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从文经典名作(精装3册,上册《从文自传》中册《萧萧》下册《边城》)
  • 沈从文经典名作(精装3册,上册《从文自传》中册《萧萧》下册《边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沈从文经典名作(精装3册,上册《从文自传》中册《萧萧》下册《边城》)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13.96 6.4折 17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从文 著;赵园 编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0-03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30824950

上书时间2023-12-17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因为过世而跟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一位中国作家。他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历史文物研究学者……著有传记《从文自传》,短篇小说集《月下小景》《新与旧》等,长篇小说《阿黑小史》《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研究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赵园,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27位专家共读人,阵容堪称“豪华”,这是中国作家、中国学人“一次小小的合作”,过此即不可能再有重聚(以下按年龄大小)……【PartA】中国作家组合——+“京派”作家汪曾祺;+“海派”作家王安忆;+“湘军”作家蔡测海、何立伟;+知名作家唐敏、姜泓冰。
【PartB】中国学人组合——+“30后”楼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钱理群(北京大学)、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馆);+“40后”赵园(中国社会科学院)、凌宇(湖南师范大学)、温儒敏(北京大学)、吴秉杰(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50后”陈思和(复旦大学)、王晓明(华东师范大学)、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汪晖(清华大学);+“60后”吴俊(南京大学)、吴晓东(北京大学)、王风(北京大学)、范智红(中国社会科学院)、 张新颖(复旦大学);+“70后”姜涛(北京大学)、凌云岚(中国传媒大学);+“80后”袁一丹(首都师范大学)、李斌(中国社会科学院)、路杨(北京大学)……

目录
上册  【从文自传……】
中册  【萧萧……】
下册  【边城……】
---------------------------

上册 【从文自传……】
※ [沈从文题记]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
※ [沈从文自订年表]
 1902—1988  /(《沈从文全集》编者)
※ [书法]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张充和)
※ [沈从文经典名作新序]
 一次小小的合作 /(赵园)
※ [沈从文经典名作原序]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请读这本书 /(赵园)
※ [传记]
01  从文自传
01+ 走出地狱之门(凌宇)
※ [散文]
02  鸭窠围的夜
02+ 听夜(赵园)
03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03+ 社会“消炎片”和独出心裁的神话思维(楼肇明)
04  箱子岩
04+ 被放逐于历史之外(凌云岚)
05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05+ 一个世纪性话题的沈从文式的思考(钱理群)
06  凤凰(沈从文)
06+ “英雄老去”之慨(温儒敏)
07  生命
07+ 寒冰在近 孤寂无边(汪晖)
08  潜渊
08+ 至道之极 昏昏默默(汪晖)
※ [书信]
09  致张兆和(19520124,内江)(节录)
09+ “风景画”与“忠实叙事”的两难(李斌)
10  复张兆和(19691102,北京)
11  致沈虎雏(19691122,北京)
12  致张兆和(19700402,双溪)
13  致张兆和(19700701,双溪)
14  致张兆和(19700924,双溪)
10—14+ 迁徙记(张新颖)
※ [文物研究]
15  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
15+ “乡下人”的学问(王风)

中册 【萧萧……】
※ [短篇小说]
16  柏子
16+ 洞箫的悲悯与美(何立伟)
17  龙朱
17+ 主题的淡化(蔡测海)
18  阿金
18+ 超越深度模式(吴晓东)
19  旅店
19+ 限制视角中的叙事空间(吴晓东)
20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
20+ 野人与洞穴(蔡测海)
21  会明
21+ 想起了堂·吉诃德(凌宇)
22  菜园 
22+ 无声的悲歌(孙郁)
23  夫妇
23+ 乡村戏剧(范智红)
24  萧萧
24+ 走出凤凰(王安忆)
25  灯
25+ 《灯》欣赏(陈思和)
26  绅士的太太
26+ 设镜(吴福辉)
27  丈夫
27+ 人性的升沉(吴福辉)
28  三三
28+ 梦中的《三三》(唐敏)

