、药物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80
 第五节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180
   一、药源性疾病的分类  181
   二、诱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181
   三、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82
 第六节 药物警戒  183
   一、概述  183
   二、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184
   三、WHO推荐的药物警戒方法: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信号  184

第十六章 药物相互作用186
 第一节 体外药物相互作用  186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187
   一、影响药物的吸收  187
   二、影响药物的分布  188
   三、影响生物转化过程  189
   四、影响药物的排泄  190
 第三节 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190
   一、药物效应协同作用  190
   二、药物效应的拮抗作用  191
 第四节 疾病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192
 第五节 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  192

第十七章 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194
 第一节 概述  194
   一、药物滥用  194
   二、药物依赖性  194
   三、药物耐受性  195
 第二节 致依赖性药物的分类和特征  196
   一、致依赖性药物的分类  196
   二、致依赖性药物的依赖性特征  196
 第三节 药物滥用的危害  198
   一、对个人的危害  198
   二、对社会的危害  199
 第四节 药物滥用的管制与防治  199
   一、国际药物滥用管制战略  199
   二、我国药物滥用管制办法  200
   三、药物依赖性的治疗  200

第十八章 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202
 第一节 概述  202
   一、药物经济学的概念  202
   二、药物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02
 第二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203
   一、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203
   二、药物经济学评价步骤  207
 第三节 药物经济学的应用  208
   一、指导新药研发的立项决策  208
   二、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08
   三、制定药品定价原则  208
   四、科学遴选国家基本药物  209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210
 第一节 概述  210
 第二节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  210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药物治疗  210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  211
   三、脑栓塞的药物治疗  211
 第三节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  212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药物治疗  212
   二、脑出血的药物治疗  213
 第四节 抗癫痫药  213
   一、抗癫痫药的作用机制  213
   二、癫痫治疗的总则  214
   三、常用抗癫痫药  214
 第五节 抗帕金森病药  220
   一、概述  220
   二、常用抗帕金森病药  221
 第六节 抗老年性痴呆药  223
   一、概述  223
   二、常用抗老年性痴呆药物  4

第二十章 麻醉药的临床应用227
 第一节 概述  227
 第二节 局部麻醉药  228
   一、局麻药构效关系  228
   二、局麻药的药理学特性  228
   三、常用局麻药  233
 第三节 吸入麻醉药  234
   一、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234
   二、吸入麻醉药的药理特点  235
   三、常用吸入麻醉药  235
 第四节 静脉麻醉药  238
   一、静脉麻醉药作用机制  239
   二、静脉麻醉药的药理学特性  239
   三、常用静脉麻醉药  240

第二十一章 精神疾病的临床用药246
 第一节 概述  246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用药  247
   一、吩噻嗪类  247
   二、丁酰苯类  249
   三、硫杂蒽类  250
   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251
 第三节 抑郁症的临床用药  252
   一、非选择性单胺再摄取抑制药  252
   二、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药  253
   三、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  254
   四、单胺氧化酶抑制药  255
   五、去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256
 第四节 睡眠障碍的临床用药  257
   一、苯二氮类  257
   二、其他类镇静催眠药  258
 第五节 焦虑症的临床用药  259

第二十二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261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  261
   一、概述  261
   二、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262
   三、常用抗高血压药物  263
   四、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  270
   五、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策略  271
 第二节 心绞痛的临床用药  272
   一、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学  272
   二、硝酸酯类  274
   三、钙通道阻滞药  277
   四、β受体阻断药  278
   五、窦房结抑制药  280
   六、代谢类药物  281
   七、抗心绞痛药物的治疗应用及评价  281
 第三节 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  283
   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283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284
   三、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284
   四、抗心律失常药临床应用原则  292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临床用药  293
   一、概述  293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药  295
   三、利尿药  296
   四、β受体阻断药  297
   五、强心苷  298
   六、血管扩张药  302
   七、其他治疗心衰的药物  303
   八、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原则  304
 第五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用药  305
   一、概述  305
   二、调血脂药  306
   三、抗氧化药  311
   四、多烯脂肪酸类  312
   五、保护动脉内皮药  312
   六、高脂蛋白血症治疗时的合并用药  313

第二十三章 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314
 第一节 贫血的临床用药  314
   一、概述  314
   二、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用药  314
   三、巨幼细胞贫血的临床用药  315
   四、其他抗贫血药  316
 第二节 促进白细胞增生的药物  317
   一、概述  317
   二、促进白细胞增生的临床用药  317
 第三节 促凝血药  318
   一、概述  318
   二、促凝血药  318
   三、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319
   四、凝血因子制剂  320
 第四节 抗凝血药  320
   一、概述  320
   二、抗凝血药  321
   三、纤维蛋白溶解药  322
   四、抗血小板药  32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