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2)(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2)(精)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1.87 7.9折 7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姜建清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08698564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0419531

上书时间2024-05-20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姜建清,男,汉族,博士,研究员。历任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行长、董事长,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银行家;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现任中国-中东欧金融公司(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执掌中国工商银行十六年间,成功完成股改上市、经营转型和国际化拓展,使中国工商银行跃居全球领先大银行,一级资本、税前利润和总资产等多项指标全球排名数年蝉联第一。姜建清不仅有着丰富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同时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素养。对银行业经营管理、金融改革发展及金融史等有着深入、独到的研究,先后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海外金融风潮评析》、《金融风潮沉思录》、《美国银行业的科技革命》、《金融高科技的发展及其深层影响研究》、《国际商业银行监管环境与体制》、《银行转型与收益结构研究》、《商业银行国际化:环境与体制》(上、下册)、《近代中国外商银行史》、《银行足迹:亲历金融改革的思考》(上、下册)、《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1》等,主持编修并出版《近代中国银行业机构人名大辞典》《中国工商银行史》,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上百篇。

目录
目 录
— 1
穿越百年时空 近观金融风云(上) · 001
— 2
穿越百年时空 近观金融风云(下) · 035
— 3
英国储蓄银行之父 · 063
— 4
谁创建了全球最早的储蓄银行 · 085
— 5
世界合作银行之父 · 111
— 6
风车下的农民银行 · 137
— 7
百年兴业沉浮录 · 157
— 8
古老的西班牙银行及其建筑 · 183
— 9
西班牙对外银行 · 203
— 1 0
金融家牛顿的故事 · 221
— 1 1
格雷欣其人其事 · 243
— 12
梧桐树下的证券交易所 · 259
— 13
证券交易所溯本求源 · 283
— 14
苏联时代的海外金融 · 307
— 15
变迁:从苏联到俄罗斯银行业 · 333
— 16
欧洲投资银行50 年 · 359
— 17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大哥”和“二哥” · 377
— 19
奥地利国家银行200 年 · 423
— 18
罗马尼亚银行“三巨头”变迁 · 401
— 20
通胀心理阴影面积的历史求解 · 445

内容摘要
一部基于各银行发行的纪念币章编撰的世界银行史这本书是“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系列出版物第2册,以饱经历史沧桑的银行纪念币章作引,娓娓道来,抽丝剥茧,以轻松的语调讲述隐藏在这些币章背后的跨越百年的银行史、金融史。这本书深度挖掘、整理了大量原始实物史料,深入描述了外国银行的历史演变,承接第1册200余枚银行币章,汇聚了160余枚稀罕的银行专题纪念章,涉及数百家银行,史料丰富,内容独特,兼具可读性和收藏性。
书中收录的最早的银行纪念章发行至今已逾百年。这百年间,许多当年的发行银行已经不复存在,那些历史也早已被人们遗忘。但是,这些坚硬的金属币章,犹如一枚枚金融历史的“指纹”,在今天这个世界金融业最精彩的时代,继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精彩内容
第十一章“劣币驱逐良币”的发现者——格雷欣其人其事图11—1(图略)是英国格雷欣人寿保险公司发行的纪念银章。该银章硕大且厚重,直径为96毫米,重386克。我感兴趣的是,这枚银章上那个戴帽、留须、面容消瘦且目光深邃的绅士头像。从银章周边的文字来看,他就是托马斯?格雷欣爵士(SirThomasGresham,1519—1579),如图11—2所示(图略)。该银章赠给了人寿保险公司的财务官鲍狄埃。银章上有法语“HOMMAGEDELASUCCURSALEFRAN?AISE”字样,意思是“来自法国分公司的致敬”。无法考证这家存在于100多年前的保险公司与400多年前的格雷欣有何瓜葛,难道是有人仰慕格雷欣而用他的大名来做公司的名字?但托马斯?格雷欣确实不简单,其大名至今还常被提及。
