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的修养/认知国学经典书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人的修养/认知国学经典书系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3.72 4.8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蔡元培|总主编:雷原//白金钟

出版社四川人民

ISBN9787220103148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30024344

上书时间2023-08-28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蔡元培先生是北京大学校史、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于中国历史都决不能忽视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人格魅力、渊博学问、谦谦君子风度,我等后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先生说:“蔡先生的精神:(一)温良恭俭让,蔡先生具中国*好之精神。(二)重美感,是蔡先生具希腊*好之精神。(三)平民生活,及在他的眼中,个个都是好人,是蔡先生具希伯来*好之精神。蔡先生这精神,是哪里来的呢?是从学问来的。”让我们走近蔡先生,跟随他的踪迹,一睹其风骨与为人。 
  一、蔡元培先生生平传略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小名阿培,进私塾后取名元培。原字鹤卿,后改字仲申,别号鹤廎。在爱国学社时,常用民友为号。至主编《警钟日报》时,则曰“吾亦一民耳,何谓民友”。因取“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两句中各一字,改号孑民。1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早年蔡元培接受传统教育,6岁入家塾,17岁考中秀才,23岁中举,24岁赴京会试,列第80名贡士。26岁再赴京城,补应殿试、朝考,被取为清光绪朝第二甲第34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28岁应散馆考试,升任翰林院编修。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经过在北京数年的观察与体验,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可希望”,断然弃官回乡,从事教育,先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即校长)、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1年夏,蔡元培34岁,到上海代理澄衷学堂(现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监督,即为首任校长。 
  1902年,蔡元培与叶瀚、蒋智由等发起中国教育会,被推举为事务长(即会长),创立爱国学社,创办爱国女学,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3年12月在上海出版《俄事警闻》日报,次年2月改为《警报日报》。两报头版都有时评一则,畅谈国事,多出自蔡的手笔。1904年慈禧生日,蔡写作时评《万寿无疆》,意为“每逢万寿,必定丧失土地”。 
  1901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蔡元培开始萌生反清志向。他切齿痛恨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无能,更迫切期望革命党人的反清大计早日成功。除谦谦君子风度以外,蔡元培还具有英雄豪侠的特征。1901年春,由他发起,在东京留日学生中成立秘密暗杀团,图谋从暗杀入手,推进反清革命。参加暗杀团有极严格的入会仪式:“开会时,设黄帝位,写誓言若干纸,如人数,各签名每纸上,宰一鸡,洒血于纸,跪而宣誓,并和鸡血于酒而饮之。其誓言,则每人各藏一纸。”蔡元培认为,暗杀需要自制方便、秘密、快速而且容易伪装隐蔽的武器,根据这些想法,他决心自制化学武器。要自制化学毒药就需要有懂化学的人,他马上将爱国女校的钟宪畅、俞子夷两位化学教员吸收入团。俞子夷说:“我配制氰酸,一试即成。”后来蔡元培又认为液体毒药使用不太方便,易被人发觉,如能改成固体粉末更好,于是急去书店买了一批药物学、生药学和法医学书籍,亲自领导研究。不久,蔡元培觉得还是用炸药更好一些,随即转向研究炸药。为了早日研制出威力大、体积小的炸药,蔡元培带领研制小组日夜攻关,终于自制出了一种理想的炸药。另外,蔡元培认为女子去实行暗杀比男子更隐蔽些,因而他在爱国女学特别注重化学课的讲授,以便培养暗杀种子。此后,由蔡元培研制的炸药,不断由暗杀团团员带回国内,清廷上层官员频频遭到暗杀,或受伤或死亡。 
  1904年,蔡元培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留学。1911年回国后,11月中旬在上海与黄兴、张謇、汤寿潜、章炳麟等参加筹建中华民国各省代表会议。1912年1月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项并举的教育方针。任教育总长期间,对全国教育进行若干重要改革,除改订教育宗旨,废除忠君、尊孔而外,并废除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小学实行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及社会教育,等等。 
  1912年7月14日,因袁世凯力图攫取一切大权于一己之手,蔡元培愤然辞却教育总长职务,谓不能任此“伴食”之阁员,邀约同盟会员王宠惠、宋教仁、王正廷一同退出内阁,不与袁世凯合作。 
  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聘请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优秀人才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积极支持酝酿中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三人还被时人赞誉为领跑新文化运动的“三只兔子”——因为他们都属兔,而且陈独秀比蔡元培小一轮,胡适又比陈独秀小一轮——一时传为佳话。 
  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议政府逮捕学生,于1919年5月8日提交了辞呈,并于9日悄然离京。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于5月13日向政府齐上辞呈,支持蔡元培。1919年6月15日,蔡元培在《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中说:“我*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后由于北大师生极力挽留,蔡元培答应只做北大师生的校长。1920年2月,蔡元培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3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除斐然杰出的教育成就外,蔡元培还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曾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委、中央监委。1927年后,曾任国民党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委、代理司法部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抗日战争时期移居香港,1940年在香港病逝,享年71岁。 
