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创)从普通到卓越:教师成长的五堂必修课
  • (源创)从普通到卓越:教师成长的五堂必修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源创)从普通到卓越:教师成长的五堂必修课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7.29 5.5折 68 全新

库存54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常生龙

出版社上海教育

ISBN9787572022463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1863416

上书时间2024-05-16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常生龙,物理学博士,特级教师,研究员,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出版有《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给教师的5把钥匙》等著作。

目录
自序

第一课 转变教育观念
成为学习高手 
做泥人的师傅 
善于研究的教师 
教师要有重组教材的能力 
学习中的共鸣 
物理环境的价值 
给学生一张学习地图 
主景与配景 
一次始于槐花的深究 
用事实说话 
教育的新鲜度 
创造性与课堂教学 
叶丽雯的教学秘诀 
\"开枪要瞄准\" 
由一张运动会日程表想到的 
由\"温水煮青蛙\"想到的 
布兰登的管理学定律 
数据的价值
重新认识游戏 
学校为何要放假 
面向未来的能力 

第二课 构建和谐关系
理解童年 
学习的三个心理要素 
学习中的情感 
孩子的秩序感 
习惯的养成 
学习态度的养成 
兴趣的培养 
语言对学习的影响 
孩子的生活处境 
孩子的社会交往 
信任的价值 
纸条的魔力 
摔倒的妈妈 
从福楼拜想到的 
心灵的疤痕 
渔王的儿子 
培养判断力 
入团也成烦心事 
沉默的学生 
回应的意义 

第三课 善用学习理论
关注孩子的前概念
关注知识组块 
熟练掌握知识 
关注内在学习动机 
走向精熟的路径 
反馈的重要性 
你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征吗 
让学习更有效
学习中的交互作用 
你了解自己的元认知吗 
记忆的重构 
睡眠的意义 
身体是心智的基础 
我们如何认识事物 
善用信息通道 

第四课 改革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的前世今生 
改进结果评价的三个维度 
过程评价的三大特征 
探索增值评价 
探索综合评价,关注全面发展 
及时进行评估 
评估的间隔效应 
评价的几个误区 
推进评价改革,科学履行职责 
抓好学校评价的着力点 
教师评价要突出发展性 
构建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 
持续推进选人、用人机制改革 

第五课 聚焦核心素养
素养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特征 
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 
认知能力是发展的基础 
学会合作 
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锻造必备品格 
要重视价值判断 
培养自制力 
意志力体现人的品质 
学会尊重 
要有同理心 
培养责任道德之心 
后记

内容摘要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教师应该关注什么?如何实现自身快速成长?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面对纷繁、难懂的新理念、新名词。常生龙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和大量阅读国内外最新教育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了各科教师都需要知道的五个方面热点内容——育人方式的转变、和谐关系的构建、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的启示、教育评价改革的着力点、聚焦核心素养,用他自己的平实语言,如讲课一般,向教师们娓娓道来,揭示教育本质,引导中小学一线教师快速理解新理念和新变化,实现终身成长和快速发展。
本书没有深奥的学术理论,也并非单纯方法技巧的总结,融可读性、专业性、实用性于一体。

精彩内容
善于研究的教师在对区域教育水平的评价中,教师队伍中高一级学历的教师所占的比例是一项重要指标。就中学教师而言,取得大学本科学历是基本条件,高一级学历就是硕士及以上了。为什么评价者比较看重这一指标?这或许与具备研究能力的教师更容易成为好教师有关。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个明显区别,或许就在于由接受知识转向创造知识。美国博士学位证书上有一段拉丁文,其内容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由接受知识转向创造知识的过程,也是养成做学问的习惯的过程。
有的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基本上是不做研究的。他们就像批发商一样,将自己知道的知识批发给学生。因为学生总是在流动,所以他们年年批发相同的内容,以不变应万变。为了应付评聘之类的事情,他们往往写一些经验总结类的文章混过去,或者通过网络七拼八凑,“造”出一篇连自己都感到好笑的文章来应付。因为最近这些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变化不是很大,所以他们在学校里还是能应付过去的。
而那些有长远眼光的学校,通常会注重引进高学历、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比较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研究。
这些教师知道,教材的编写通常由几个人来完成,由于编写者知识视野的关系,教材很难做到完美无缺,常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知识漏洞;教材的编写周期很长,为了能够让教材多用几年,编写者经常选择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而不太能兼顾学科的最新进展;教材中讲述的某一事件或者发现,其真实性一般没有问题,但其背后往往有可探究的地方,甚至在学术界常常有不同的观点……有做学问习惯的教师,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会做一番研究和思考,也会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学生分享。他可能对学生说:“今天学习的这个学说,体现了人们认识的阶段性特征。目前的科学家已经有了新的发现,对其进行了修正……”“书本上所说的这个观点,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是一个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我来说给大家听听……”教师的这种思考成为常态后,他的学生也会逐渐养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
第二,比较重视对学生特点的研究。
这些教师知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教不好学生。学生的时代特征也常被教师关注。泰戈尔说,不要用自己的学识限制孩子,因为他出生在与你不同的时代。这句话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出生于信息时代的孩子们,生来就对数字化产品有亲近感,这是很多教师都自愧不如的。学习产生的条件也经常被教师研究。为什么教室里的不同学生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最终导致学习成效的差异?……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会发现,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用科学的方式来施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来看待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的专业能力会得到极大提升。教师还会发现,并不是自己传递出去的信息都能进入学生的元认知系统。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个自我系统,对各种感官接收的信息进行筛选,将其中98%左右的信息删掉,只让大约2%的信息进入元认知系统,从而保证大脑不被海量的信息淹没。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发出的信息被学生关注到、推送到元认知系统,促使学习行为发生的关键。
第三,比较强调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这些教师知道,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用同一种模式来统领不同知识的学习,既是一种强制,又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正确把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正确把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关系,在全局观下研究每部分学习内容,才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学习方法的养成。
这些教师在实践中会特别留意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科的教学特点,并将这三者相结合,以设计教学的流程,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高阶思维的形成,让学生获得探索知识的极大快乐。
怀着学者的研究热情,并以此来感染每一个学生,是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的特质。如果学校里这样的教师多一些,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更容易实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