以人名命名的定律在人类历史上寥寥无几,只有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极少数自然科学家这样。而一个以人名命名的经济学定律在诞生450多年后还被一般人记住和引用,实属不易。这就是“格雷欣法则”,俗称“劣币驱逐良币”。其内容是市场上存在各种原因使重量不足(成色不足)的贵金属货币在流通,当公众对货币供给的某一部分怀有疑虑时,他们会将“良币”(goodmoney)窖藏起来,并试图将“劣币”(badmoney)转让给他人。至今,“劣币驱逐良币”不仅是一条金融学、经济学的著名法则,也延伸成为社会科学、政治科学的适用法则,还成为社会流行比喻,用于形容一切劣质品淘汰了优质品的情形。
格雷欣是伦敦一个旧诺福克公爵家庭的后裔。传说他的祖先罗杰?格雷欣是13世纪英国诺福克郡的一个弃婴。一位妇女被跳跃的蚂蚱吸引而发现了草丛中有一名婴儿,故将这个婴儿取名为格雷欣,这个词正好有蚂蚱的意思。格雷欣的父亲理查德?格雷欣是一位伦的绸布商,专门为英王亨利八世采购汉普顿王宫的织锦和挂毯。格雷欣曾在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学习,而后成为其叔叔约翰?格雷欣爵士的助手。之后,子承父业,他成为英国著名的金融家和商人。格雷欣一生为英国王室服务,他所辅佐的君主包括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1543年,24岁的格雷欣到荷兰经商,次年他结婚成家,而后在安特卫普度过了20年时间。格雷欣是一位天才商人,在他的努力下,安特卫普证券交易所英镑的交易价格得到了提高,爱德华六世因此发了财并还清了债务。托马斯?格雷欣也接受英国政府的一些外交任务,虽然他抱怨这些工作没有报酬,但是事实上,他从爱德华六世那里得到的各种土地补贴款使他的年收入达到差不多400英镑。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登基,格雷欣曾短暂失宠,但很快新女王便意识到格雷欣的价值。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是英格兰近代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她在政治、军事、经济、金融和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伊丽莎白一世生性节俭,精打细算。为了增加王室收入,女王聘请格雷欣为财政顾问。在英国商品贸易、武器交易和涉外融资中,格雷欣长袖善舞。他还代表英国君主募集贷款。1559年,他被女王册封骑士爵位。由于对荷兰独立战争的不安,格雷欣于1567年3月10日离开安特卫普回到伦敦。虽然生活场所和环境变化了,但是格雷欣依然在其剩下的时间里继续作为商人和政府财政代理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跻身英国最富有的阶层。1579年11月21日,格雷欣因中风突然逝世。
格雷欣法则为何诞生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实行货币复本位制度,即市场上同时流通金与银。还有一些国家的市场上同时流通银与铜,不仅古代中国如此,18世纪的瑞典和俄国也是这样。若金银两种货币的兑换率不稳定,就会带来市场价值尺度的紊乱。几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金和银都是法偿货币,虽然在法律上按一定比价具有相同的价值,但是在现实情况中,金或银的开采成本、市场供求是不太可能完全同步变化的,于是当金相对于银来说更为贵重时,人们必然会储存更有价值的金而使用相对来说价值较小的银,因为交换时是以法定比价而不是实际比价来计算的。如果当银相对来说更为贵重时,那么劣币就成了金,银变成了良币。英国经济学家曾异想天开地提出,将金银按比例铸成合金以迫使比价稳定。
格雷欣观察到人们有窖藏更有价值货币并导致其退出市场的偏好,总结性地提出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大约其后300年,英国经济学家亨利?邓宁?麦克劳德(HenryDunningMacLeod)在撰写他的《政治经济学基础》时,把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确认为经济学上的一条法则,并根据格雷欣的名字命名为“格雷欣法则”。 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钱包里既有新钱又有旧钱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把旧钱花出去买东西,留下新钱,道理很简单,即对新钱有偏好。在这种偏好中,其实就有“格雷欣法则”的萌芽。“劣币驱逐良币”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古罗马人习惯从金银币上切下一些碎屑来支付零钱,于是货币越变越轻,当充当买卖媒介时,其价值含量就变小了。聪明的古罗马人将足值的金银钱币储存起来,只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实际上是“坏钱”把“好钱”从流通领域中排挤出去了。
