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静的孩子
  • 寂静的孩子
  • 寂静的孩子
  • 寂静的孩子
  • 寂静的孩子
  • 寂静的孩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寂静的孩子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1.87 7.9折 7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袁凌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21704471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30636651

上书时间2024-05-17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袁凌,1973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著名作家、媒体人。曾发表有影响力的调查和特稿报道多篇,曾获得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归园雅集2014年度散文奖。作品《走出马三家》和《守夜人高华》获得2012、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暨南方传媒研究两届年度致敬。已出版《我的九十九次死亡》《我们的命是这么土》《在唐诗中穿行》《青苔不会消失》《世界》等书,其中《世界》获得2018年南都十大好书。《寂静的孩子》是其2019年全新非虚构作品。

目录
第一辑:异乡

裁缝机和大富翁

北京五环外的最后日子

“王子”和四个“公主”

车间里的母女

破碎的蛛网

花房少年

第二辑:阴影

给妈妈的情诗

寻找回来的温润

没有故事的地方

被城市惊吓

雪山脚下的夜

第三辑:大病

无权长大的少年

血疑

驴皮记

到灯塔去

屋檐下的冰

不敢骑马的牧羊少年

第四辑:留守

一个人的课堂

红泥小屋的炉火

米热古丽的声音

针脚编织的时光

自从离别后

为了告别的团聚

第五辑:单亲

脚踝上的重量

河西走廊的月光

造屋记

黄色流苏的房子

热带的忧郁

学前班的十七岁少年

第六辑:远方

大洪水的记忆

米亚赛尔的身量

国境线上的童年

“联合国”家庭

大峡谷的八兄妹

带我到山顶

沙漠边沿的阿比达

内容摘要
《寂静的孩子》是作家袁凌历时四年走访、探察、记录、沉淀,全新写就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袁凌将他的目光聚焦到了孩童的身上,他关注当下中国城乡儿童的生存困境,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最终完成了这一份关于孩童的生活和人性记录。
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大病……儿童在困顿与匮乏的境遇中艰难挣扎,却又顽强成长。儿童的生命本应该是奔流的瀑布,自由而快乐,但这些孩子的声音却受制于阶级、地缘、身份的壁垒而无法被传达。《寂静的孩子》就是关于这样一批儿童生存境况的详实记录。打破壁垒,克服距离,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的声音不应如此安静。

主编推荐
1. 杰出的专业非虚构作家袁凌,曾发表有影响力的调查和特稿报道多篇,《寂静的孩子》是其2019年近期新非虚构作品。
2. 耗时四年,踏遍二十一个省市及偏远山区,近百位孩童生存和心灵写真。流动与留守,生存与生活,社会底层到中产家庭孩童的真实现状。
3. 2018年《收获》杂志冬卷抢先发售刊登长篇专业非虚构作品,2019年持续选登。
4. “每一个成长的孩子,都是一条奔腾的瀑布,在我们的时代,他们的声音本不应该如此寂静”。 
5. 书写方式:平等传达、真实记录。 
“孩子们的存在状态本身是最重要的。非虚构并不一定要是主题或者样本式的写作,也无需特稿式的以小见大,在一个微观的事件或地点上寻找关于中国或者人类的象征。小就是小,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存在本身就是它的价值。”

精彩内容
“五岁的我,还没有名字。”五岁以前的孟新苗有家,在长春市郊一片倒闭的工厂区,比街对面废弃的别墅区更加寥落,到了晚上路灯都是瞎的。孟新苗家住着简易的平房,冬天像农村人那样烧炕取暖。爸爸下岗前是设计建筑图纸的技术工,妈妈在街上捡破烂。爸爸当技工的风光,孟新苗也记得一二,“老有人来家里送东西,玩具”,虽说都不是值钱物什。
和这里多数的男人一样,下岗之后的爸爸开始酗酒,消耗掉微薄的买断工龄费,醉酒后除了和几个来往的伙计吹牛,就是对着母亲和孟新苗动拳头。随着妈妈从街上捡回来的几个零头不断填进酒瓶里,父母之间的怨恨也越来越深,不时波及孟新苗身上。
灾殃终究在五岁那年发生。一个飘雪的冬夜,一家人在炕上,爸爸像以往那样喝醉了酒,刚好孟新苗觉得炕冷,哭闹了两句,惹出了爸爸的火气,手拿一个酒瓶要砸过来。妈妈护住孟新苗,却将怒火牵连到了自己。爸爸大声叱骂,开始动手打妈妈。开始是鸡毛掸子,后来是拖把,拖把打断后用拖把杆子,再后来直接拿脚踹胸口。妈妈的喘息声越来越大,后来又越来越微弱。爸爸没有停手的意思,孟新苗在炕上看着,呆住了。殴打惊动了邻居,警察赶到的时候,爸爸还在对着没有了呼吸的妈妈拳打脚踢,并且开始打警察。警察忙于制服爸爸,“让我待着别动”。后来孟新苗跑到了街上。
完整讲述这个场景,孟新苗用了四次。最初是说,“爸去世了,妈给我养到五岁,把我扔到了大街上”。第二次说是“爸爸刚要开始动手揍我,警察到了,把我带到大街上”。第三次讲出自己目睹了爸爸亲手打死妈妈。最后一次,在伙伴早起叠被子的不相干时刻,特意描述了爸爸捶妈妈后背,脚踹妈妈胸口,妈妈大声喘息的细节。
讲完之后,他安静地看着我,似乎是在等待,对这个在心里搁了太久,现在总算讲出来的情节,应该怎么办。
警察抓走了爸爸,没有找到孟新苗,孟新苗在街上乱走,雪花落进他的眼睛,湿了又干,眼睛快要冻住。幸好一个女人把他带走,送到了福利院。
“那个阿姨姓李,人很好看。”孟新苗说。当时他只有个小名叫小孟子,李阿姨在福利院登记时给他起了这个大名。李阿姨的丈夫是福利院院长,孟新苗后来觉得,是警察让她来找自己的。
福利院条件不错,吃得和现在的孤儿学校差不多,冬天房间暖气也足。李阿姨对孟新苗很好,常常带他去游乐场玩,有时去游泳。李阿姨没来的时候,福利院里很孤独。孟新苗一个人住一个大房间,其他几个孩子都是患病的,不敢一起玩。“每天晚上都刮风”。一直飘动的窗帘,成了孟新苗梦境挥之不去的布景,掩映着那个雪夜的心摧胆裂。
福利院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因为要上学,孟新苗到了孤儿学校。第二年,孟新苗回过一次福利院,福利院每年还会捐助他几百块钱。李阿姨也会来探视。前一次李阿姨来学校接孟新苗去她家玩,因为打出租车太贵,两人一起走了很远,腿都走麻了,却仍旧盼望再去。
“很想她。”亲手打死了妈妈的爸爸,如今在坐牢,或许终身难以出狱。爷爷奶奶早年就不在了。来到孤儿学校前,李阿姨是在这个世上离孟新苗最近的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