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
  • 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
  • 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
  • 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
  • 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
  • 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
  • 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
  • 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
  • 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

35 5.1折 68 九品

仅1件

安徽阜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卢海栗 著;李德超;束霞平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SA201

上书时间2024-07-17

梓轩书屋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卢海栗 著;李德超;束霞平
  •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9
  • 版次 1
  • ISBN 9787534495311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 页数 252页
【内容简介】
 “话语权”一词本系社会学概念,是关于话语和社会权利关系的理论,先由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提出。福柯1970年在其《话语的秩序》中谈到“话语就是权力”的观点:“话语并非仅是斗争或控制系统的记录,亦存在为了话语及用话语而进行的斗争”。所谓的话语权,指的潜藏在话语背后权力关系,而不仅仅是说话的权力。之后“话语权”被广泛应用到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以“话语权”代称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

  《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中所说的设计话语权,即是以世界各国各区域的设计为对象,从民族特色和地区风格角度所探讨的设计话语权。“中国设计话语权”,可以理解为中国设计在国际设计界的话语权力。浅层涵义是指中国设计师以及中国设计产品在国际上地位和影响力,更深的涵义则包括设计行为选择权、设计思想主导权与设计审美自由权。确立设计话语权既是中国设计实践活动的风向标,更是中国设计意识领域的一场革命。
【作者简介】
  李超德,男,1961年出生,曾经长期担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现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学科设计学博士点带头人,江苏省教学名师。著名艺术与设计理论家、画家。长期从事设计艺术理论研究与教学。出版专著《设计美学》《服装评论》《体验视觉》《马里兰的夏天》《迁想妙得》,参与大型学术著作《中国衣经》《文明的轮回》编委和撰写工作。先后在《装饰》《美术观察》《美术研究》、大学学报以及其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撰写艺术与设计评论70余篇。2005年度被《中国纺织报》评为对中国服装设计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十位教授之一。多次应邀担任CCTV以及其他国际国内服装设计大赛评委。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坚持绘画创作,近三年来,先后在北京、安徽、江苏、山西等地举办了五次个人画展。

 
【目录】
 

总序艺以载道

序设计的文化立场

绪论

第一章.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设计话语权问题提出的理由

第一节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语义辨析

第二节设计思潮的全球化与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化背景

第三节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大理论问题

第二章.现代设计美学研究与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设计美学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和设计本质

第二节设计美的本质与话语权

第三节设计美所具有的特征

第三章.中国古代设计观念追溯与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所蕴含的理论深度

第一节熠熠生辉的中国古代设计与文化影响力

第二节古代设计美学思想是未来中国设计话语权表达的理论根基

第四章.西方设计潮流与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面临的碰撞

第一节现代西方设计话语的文化根基

第二节西方设计话语的教育根基

第三节西方设计教育的特征

第五章.设计文化立场表达与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的紧迫性

第一节从设计思潮化的浪潮中看设计文化立场

第二节文化立场与设计责任

第三节中国设计身份再确立

第四节上海世博会的启示—设计的未来

第六章.设计文化价值确立与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从中西文化的差别比较看设计话语权表达

第二节中国设计话语权表达的核心是“文化影响力”

第三节中国设计话语权表达的思想基础

第七章.文化的多样性呈现与中国设计话语权的探索

第一节中国设计的话语表达与现代主义的呈现方式

第二节中国设计话语权的实践与探索

第三节中国设计话语权与设计流行趋势的预测

第四节中国设计话语权的表达还仰仗于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改革

第八章.设计文化自觉与中国当代设计竞争力

第一节自觉—中国当代设计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基础

第二节吸纳—中国当代设计竞争力持续增强的有效手段

第三节共生—中国当代设计竞争力的未来趋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构建东方设计学美学品格的思考

附录二.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东方设计学

附录三.设计的目的是人还是自然?——关于生态设计观念视野下设计目的的再思考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