关于这一法则,14世纪的利雪主教尼克尔?奥雷斯姆(NicoleOresme)在《论货币》一书中已经提及。1472年,威尼斯人也懂得了劣币与良币的替代关系。英国学者李约瑟考证,在格雷欣之前的1525年,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就写过一篇《论铸币》的文章,论述了“劣币驱逐良币”。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应该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最早发现者,在早于格雷欣1700多年的中国西汉时期,贾谊就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这里的“奸钱”指的就是劣币,“正钱”指的是良币。但是不知为什么,这一“知识产权”归格雷欣了。
劣币、奸钱屡禁不止,跋扈于市,通货膨胀难以医治,原因在于政府本身是最大的造假者。格雷欣法则之所以成立也是因为政府的有形之手在背后干预。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通货膨胀就发生在罗马帝国。在恺撒执政期间(公元前100年—前44年),罗马就建立起了金银货币体系。公元前50年,恺撒开始发行金币“安瑞尔斯”,这种金币纯度很高,稳定的货币使罗马帝国商业繁荣。罗马的金银货币也随着罗马大军的征服战争扩张到地中海周边辽阔的区域。
图11—3(图略)是罗马皇帝尼禄的雕像。这位自诩为艺术家的皇帝,被认为是罗马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也是经济史上能追溯到的首次通货膨胀的始作俑者。
帝国的统治者不仅在战争中耗费了大量财富,而且丝毫没有节制奢靡的生活。公元前54年,罗马城市建设和贵族消费都达到顶峰,又遇罗马遭大火毁坏,城市需重建,政府闹起了钱荒。人民贫穷,统治者无法继续提高税赋水平,却需承担庞大军队和官吏群体的耗用,尼禄皇帝决定偷窃人民的钱包。金银币本来是称量货币,尼禄却降低金银币成色并添加贱金属,想欺瞒民众相信货币价值不变。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很快旧的足值银币陆续退出流通领域并被收藏,一些足值银币被回收熔化以制造更多的不足值银币。尼禄皇帝在位14年,罗马银币的含银量从100%降到90%,而且此后货币贬值周期持续了150多年。公元1世纪时含银量达90%的罗马银币,在戈尔蒂安皇帝统治的公元238年的含银量降至28%,而到了公元268年的克劳狄二世时,含银量已经下滑到只有0.02%。历代罗马皇帝都如法炮制。面对这样的时代,流通中的足值银币可以肯定地说是绝迹了。
据英国著名学者琼斯(A.Jones)的研究,公元138—301年,罗马军人的服装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到3世纪末,小麦的价格上涨了200倍。按照复利计算,这段时间的物价上涨率每年在5%~6%。公元260—268年,罗马帝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国内叛乱不止,国外连年战争,通货膨胀终于爆发。物价飞涨,税收加重,经济衰落,民不聊生。奥勒良皇帝在公元275年被刺杀。当然,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有许多,但通货膨胀是最终导致西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在贵金属流通的时代,由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存在,统治者通过通货膨胀敛财掠夺的结果只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格雷欣与英国皇家交易所
格雷欣的另一大功绩是创办了英国皇家交易所(RoyalExchange,皇家商业交易中心)。英国皇家交易所曾被视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中心,它被环抱在英格兰银行和伦敦金融城市长官邸“大厦之屋”之间,离劳合社总址劳埃德保险大厦不过咫尺之距。“历史虽然变迁,建筑永恒不变。”这句话镌刻在了皇家交易所创办人的纪念碑上。
许多人认为,西方银行家是从金匠发展起来的。其实,英格兰金匠演变为银行家大约是在17世纪中期的事情,而银行业更早的起源与国际商业贸易有关。16世纪初,伦敦金融城的商人处于焦躁的创业和经商大潮中,来自欧洲各地的商贾富豪在伦敦金融城的商店、民居、酒家、客栈甚至大街上交易他们的货物。那时汇票已经很发达了,一些商人开始利用汇票做生意,其中一些商人演变为汇票经纪人或银行家。当时,欧洲最重要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位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博尔思。博尔思的交易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商人的信誉在这里得到尊重并容易申请到贷款。