下册 【边城……】
※ [短篇小说]
29  虎雏
29+ “乡下人”的情感(吴俊)
30  黔小景
30+ “沉默无言”的暗影(王晓明)
31  静
31+ 静与动的辨证法(袁一丹)
32  如蕤
32+ 爱情场景与女性理想(姜泓冰)
33  新与旧
33+ 《新与旧》里的历史、哲学与心理(钱理群)
34  顾问官
34+ 世道人生,尽在不言中(吴秉杰)
35  八骏图
35+ 面对现代性爱而展示知识者灵魂(吴福辉)
36  贵生
36+ 时间差异与贵生的命运(范智红)
37  芸庐纪事(节录)
37+ “重写湘西”与文体“内爆”(姜涛)
38  巧秀和冬生
38+ 一个未完成的“现代传奇”(路杨)
※ [长篇小说]
39  阿黑小史(节录)
39+ 花开花谢总自然(凌宇)
40  边城(节录)
40+ 又读《边城》(汪曾祺)
41  长河(节录)
41+ 在“常”与“变”的撞击中(凌宇)

内容摘要
《边城》,沈从文的小说,究竟应该在文学史上占一个什么地位?美国汉学家金介甫《沈从文传》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话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鲁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总有一天,这一天什么时候来?
这是沈从文弟子、作家汪曾祺,在本书的《又读〈边城〉》结尾提出的一个问题。答案不在别处,答案在你,经典的诞生,就在读者你的自身阅读里。
本书《沈从文经典名作》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仅是一套田园牧歌般的、原汁原味的、采纳民国首版文本的沈从文代表作全集(包括小说、散文、传记、家书及文物研究等,所有篇目打磨多年,均遵照沈从文自己“临事庄肃”的方式而来),还在于我们今天一个共享的打开方式,即“1+1+1”经典共读计划,一篇沈从文代表作,一位专家共读人,一堂文学精进课……专家团,包括弟子汪曾祺、作家王安忆、《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沈从文知名专家凌宇、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得主张新颖、北大复旦等等名家的27位共读人(即中国作家、中国学人组合)。书内41篇沈从文作品,每一篇都收有专家共读文章,再加“乡下人”沈从文自订年表、沈从文影像,和你一起对话沈从文。
打开沈从文一生的文学地图,本书不希图提供“标准解释”,而尽力把素被掩盖、忽略的东西“呈露”出来,使人由一作约略窥见沈从文及其艺术世界的一角隅。从边城走向世界,长河不尽流,这是一个未完成的“现代传奇”。

