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学常识(精)/常识圆桌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国学常识(精)/常识圆桌派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6.32 5.5折 48 全新

库存3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伯韩

出版社天地

ISBN9787545543308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0438294

上书时间2024-05-16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曾任香港《华商报》翻译、桂林《自学》月刊主编、昆明《进修月刊》编辑,后于桂林师范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第二研究室主任,《中国语文》编委等职。著有《通俗文化与语文》、《中国文字的演变》、《中国文法初阶》等语言学专著,以及《国学常识》、《民主浅说》、《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中国近百年史十讲》等文化普及读物。

目录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二 国学在清代
  三 国学的分科
  四 国学的派别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一〇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第二章 语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
  一二 所谓小学
  一三 六书
  一四 字形的演变
  一五 字义的演变
  一六 训诂学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一八 方言学
  一九 字音的变迁
  二〇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二一 双声叠韵
  二二 反切
  二三 四声
  二四 声韵学
  二五 字母
  二六 韵部
  二七 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学
  二九 殷墟发掘
  三〇 甲骨之学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
  三四 古物与古书
第四章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三六 版本之学
  三七 校雠之学
  三八 章句之学
  三九 目录之学
  四〇 图书分类法
  四一 辑佚及辨伪
  四二 类书及丛书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
第五 章经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
  四五 《易经》

内容摘要
 曹伯韩著的《中国国学常识(精)/常识圆桌派》中曹伯韩先生以浅显通畅的文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金石考证、四书五经、史学地理、先秦诸子、佛学思想、理学流派、诗词文章、自然科学及艺术门类,作了全面的介绍。《中国国学常识》搭建了一个国学知识体系的框架,是国学爱好者的必备读物。

精彩内容
 所谓国学“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谁所创造。有人说,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申叔)也是“国学保存会”的发起人之一,大概他们就是“国学”这两个字的最初使用者。这是不是正确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产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都包括进去的。
和“国学”相当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同故”。
“国粹”二字,似乎有点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点选择精粹部分而抛弃其他部分的意思,所
以人们觉得不甚妥当,改称“国故”。“国故”,就是本国文献的意思。不论精粹不精粹,过去的文献总是可宝贵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国故”范围里面,这样看起来,“国故”这个名词总算是公平而完备了。但它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只能够代表研究的对象,而不能代表研究这种对象的学问,因此大家又想起用“国故学”的名称来代替它,最后又简化而称为“国学”。
可是这个名称还不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国学,从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等的东西,都是可以作为世界学术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实上外国也已经有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人了,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称,如中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类的名词呢?而且对于具有种种内容的学术,为什么不加以个别的名称而必须采用笼统的总名称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
但我们为了依从习惯,并且因为中国各科学术还没有整理清楚,没有和世界学术融合为一,故只得仍旧采用国学这个名称。国学在清代中国学术,以周秦诸子时代最为发达,当时诸子百家,各有专长,不相抄袭。自汉代表彰六经,儒家定于一尊,诸子之学衰落,而经学成为唯一的学术。两千年来,除解释经书外无学问。但到了清朝,似乎从解经之中有开辟
一条新路的趋势。过去汉儒解经,注重字句的解释和制度的考证,但宋儒反对汉儒的方法,主张依经义而修养心性。清初学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等因宋明诸儒无补于时艰,于是起而批评宋明心性之学的流弊,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然而他们所谓实学,仍然以通经致用为中心,因此即便是非常留心当世之务的顾亭林,也不敢稍为懈怠他的经学研究,并由经学而奠立了清代考证学的初基。颜习斋(元)、李恕谷(塔)继起,提倡实践,反对空言,无论性理考据,都在排击之列,但由于他们要实行三代政治,最
后也不得不归于考古。其后戴东原(震)出来,一方面以新理学姿态批评宋明思想,另一方面继承顾亭林的考证学而加以发展。同时惠定宇(栋)亦标榜汉学。惠、戴以后,继起有人,考证学派于是占了学术界的支配地位。但正统的考证学派继承东汉经师为学而学的精神,埋头研究,不谈现实政治,到道光、咸丰以后,内忧外患交逼而来,不容许士大夫脱离现实,于是正统汉学又逐渐衰落了。代之而兴的有继承西汉学者经世致用精神的公羊学派。公羊学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