托马斯?格雷欣的父亲理查德?格雷欣深切感受到了博尔思交易中心的重要性,于是他提议在伦敦金融城建立一个交易中心。他在信中写道:“没有交易中心,商人就不会再来,这就像船员在大海中航行却没有水源。”父亲的遗愿由格雷欣变成了现实。1565年,格雷欣的儿子去世,悲痛中的格雷欣向伦敦金融城政府提出:若政府能提供一块土地,他将用自己的钱财建立一个伦敦的商业交易中心。当时,英格兰与西班牙的战争给英国带来了莫大的负担,再加上爱尔兰游击战,战争成为“英格兰国库的漏斗”,伊丽莎白一世也想出售土地来弥补开支。于是,格雷欣的想法得到了支持。1566年,交易所动工兴建,在佛兰德式的恢宏建筑装饰上雕刻着格雷欣家族的桂冠标志。建成的交易所将商贸、交易、票据和仓储服务融于一体。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亲自揭幕,参观后感到十分满意,并于1570年下令将该交易所取名为“皇家交易所”,由格雷欣掌管。皇家交易所云集英国和欧洲各地商人,生意红火兴隆。不幸的是,1666年,皇家交易所被毁于一场大火,那一年正值交易所奠基100周年。
1667年,皇家交易所在遗址上重建,新建筑于1669年完工并投入使用。重建的皇家交易所大楼与原大楼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4个拱廊、回廊的小商铺和为交易服务的庭院,但增加了一座标志交易时段的巨型时钟。皇家交易所创立后一直以经营“奢华”商品而著称,人头簇拥,商贾云集,一派繁荣景象。英国作家约瑟夫?艾迪生(JosephAddison)曾描述它是整个地球的商业中心。18世纪,随着伦敦的传统商店西迁,皇家交易所的一部分成为商用办公楼,如皇家护卫交易担保集团(GuardianRoyalExchangeAssuranceGroup)将总部迁入这里。1774年,劳合社总部也进驻皇家交易所。但是,皇家交易所的繁荣景象不复往昔。按照中国五行学说,火能克金,金弱生火,这幢大楼与火灾好像有不解之缘。1838年,在劳合社办公室中的一缕火焰引发大火,再次焚毁了皇家交易所,火焰最后吞噬的是那座标志交易时段的巨型时钟,大钟在烈火中“咚……咚……咚……”地完成了其最后的报时使命。
事不过三。1842年皇家交易所又开始了第三次建设,建筑由威廉?泰德爵士(SirWilliamTite)设计。1844年,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为皇家交易所的再生剪彩,还举行了奢华盛大的仪式,来标榜皇家交易所在伦敦金融城所处的重要地位。图11—4(图略)是1844年10月28日维多利亚女王参加皇家交易所剪彩仪式发行的银章,其直径为28毫米。银章的一面为1842年1月17日艾尔伯特亲王参加交易所重建仪式的徽记、奠基石及纪念文字,银章的另一面是女王头像及落成仪式的纪念文字。至今,你仍然可以看到皇家交易所正门前的威灵顿公爵骑马的雕像,其设计以没有马镫而著称,威灵顿公爵雕像所用的青铜是由滑铁卢战役中缴获的大炮熔铸而成的。1844年,当维多利亚女王为皇家交易所剪彩时,威灵顿公爵本人也在场。值得庆幸的是,皇家交易所的第三幛建筑在两次世界大战纷飞的战火中得以保存下来。
今天,皇家交易所这座雅致的建筑是许多世界级品牌的家园,如蒂芙尼银饰品、爱马仕、英国珠宝公司、万宝龙等。皇家交易所的庭院还设有休闲的咖啡馆和酒吧,是一个绝佳的奢侈品购物和休闲消费之处。1953年,享誉伦敦金融城的美人鱼剧院搬入皇家交易所。1982年,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占领”了皇家交易所的“原始”交易席位,交易员的“喊叫”再次唤醒了皇家交易所的买卖热潮。皇家交易所的回廊油画之精彩享誉西方艺术殿堂。1892年,格雷欣委员会提议在皇家交易所的回廊上嵌上24幅高22英尺、宽11英尺的巨型油画,用来讲述伦敦金融城和皇家交易所的历史。制作油画的工艺十分复杂,包括使用传统弗兰西思科壁画技法、帆布运用和石板镶嵌技术等。系列油画的第一幅,讲述的是腓尼基人与早期不列颠人在英格兰康沃尔郡海岸进行海上贸易的情景。许多游客到访伦敦金融城,在皇家交易所的回廊参观这些栩栩如生的油画时,仿佛被带到了皇家交易所和伦敦金融城的历史长河中。历经4个多世纪的时间考验,皇家交易所历久弥新。2018年10月4日,又一消息传出,来自中国的复星公司完成了对皇家交易所写字楼的收购。复星公司是通过旗下英国资管公司(ResolutionProperty)进行了这次交易。资金来自复星此前收购的德国保险公司,成交价为4500万英镑。皇家交易所写字楼面积约为6317平方米,成交价约每平方米6.3万元。格雷欣在九泉之下也难以想到,这一恢宏建筑有一天会与中国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图11—5(图略)是1844年发行的纪念皇家交易所的另一枚银章。银章一面的图案为维多利亚女王和艾尔伯特亲王的头像,另一面为皇家交易所大楼。