  蔡元培是一位真正享有盛誉、青史流芳的伟大卓越人物。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评论道:“古人说,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蔡先生在这三方面,固然都有成就,但其成就*底,恐怕还是在立德方面。……说到‘君子’这个名词,蔡先生真可以当之而无愧。君子是旧日教育所要养成底理想人格,由这一方面说,蔡先生的人格,是中国旧日底教育的*底表现。……凡是与蔡先生接触过底人,都可以知道蔡先生之为人,确合乎(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蔡先生是近代确合乎君子的标准的一个人。一个人成为名士英雄,大概由于‘才’的成分多。一个人成为君子,大概由于‘学’的成分多。君子是儒家教育理想所要养成底理想人格,由此方面说,我们可以说,蔡先生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底表现。”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林语堂先生评论说:“论资格,他是我们的长辈;论思想精神,他也许比我们年轻;论著作,北大教授很多人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蔡先生软中带硬,外圆内方,其可不计较者他不计较,大处出入却不肯含糊。” 
  新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说:“若问蔡先生何以能有这种种成功?我可以告诉你:此无他,他只是有他的真好恶。我所了解的蔡先生,其伟大在于一面有容,一面率真。他之有容,是率真的有容;他之率真,是有容的率真。蔡先生的了不起,首先是他能认识人,使用人,维护人。用人得当,各尽其才,使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热和光,这力量可就大了。” 
  关于蔡先生的逸闻趣事很多,由此亦可见其风骨与为人。有次蔡元培突然问学生:“5加5是多少?”学生以为校长所问必有奥妙,都不敢作答。好一会儿,才有一学生率直地说:“5加5等于10。”蔡笑着说:“对!对!青年们切不要崇拜偶像!” 
  1900年5月9日,蔡元培在做嵊县剡山书院院长时,结发妻子王昭去世。说媒者一时蜂拥而至,蔡元培明确提出续弦的五个条件: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纳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妻如不相合,可离婚。在当时的人看来这些条件实在惊世骇俗,尤其是*后两条,甚至被认为是荒诞骇人的。一时“开风气之先”,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二、德育、智育、修身及道德散论 
  《中国人的修养》一书由《华工学校讲义》《中学修身教科书》和国民素质十四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华工学校讲义》(1916年夏)共四十篇,包括“德育三十篇”与“智育十篇”两大部分。 
  1916年3月,华法教育会为筹备华工学校,推广对在法华工的教育,先招生教师24名,开设师资班。4月3日开学,由蔡元培考查新生,并为该班编写德育、智育讲义,名为《华工学校讲义》,亲自讲授,以便于这些师资转授华工。同年8月起,将此讲义分篇在《旅欧杂志》连续发表。1919年8月,在巴黎印成专书。1920年9月,北京大学新潮社将此讲义辑入《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下册,作为“附录”。此后,全国通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均选取其中若干篇为课文,如《舍己为群》《理信与迷信》《责己重而责人轻》《文明与奢侈》等。另据蔡元培亲自撰写的序文中,谈到“*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中国亦为参战国之一。但没有军队可以相助,于是派遣工人,助后方工作,到法国的也有数千人。李石曾为使这些工人便于工余就学起见,特编一种成人教育的教科书。派给我编的,是关于行为方面的与关于美术方面的”。“德育三十篇”有合群,舍己为群,注意公共卫生,爱护公共之建筑及器物,尽力于公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己重而责人轻,勿畏强而侮弱,爱护弱者,爱物,戒失信,戒狎侮,戒谤毁,戒骂詈,文明与奢侈,理信与迷信,循理与畏威,坚忍与顽固,自由与放纵,镇定与冷淡,热心与野心,英锐与浮躁,果敢与卤莽,精细与多疑,尚洁与太洁,互助与依赖,爱情与淫欲,方正与拘泥,谨慎与畏葸,有恒与保守。“智育十篇”包括文字、图画、音乐、戏剧、诗歌、历史、地理、建筑、雕刻和装饰。虽然是用文言文写成,但却大都一目了然,通俗易懂。道理浅显平实,突出强调了道德的利他性、合宜性等特征。概括地讲,公民道德的纲领,即法国大??命时期所标举的自由、平等、友爱三项,自由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也,古者盖谓之“义”;平等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古者盖谓之“恕”;友爱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古者盖谓之“仁”。 
  《中学修身教科书》分上、下二篇。上篇有修己、家族、社会、国家、职业五章,下篇有绪论、良心论、理想论、本务论、德论、结论六章。上篇注重实践,下篇注重理论。修身以实践为要,故上篇较详。 
  1911年上半年,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编著《中学修身教科书》一书,寄回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2年5月出版,至1921年9月已出16版。1《例言》中云:“教授修身之法,不可徒令生徒依书诵习,亦不可但由教员依书讲解。应就实际上之种种方面,以阐发其旨趣,或采历史故实,或就近来时事,旁征曲引,以起发学生之心意。” 
  作为蔡元培先生*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从形式上来看原是普通学生所使用的教科书,是指导具体生活实践,“告诉你应该怎么办”的“致用之书”,而非一般的学术理论著作。它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出发点,用浅显的思想、平易可操作的方法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直接引导读者,开启民智。视野宽宏,私德与公德会通,个人修养和公共道德并举,中国与西方和合是其鲜明的特征:一方面秉承我国古代儒家文化修身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融会了西方现代公民教育的精髓,致力于养成健全的人格,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公民道德建设问题。诚如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的领袖晏阳初先生所言:“中国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而是以*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好的西方文化为基础。”1蔡先生于此真可谓是了然于心,窥得堂奥,洞若观火,探骊得珠。 
  《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内容全面系统且简明清晰,古今中外的实例个案信手拈来,自然从容,详略得当,意趣兼得。不仅是学生的修养读本,更是每一位国民都应该好好读一读的修身塑德的佳作。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是蔡元培先生在公民道德修养教育方面的杰出作品,收录了他*为重要的道德思想教育代表作《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以及其他若干篇相关散论。本书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理念与现代公民德育理念,通过细小事件,理论结合实践,详细具体地阐述了培养公民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一部值得国人阅读的道德范本。 
  本书的内容适合当前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学生修身养性,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而且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当作经典的议论文来学习,中学生可以一边提升素养,一边向蔡元培先生学习如何写议论文。 
  戴扬博士带着我们一起读《中国人的修养》,梳理本书的亮点与价值,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本书精髓,了解中国公民应具备的道德素养。;;