精彩内容
【共读人王安忆《走出凤凰》】我至今不能忘怀的,那日天黑之后,我们驶出凤凰的情景。前面是墨一般深透淋漓的黑,车灯刷地亮了,好像洞开了一条路,路边竟有一对一伙的青年男女。在向前走着。我们的车从他们背后驶过,他们却也不回头望望,因此,他们的样子便有了一股义无反顾的气息。他们往哪里去呢?
就我所知,从凤凰走出成为大人物的就有好几位,政治家熊希龄,画家黄永玉兄弟,还有作家沈从文。他们从山水天地的折缝里走上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外面的世界在向他们招手。我还记得永顺的夜晚,我们走在街上,脚下是陈旧的石子路面。远处深黑的天空之下,那一道浅黑的影障,是静谧的山峦。古老的板壁缝里,透出灯光。这一切都有一股地老天荒的气息。可是,却有一家店面,陈列着出售的电视机,屏幕上正播送着一个关于艾滋病的国际性节目。这外面的消息,似乎是从山的缝隙里渗漏进来的。
我想,当年熊希龄、黄永玉、沈从文他们,大约是乘船走出去的,船这东西也带有地老天荒的味道。船从狭窄的水道走上开阔的江面,乘风而行,两边的山壁陡然退去的一瞬一定令他们心情激动。我们去湘西走的是盘山公路,最险要的矮寨坡塑有开路先锋的铜像,居高临下,下面是绵绵无边的山峦。记载说,当年修筑矮寨坡公路死难筑路工二百余人。那是一九三七年。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萧萧》里面,祖父常说的“女学生过身”,是从哪条路上来,又往哪条路上去呢?我觉得,女学生就像是水样,流过水道河床,流向四面八方。而萧萧就像是水边的石头,永远不动,当水流过的时候,听着水响。湘西的村寨,常常是扎在水边,竹子的房柱浸在水里,变了颜色,千年万代的样子。“女学生过身”是萧萧心里最奇妙的风景,可是萧萧却从未有一次亲眼目睹。这是沈从文安排于萧萧和女学生之间的神秘的幕幛?还是命运的沟壑?小说里说,每年六月天就是女学生过身的日子,因为放“水假”了。“水假”这个词也很有趣,它给人一种流动欢畅的气氛。而萧萧始终没有看见女学生,萧萧和女学生没缘分。
女学生还被祖父用另一个名词代表,这名词就是“自由”,祖父说:“萧萧你也把辫子剪去。”“自由”是比女学生更抽象,更叫萧萧不懂得的东西,萧萧只懂得往水里照她假如没有辫子的模样是什么神气,还有就是当长工花狗把她肚子睡大时,她说:“花狗大,我们到城里去过日子。”她这时明白,“自由”是解决她目下困境的一个办法。可是花狗显然不需要这个“自由”,他悄悄收拾起东西溜之大吉,只剩下萧萧一个,于是她也收拾起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这就是山外边水外边,轰轰烈烈的变化着的世界传给萧萧的信息,是萧萧在无办法可想的境地中的唯一可想的一点办法。
可是萧萧还没动身就被家里人发觉了,我们期待着萧萧给我们一个壮烈的结局,将这倒霉事升华成一出悲剧。可萧萧那里的事情是与外面大舞台上的戏剧完全不同的事情。萧萧想到过死,悬梁、投水、吃毒药,可她终究舍不得死,萧萧不是女英雄,连女学生也不是。萧萧自己不死,祖父便请萧萧本族的人来决定,是“沉潭”还是“发卖”。“沉潭”是读过“子曰”的族长们做的事,萧萧的伯父没有读过“子曰”,不晓得礼教比萧萧的性命宝贵,就决定“发卖”去远处。可远处没有人来买,而后萧萧又生下一个儿子,于是“发卖”也免了。萧萧还是做她的小丈夫的大妻子。
萧萧的乡间是很有情味也很现实的乡间,它们永远给人出路,好叫人苟苟且且地活着,一代接一代。它们像是世外,有着自己的质朴简单的存活的原则,自生自灭。世界上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没有一点矛头是指向萧萧的乡间,它们和哪一种革命都不沾边,因此,哪一种革命似也救不了它们。任何激烈的对峙都与它无关。外头世界的天翻地覆,带给这乡间的气象,便是“女学生过身”。女学生是什么样的人呢?女学生是怪物一样的人。女学生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呢?也是怪诞可怕的世界。是样样叫萧萧的乡党们好笑与嘲弄的。
其实,萧萧和女学生之间,仅仅是一步之遥。倘若萧萧逃跑的计划再作周密一些,行动再迅速一些,或许已成为女学生中的一员,可是萧萧的计划失败了,失败就只能按失败的说了。萧萧只得留在了乡间,做媳妇,生儿子,然后再做婆婆。
萧萧没走成,可是沈从文却走成了,并且还给他的乡人们留下了出走的好榜样,还有那个画家黄永玉。据说凤凰的青年中,习文弄画的特别多。其实沈从文就是“水假”时从萧萧乡间过身的女学生以外的一个男学生,岸边的石头从他眼中历历而过,一副地老天荒的样子。沈从文走到了宽阔的江面,风也浩大凛冽起来,激荡着他的帆,嚣声四起。而萧萧的乡间是他心中永远的寂寞的风景。
【共读人汪曾祺《又读〈边城〉》】请许我先抄一点沈先生写给三姐张兆和(我的师母)的信。
三三,我因为天气太好了一点,故站在船后舱看了许久水,我心中忽然好像彻悟了一些,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中得到了许多智慧。三三,的的确确,得到了许多智慧,不是知识。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三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的这分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惘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瞧我的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这是一封家书,是写给三三的“专利读物”,不是宣言,用不着装样子、做假,每一句话都是真诚的,可信的。
从这封信,可以理解沈先生为什么要写《边城》,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爱世界,爱人类。
从这里也可以得出对沈从文的全部作品的理解。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解释有点不着边际。不吧。
《边城》激怒了一些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因为沈从文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他们规定的模式写作。
第一条罪名是《边城》没有写阶级斗争,“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
是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要写阶级斗争?
他们认为被掏空阶级属性的人物第一个大概是顺顺。他们主观先验地提高了顺顺的成份,说他是“水上把头”,是“龙头大哥”,是“团总”,恨不能把他划成恶霸地主才好。事实上顺顺只是一个水码头的管事。他有一点财产,财产只有“大小四只船”。他算个什么阶级?他的阶级属性表现在他有向上爬的思想,比如他想和王团总攀亲,不愿意儿子娶一个弄船的孙女,有点嫌贫爱富。但是他毕竟只是个水码头的管事,为人正直公平,德高望重,时常为人排难解纷,这样的人很难把他写得穷凶极恶。
至于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向下行船时,多随了自己的船只充伙计,甘苦与人相共,荡桨时选最重的一把,背纤时拉头纤二纤”,更难说他们是“阶级敌人”。
针对这样的批评,沈从文作了挑战性的答复:“你们多知道要作品有‘思想’,有‘血’有‘泪’,且要求一个作品具体表现这些东西到故事发展上,人物言语上,甚至一本书的封面上,目录上。你们要的事多容易办!可是我不能给你们这个。我存心放弃你们……”第二条罪名,与第一条相关联,是说《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脱离现实生活。
