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故事学经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看故事学经济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3.38 6.0折 3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唐志军//谌莹

出版社人民

ISBN9787010142166

出版时间2015-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3084840

上书时间2023-11-13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谌莹,女,暨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权力经济学。
唐志军,男,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人,经济学博士。现为: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社科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南大学两型社会改革建设协同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财经网、东方早报、新浪财经等专栏撰稿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专家成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地方政府竞争与治理、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权力结构及其变迁的经济效应、宏观经济分析。

目录
第一篇  历史典故的经济学解读
一、历史典故里的经济学效应
  1.“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
  2.“先入为主”的锚定效应
  3.“门当户对”的参照依赖
  4.“狐假虎威”的认知偏差
  5.“淳于荐才”的类聚效应
  6.“失之东隅”的副产品效应
  7.“牛顿被套”的羊群效应
  8.“伯乐相马”的名人效应
二、历史典故里的行为和选择
  9.“杯酒释兵权”的博弈解读
  10.“投其所好”的激励原理
  11.“破釜沉舟”的威胁悖论
  12.“鱼目混珠”的考核困难
  13.“滥竽充数”的搭便车行为
  14.“朝令夕改”的信用代价
  15.“东施效颦”的创新/模仿
  16.“二桃杀三士”的反向激励
  17.“鸿门宴”的成本决定
  18.“烽火戏诸侯”的信息噪音
三、历史典故里的制度和权力
  19.“指鹿为马”的绝对权力
  20.“文种之死”的专权逻辑
  21.“蒋纬国挨打”的权力本性
  22.“苛政猛于虎”的政策暴力
  23.“中饱私囊”的委托代理
  24.“萧规曹随”的路径依赖
  25.“焚书坑儒”的思想市场
第二篇  现实故事的经济学解读
一、现实故事中的行为和选择
  26.“忠心耿耿”的替代难题
  27.“眼高手低”的权衡之道
  28.“大学被拆墙”的一厢情愿
  29.“离婚失算”的理性难题
  30.“建实偏离”的竞争策略
  31.“汽车客运站”的价格歧视
  32.“唐骏门”的声誉成本
  33.“兴盛繁荣”的枪手市场
  34.“兄弟算账”的产权界定
二、现实故事中的制度和权力
  35.“遍地吃空饷”的制度失守
  36.“超市计价收费”的制度安排
  37.“高明被黑”的潜规则
  38.“克己奉公”的权力健康
  39.“局内局外人”的权力失衡
  40.“设伏抓嫖”的权力加害
  41.“死在编制里”的身份认同
  42.“偷逃过路费”的特权影子
  43.“万元公积金”的灰色收入
三、现实故事中的政策与趋势
  44.“富豪变菜贩”的政企关系
  45.“住建部爽约”的改革困局
  46.“跨国公司变坏”的环境约束
  47.“三一迁都”的经济之痛
  48.“货币超发”的恶果潜因
  49.“温和刺激”的无须出台
  50.“中国式春节”的环境代价
后记

内容摘要
 在我们的阅读和生活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故事。
这些故事妙趣横生,却也让我们难以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故事中的当事人为什么会如此选择和行为呢?由唐志军、谌莹编著的《看故事学经济》正是基于人们的迷惑,以经济学的知识为大家解读、
阐释故事里所潜藏的奥秘,通过有趣的故事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有益的经济学知识,做到通达古今、学以致用。如此,我们就会理解以下问题:为什么人们会“敝帚自珍”?为什么许多人有着“先入为主”的情怀?为什么人们强调“门当户对”?为什么聪明如牛顿者也会在股市里被套?为什么南郭先生能做到“滥竽充数”?为什么二桃却能杀死三士?为什么蒋纬国会挨打?为什么大多数人很难做到“忠心耿耿”?为什么某些时候“眼高手低”不是坏事?为什么大学的围墙会被人拆掉?为什
么超市里会有不同的计价收费制度?为什么警察会“设伏抓嫖”搞钓鱼执法?为什么跨国公司一到中国就变坏?为什么说“三一迁都”对中国经济来说不是好事?
通过阅读本书,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作者独特的视角、醇厚的经济学功底、优美的文字中,准确把握中国典故及现实故事背后的逻辑理性和深刻道理。

精彩内容
 公元25年,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经过多年征
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此时,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
四川险要地势,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成家”。随着全国的逐渐统
一,刘秀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公孙述所拒。公元36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
在东汉的强大攻势下,公孙述节节败退。吴汉率兵逼近成都。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
。公元36年11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落马下,当夜死去。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汉军副将刘禹率兵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马送往洛阳。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
听了都会心酸气愤。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作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并对主将是汉给予严厉批评。
为什么刘秀会谴责刘禹的残暴行为呢?我想,一
方面,刘秀懂得保障百姓财产和生命安全对于统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刘秀也深谙“敝帚自珍”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对人们行为的重要作用。是的,在经济学世界里,“敝帚自珍”反映了一个重要
的经济学理论,即“禀赋效应”(EndowmentEffect)理论。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人们为获得某商品愿意付出的价格和失去已经拥有的同样的商品所要求的补偿之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即自己作为买者或卖者的身份不会影响自己对商品的价值评估,但禀赋效应理论否认了这一观点。禀赋效应是指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它是由泰勒(Taylor)在1980年提出的。泰勒教授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位重要开创者。他曾经找了一些加拿大的学生
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第一组:泰勒教授准备了几十个印有校名和校徽的马克杯,这种马克杯在学校超市的零售价是5元,在拿到第一个教室之前,教授已经把标价签撕掉了。泰勒来到课堂上,问学生愿意花多少钱买这个杯子(给出了0.5元到9.5元之间的选择)。
第二组:泰勒教授来到第二个教室,但这次他一
进教室就送给每个学生同样这样一个杯子。过了一会儿教授说由于学校今天组织活动开大会,杯子不够,需收回一些。老师让每人写出自己愿意以什么价格卖出这个杯子(给出了0.5元到9.5元之间的选择)。
实验结果显示,在第一组中,学生平均愿意用3元钱的价格去买一个带校徽的杯子;而到了第二组,当需要学生将已经拥有的杯子出售时,出价陡然增加到7元钱。
实验表明:相对于获得,人们非常不乐意放弃已经属于他们的东西。因此,泰勒把这种现象称为“禀赋效应”。
而汉马克(Hammaek)和布朗(Brown)在1974年曾发现,捕猎野鸭者愿意平均每人支付247美元的费用,以维持
适合野鸭生存的湿地环境,但若要他们放弃在这块湿地捕猎野鸭,他们要求的赔偿却高达平均每人1044美元。因此,禀赋效应的存在会导
致买卖双方的心理价格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市场效率。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禀赋效应呢?是人们高估了他们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还是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会带来痛苦?
再看行为经济学家所做的另一个实验吧。
这个实验首先要求学生们对6种赠品的吸引力进行排序,然后将一种不太有吸引力的赠品——一支钢笔发给了班上一
半的学生,另一
半的学生可以选择一支钢笔或者两块巧克力。此时,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钢笔。
接下来,早先得到钢笔的学生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将钢笔换成巧克力。尽管大多数学生将钢笔的吸引力排在巧克力之后,56%早先得到钢笔的学生并没有选择将钢笔换成巧克力。
这个实验表明,人们似乎并没有高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可能性更大的是,放弃自己的东西所产生的痛苦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也就是说,“禀赋效应”来自于“损失厌恶”。
那么,什么是“损失厌恶”呢?
“损失厌恶”指的是,在人们的心理层面,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即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因此,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
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也就是说,禀赋效应是“损
失厌恶”的一
种表现形式。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