良币与劣币谁驱逐谁
人怕出名猪怕壮。格雷欣因为“劣币驱逐良币”而出名,但出名后在九泉之下却不得安宁。一些后世学者为“格雷欣法则”打起嘴仗,不亦乐乎。发明权问题在前面已经提及,许多人不满将这一法则归功于格雷欣。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在《经济分析史》(第一卷)脚注中故作宽容地写道:“实际上,早在格雷欣之前的许多著作就已经提到了这条所谓的‘法则’,鉴于该法则无关紧要,我们对谁先谁后的问题不感兴趣。”一些经济学家则直言不讳地指责该法则的谬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Hayek)在《货的非国家化》一书中写了《关于格雷欣法则的错误认识》。张五常先生批评在经济学中有不少怪诞不经之论,但被人奉若神明,他在此所指的“谬论”就包括“格雷欣法则”。张五常自我夸耀地说:“不明白为什么格氏的显浅错误,要等400多年才由我指出来。”张五常认为,人是理性的,没有人会蠢到接受不足值的劣币,因此劣币不会有市场,也就不能驱逐良币。“劣币驱逐良币”的错误是只考虑到支付货币一方(买方)的精明(劣币付出去,良币收起来),却完全忽视了收取货币一方(卖方)也不是笨蛋(劣币不肯收,除非加价;良币乐于收,甚至愿意减价)。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最多只能是昙花一现。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往往是“买的不如卖的精”,否则不要说劣币,假币岂不早就大行其道,把真币都淘汰出局了?曾获诺贝尔奖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JohnR.Hicks)认为“劣币驱逐良币”只是传言,从来没有谁拿出可靠的证据来。这一法则如果是对的话,那么当年的英国人一定是很蠢的了。当然,格雷欣是无法参加论战了,要想止住这场口水战,看来只能对货币史进行周密的历史考证,从而在学术上评判谁是良币、谁是劣币了。
也有一些持中立立场的评判者,其中一些人认为“劣币驱逐良币”并不是产生于竞争的前提条件下。货币发行是由国家强制人民接受的,尽管付款的一方很乐意使用劣币,但收款的一方却不会甘愿接受,只有在国家能保证收款方接受的劣币能够继续流通的时候,劣币才能得以继续存在,规律才能起作用。
不过,多数人还是接受“劣币驱逐良币”这一说法的。许多经济界人士认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铸币时代的双本位制度下存在。在实行硬币与可兑换纸币混用时,格雷欣法则仍在发生作用,但其风险会增大,即当“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发挥到极端时,往往就会走向反面,造成格雷欣法则失效,并促使卖方主动采取拒收行为。这方面有不少案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战争赔款和经济衰退的压力转移给印钞机,导致了恶性的通货膨胀。1919年1月—1923年12月,物价指数上升了4815亿倍,当时德国公司按天发放员工的薪水。拿到工资后,人们须以最快速度百米冲刺,跑向市场与杂货店购物或兑换“良币”,因为每分钟的物价和货币比价都在变化。民国末年,国民党政府实行金圆券改革,货币急速贬值,市场物价暴涨,民间广泛使用银圆,拒收劣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制度下,美元与黄金挂钩,一度由于美元发行过多,各国更愿意接受黄金而不愿意接受美元,最终美国宣布停止以官价兑换黄金,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也是格雷欣法则失效的事例。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可能极少出现。纸币本身没有价值,用来套利的可能性不再存在,它与商品的交换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如果一种货币坚挺(良币),一种货币不断贬值(劣币),那么在自由流通的市场上,人们都将接受良币,而不愿意接受劣币,因此,劣币有可能难以充当交换媒介,最终退出市场,于是便成为良币驱逐劣币了。因此,有人归纳说,格雷欣法则并非只是劣币驱逐良币,该法则的全过程应当包括3个阶段:一是劣币驱逐良币阶段;二是格雷欣法则失效的混乱阶段;三是良币驱逐劣币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买卖双方行为的主动性也有相应的转变。这样理解,才是对该法则较全面和科学的认识。
此外,在社会学应用上,格雷欣法则也被经常引用,不少人认为社会生活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比比皆是:挤车的人总能捷足先登,排队的人总也上不了车;大锅饭盛行的单位,年富力强水平高的人都另谋高就去了,懒惰及平庸之辈却留了下来;软件使用“盗版驱逐正版”……真心希望在这些方面看到格雷欣法则完全失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