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绍兴人,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也是我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1916年10月,四十八岁的蔡元培因教育总长范源濂电请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高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美学思想对整个思想界和教育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目录
《中国人的修养》导读
华工学校讲义
  德育三十篇
    合群
    舍己为群
    注意公众卫生
    爱护公共之建筑及器物
    尽力于公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责己重而责人轻
    勿畏强而侮弱
    爱护弱者
    爱物
    戒失信
    戒狎侮
    戒谤毁
    戒骂詈
    文明与奢侈
    理信与迷信
    循理与畏威
    坚忍与顽固
    自由与放纵
    镇定与冷淡
    热心与野心
    英锐与浮躁
    果敢与卤莽
    精细与多疑
    尚洁与太洁
    互助与依赖
    爱情与淫欲
    方正与拘泥
    谨慎与畏葸
    有恒与保守
  智育十篇
    文字
    图画
    音乐
    戏剧
    诗歌
    历史
    地理
    建筑
    雕刻
    装饰
中学修身教科书
  例言
  上篇
    第一章  修己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体育

内容摘要
 蔡元培著的《中国人的修养》一书由《华工学校讲义》《中学修身教科书》和国民素质十四篇三个部分组成。
《华工学校讲义》共四十篇,包括“德育三十篇”与“智育十篇”两大部分。
《中学修身教科书》分上、下二篇。上篇有修己、家族、社会、国家、职业五章,下篇有绪论、良心论、理想论、本务论、德论、结论六章。上篇注重实践,下篇注重理论。修身以实践为要,故上篇较详。
《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内容全面系统且简明清晰,古今中外的实例个案信手拈来,自然从容,详略得当,意趣兼得。不仅是学生的修养读本,更是每一位国民都应该好好读一读的修身塑德的佳作。

精彩内容
利。把路铺得像平板一样,供人行走;把水过滤干净
,供人饮用;在大街上安灯,供人照明;在公园里播放音乐,供人聆听;普及教育,开办平民大学,供人受教育;图书馆的藏书成千上万册,供人阅读;博物馆里的美术作品,其价不菲,供人鉴赏。这就是所谓的文明。而且这些设施,有些用来改善卫生,有些用来增益智慧,有些用来提升道德,这些设施所产生的效果,往往需要消耗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亿的费用。
虽然费用巨大.但不能说是奢侈。
奢侈,是一个人的消费超过了普通人的平均消费,又不能带来任何益处,甚至产生恶劣的影响。如《吕氏春秋》所说:“出门用车,回家用辇,务必让自己舒服,其实这是招致摔倒的工具;大量饮酒大块吃肉,务必让自己身体强壮,其实这是使肠胃得病的饮食。”这种恶习,本来是原始部落时代遗留下来的。
在古人生活条件很差的时候,所谓的高大房屋、雕花墙壁,玉石杯子、象牙筷子,通宵饮酒,游猎之乐,这种生活要超过平均生活费用多少啊?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渐渐提高了,即使有贵族富豪穷奢极欲,但他们超过平均生活消费的程度,绝不会像部落酋长时期那么严重。所以说文明程度越高,奢侈就越来越少。说今天的文明,还不足以消除奢侈;但要说奢侈是文明的产物,则大大不可。我们应当详细考察文明与奢侈的区别,推崇前者,力戒后者,才是正确的做法。
P54-5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