《边城》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边城》有没有把现实生活理想化了?这是个非常叫人困惑的问题。
为什么这个小说叫作《边城》?这是个值得想一想的问题。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一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沈先生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烂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可以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为什么要浪漫主义,为什么要理想化?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
喔!“人性”,这个倒霉的名词!
沈先生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小说的作者与读者》)沈先生的看法“太深太远”,照我看,这是文学功能的最正确的看法。这当然为一些急功近利的理论家所不能接受。
《边城》里最难写,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翠翠。
翠翠的形象有三个来源。
一个是泸溪县绒线铺的女孩子。
“我写《边城》的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子女孩子印象得来。”(《湘行散记·老伴》)一个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
“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看到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水云》)这个女孩子是死了亲人,戴着孝的。她当时在做什么?据刘一友说,是在“起水”,金介甫说是“告庙”,“起水”是湘西风俗,崂山未必有,“告庙”可能性较大。沈先生在写给三姐的信中提到“报庙”,当即“告庙”。全文是经过翻译的,“报”“告”大概是一回事。我听沈先生说,是和三姐在汽车里看到的。当时沈先生对三姐说:“这个,我可以帮你写一个小说。”另一个来源就是师母。
“一面就用身边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朴素式样。”(《水云》)但这不是三个印象的简单的拼合,形成的过程要复杂得多。沈先生见过很多这样明慧温柔的乡村女孩子,也写过很多,他的记忆里储存了很多印象,原来是散放着的。崂山那个女孩子只是一个触机,使这些散放印象聚合起来,成了一个完完整整的形象,栩栩如生,什么都不缺。含蕴既久,一朝得之。这是沈先生的长时期的“思乡情结”茹养出来的一颗明珠。
翠翠难写,因为翠翠太小了(还过不了十六吧)。她是那样天真,那样单纯。小说是写翠翠的爱情的,这种爱情是那样纯净,那样超过一切世俗利害关系,那样的非物质。翠翠的爱情有个成长过程,总体上,是可感的,坚定的,但是开头是朦朦胧胧的,飘飘忽忽的。翠翠的爱是一串梦。
翠翠初遇傩送二老,就对二老有个难忘的印象。二老邀翠翠到他家去等爷爷,翠翠以为他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后来知道那是二老,想起先前骂人的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到家见着祖父,“另一个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两年后的端午节,祖父和翠翠到城里看龙船,从祖父与长年的谈话里,听明白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的端午。翠翠和祖父在回家的路上走着,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这说明翠翠的心此时正在飞向谁边。
二老过渡,到翠翠家中做客。二老想走了,翠翠拉船。“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缆……”“自负”二字极好。
翠翠听到两个女人说闲话,说及王团总要和顺顺打亲家,陪嫁是一座碾坊,又说二老不要碾坊,还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翠翠心想:碾坊陪嫁,稀奇事情咧。这些闲话使翠翠不得不接触到实际问题。
但是翠翠还是在梦里。傩送二老按照老船工所指出的“马路”,夜里去为翠翠唱歌。“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这是极美的电影慢镜头,伴以歌声。
事情经过许多曲折。
天保大老走“车路”不通,托人说媒要翠翠不成,驾油船下辰州,掉到茨滩淹坏了。
大雷大雨的夜晚,老船夫死了。
祖父的朋友杨马兵来和翠翠作伴,“因为两个必谈祖父以及这一家有关系的事情,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都明白了。翠翠把事情弄明后,哭了一个夜晚。”哭了一夜,翠翠长成大人了。迎面而来的,将是什么?
“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湘行集·泊缆子湾》)。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使人如同目遇。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且不说沈从文如何善于写景,只举一例,说明他如何善于写声音、气味:“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下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有哪一个诗人曾经写过甲虫的气味?
《边城》的结构异常完美。二十一节,一气呵成;而各节又自成起讫,是一首一首圆满的散文诗。这不是长卷,是二十一开连续性的册页。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边城》,沈从文的小说,究竟应该在文学史上占一个什么地位?金介甫在《沈从文传》的引言中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话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鲁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总有一天,这一天什么时候来?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沈从文 著;赵园 编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 2020-03
  • 版次 1
  • ISBN 9787542669001
  • 定价 17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K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边城》,沈从文的小说,究竟应该在文学史上占一个什么地位?美国汉学家金介甫《沈从文传》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话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鲁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总有一天,这一天什么时候来?

