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公共精神培育的理念范式与方法路径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社区公共精神培育的理念范式与方法路径

本店经营正版新书 两天左右发货 有着急发货的请不要下单

15 2.5折 60 全新

库存27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殷雨萍 著;张承安

出版社湘潭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6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12-27

阅读时代图书城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殷雨萍 著;张承安
  • 出版社 湘潭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6
  • 版次 1
  • ISBN 9787568707251
  • 定价 60.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为社科一般项目“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缺失与培育研究”(bea150069)研究成果。本书立足于城市化快展背景下的社区治理,拓展了公共精神研究的视野,运用公共精神研究前沿理论将社区共同体建设或公共精神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共同体建设时代语境下公共精神聚合与耗散的机理,社区邻避,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公共精神培育,尝试进行社区共同体的公共精神培育策略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探索公共精神的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


张承安(1966一),湖南安乡入,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社会治理与教育发展。人文社会科学评审专家、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中国反协会专家库专家、中国同盟湖南省委法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形势与政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佛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主持承担社科项目、人文社科项目等20多项,出版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的缺失与培育研究治理理论视角下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应用型高校的使命与出路共享发展:理念先导与实践路径等著作5部,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南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60余篇。殷雨萍(1981一),湖南新宁人,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精彩内容:

章社区公共精神是一种理念范式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是我国基层社会生活展开的重要场域,可以说,社会治理的本质是社区共同体的建设。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共同体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传统的基于血缘、地缘的共同体,现代社区共同体的建设着重于对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培育,即社区居民的公共理、公与正义、权利与义务、信任与宽容、参与与责任等。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区人”,社区中的居民处于一种陌生的,邻里关系冷漠,对社区缺乏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而我们说,公共精神孕育于公共生活、离不开公共关怀,是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制度规范,正是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培育居民社区意识,促进居民之间互动的有力武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话语体系下,对共同体和公共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着差别,为了具体、准确地了解其概念,还必须弄清社区共同体、公共精神的现代特征。从中国古代共同体思想到西方共同体思想,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到共同体思想再到关于共同体的重要论述,这些是社区公共精神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和借鉴。从社会资源整合、公共利益达成、治理现代化三方面来看,培育公共精神在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具有时代意义。单位制度的变迁和社区建设的快速推进给社区共同体的建设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首先,社区共同体建设主体单一,职能分工不明;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能力弱;社区参与机制、参与途径、参与形式不完善;社区服务在管理模式、服务对象、思想导向方面体系不完善;社区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经费不足、硬件设施落后等。其次,个人利益和个体自由的观念挤占了公共领域和空间,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交换和契约关,不信任感增强,的表现为:存在认同危机,缺乏公共情怀;崇尚个体主义,缺乏共同意识:漠视公共活动,缺乏共同参与。公共精神的培育是建设社区共同体的核心问题。对应社区共同体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公共精神缺失的一般表象,公共精神培育可从五个路径着手,即提高社区意识、完善社区制度、彰显社区、构建社区网络、扩展社区服务。节什么是社区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培育是建设社区共同体的核心问题,当今建设社区共同体的实践需要大力培育公共精神。本节将在对社区共同体和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公共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肯定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培育的当代价值。一、社区共同体和公共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话语体系下,对共同体和公共精神的认识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弄清社区共同体和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是研究的前提。(一)共同体与社区共同体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早提出了“共同体”的概念。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概括出人类社会存在的两种形式:共同体与社会。膝尼斯所指的“共同体”是“一种基于情感、惯、记忆等自然意志,以血缘、地缘和心灵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有机体(如家庭、邻里、村落等),代表了一种亲密互助、服从、注重情感的生活方式”。而“社会”则“基于慎思熟虑、独立判断等理意志,依据个人利益和法理契约而联结在一起,人与人之间讲求利益而缺乏感情交流和深人了解”。①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纵观历史,滕尼斯关于共同体的阐述是对欧洲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共同体缺失”的担忧,是对现代化发展中城市运行的经验概括,他的观点来说,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友好关系和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基于地域关系的主要联系纽带,给后人研究社会变迁、城市建设留下了重要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
【目录】


章社区公共精神是一种理念范式

节什么是社区公共精神

第二节培育社区公共精神的理论之维

第三节培育社区公共精神的现实之维

第四节 培育社区公共精神的实践路径

第二章社区公共精神的共享伦理范式

节社区共治的理念范式

第二节社区共治的湖南察

第三节社区共治的可能路径

第三章培育社区公共精神的不同范式视角

节耗散结构理论

第二节俱乐部规则理论

第三节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节群论

第四章 社区公共精神的与衡

节社区邻避的内涵解读

第二节社区邻避的理论消解

第三节社区邻避的现实问题

第四节社区邻避的法律应对

第五章社区公共精神的源泉

节中华传统与社区治理

第二节中华传统融入社区治理的现实瓶颈

第三节外社区治理的经验借鉴

第四节中华传统融入社区治理的实践之策

第六章智慧化社会治理助推社区公共精神建设

节智慧社区、公共精神培育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第二节智慧化治理助推社区公共精神建设的实践反思

第三节智慧社区的公共精神培育和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应对策略

第七章社区公共精神评价体系

节社区公共精神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二节社区公共精神评价体系结构

第三节社区公共精神评价体系分析

参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