 

这是沈从文弟子、作家汪曾祺,在本书的《又读〈边城〉》结尾提出的一个问题。答案不在别处,答案在你,经典的诞生,就在读者你的自身阅读里。

 

本书《沈从文经典名作》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仅是一套田园牧歌般的、原汁原味的、采纳民国首版文本的沈从文代表作全集(包括小说、散文、传记、家书及文物研究等,所有篇目打磨多年,均遵照沈从文自己“临事庄肃”的方式而来),还在于我们今天一个共享的打开方式,即“1+1+1”经典共读计划,一篇沈从文代表作,一位专家共读人,一堂文学精进课……

 

专家团,包括弟子汪曾祺、作家王安忆、《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沈从文知名专家凌宇、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得主张新颖、北大复旦等等名家的27位共读人(即中国作家、中国学人组合)。书内41篇沈从文作品,每一篇都收有专家共读文章,再加“乡下人”沈从文自订年表、沈从文影像,和你一起对话沈从文。

 

打开沈从文一生的文学地图,本书不希图提供“标准解释”,而尽力把素被掩盖、忽略的东西“呈露”出来,使人由一作约略窥见沈从文及其艺术世界的一角隅。从边城走向世界,长河不尽流,这是一个未完成的“现代传奇”。

 


【作者简介】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因为过世而跟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一位中国作家。他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历史文物研究学者……著有传记《从文自传》,短篇小说集《月下小景》《新与旧》等,长篇小说《阿黑小史》《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研究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赵园,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27位专家共读人,阵容堪称“豪华”,这是中国作家、中国学人“一次小小的合作”,过此即不可能再有重聚(以下按年龄大小)……

 

【Part A】 中国作家组合——

 

+“京派”作家汪曾祺;

 

+“海派”作家王安忆;

 

+“湘军”作家蔡测海、何立伟;

 

+ 知名作家唐敏、姜泓冰。

 

【Part B】 中国学人组合——

 

+“30后”楼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钱理群(北京大学)、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馆);

 

+“40后”赵园(中国社会科学院)、凌宇(湖南师范大学)、温儒敏(北京大学)、吴秉杰(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

 

+“50后”陈思和(复旦大学)、王晓明(华东师范大学)、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汪晖(清华大学);

 

+“60后”吴俊(南京大学)、吴晓东(北京大学)、王风(北京大学)、范智红(中国社会科学院)、 张新颖(复旦大学);

 

+“70后”姜涛(北京大学)、凌云岚(中国传媒大学);

 

+“80后”袁一丹(首都师范大学)、李斌(中国社会科学院)、路杨(北京大学)……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