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位难产
  • 头位难产
  • 头位难产
  • 头位难产
  • 头位难产
  • 头位难产
  • 头位难产
  • 头位难产
  • 头位难产
  • 头位难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头位难产

11 7.0折 15.8 八品

仅1件

浙江温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凌萝达、顾美礼 主编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0-10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5-11

瓯香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凌萝达、顾美礼 主编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0-10
  • ISBN 9787536613607
  • 定价 15.8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纸张 其他
【内容简介】


凌萝达(1920~ ), 女, 妇产科专家。 顾美礼(1933~ ), 女, 妇产科专家。
【目录】


司徒序

苏序

再版前言

第一部分 分娩的基础知识

第1章 骨盆

1.1 骨盆三个面的特点及其径线

1.1.1 入口平面

1.1.2 中骨盆平面

1.1.3 出口平面

1.2 骨盆其他与分娩有关的部分

1.2.1 骨盆轴

1.2.2 骨盆倾斜度

1.2.3 盆骨深度

1.2.4 耻联后角

1.2.5 耻弓角

1.2.6 骶坐切迹

1.2.7 骶骨

1.2.8 米氏菱形区

1.2.9 手腕围

1.3 骨盆类型

1.3.1 女型

1.3.2 扁型

1.3.3 猿型

1.3.4 男型

1.4 妊娠期骨盆的变化

1.5 骨盆检查与测量

1.5.1 外测量及体外检查

1.5.2 内测量及内诊检查

1.5.3 X线摄片骨盆测量

第2章 胎儿

2.1 胎头的特点

2.1.1 胎头的骨性结构

2.1.2 胎头的主要径线

2.2 胎儿的大小

2.2.1 正常新生儿体重

2.2.2 胎儿大小与头径关系

2.2.3 胎儿大小的估计

2.3 胎儿轴位、胎先露、胎方位

2.3.1 胎儿轴位

2.3.2 胎先露

2.3.3 胎方位

2.4 影响胎方位的因素

第3章 产力

3.1 子宫收缩力

3.1.1 节律性

3.1.2 对称性和极性

3.1.3 缩复作用

3.2 腹肌收缩力

3.3 肛提肌收缩力

第4章 枕先露的分娩机转

4.1 衔接

4.2 俯屈

4.3 内旋转

4.4 仰伸

4.5 复位

4.6 外旋转

4.7 肩娩出

第二部分 难产的总论

第5章 难产的发病因素

5,1 产道异常

5.1.1 骨(硬)产道异常

5.1.2 软产道异常

5.2 胎儿异常

5.2.1 胎儿生长发育异常

5.2.2 胎位异常

5.3 产力异常

5.3.1 子宫收缩乏力

5.3.2 子宫收缩过强

第6章 分娩监护

6.1 产程图

6.1.1 产程图表的构成

6.1.2 产程曲线的分期

6.1.3 产程曲线各期的正常值

6.1.4 警戒线与异常线

6.1.5 异常产程的类型

6.1.6 产程异常的临床诊断

6.1.7 产程图预测分娩结局的意义

6.1.8 异常产程图的处理原则

6.2 头位分娩评分法

6.2.1 概述

6.2.2 评分方法

6.2.3 临床应用

第7章 胎儿监护

7.1 临床监测

7.1.1 胎心率

7.1.2 胎动

7.1.3 羊膜镜检查

7.1.4 羊水胎粪污染

7.2 生物电监护

7.2.1 仪器装置

7.2.2 胎心率图型

7.2.3 产前电子胎心监护

7.2.4 产时电子胎心监护

7.2.5 超声多普勒测定脐动脉血流速度

7.2.6 产前监护方法的综合应用

7.3 胎儿的B型超声监测

7.3.1 胎儿生理的B超监测

7.3.2 胎儿B型超声解剖

7.3.3 B超测估孕龄

7.3.4 B型超声诊断胎位

7.3.5 胎儿发育畸形的B型超声诊断

7.3.6 胎儿宫内发育迟绶的B超监测

7.3.7 巨大胎儿的超声诊断

7.3.8 胎儿死亡的B超诊断

7.3.9 胎儿附属物的U超监测

7.1 生物化学监测

7.4.1 胎盘功能测定

7.4.2 胎儿—胎盘功能测定

7.5 胎儿头皮末梢血气测定

7.5.1 胎儿头皮血标本的采集

7.5.2 适用范围

7.3.3 胎儿头皮血气检测的意义

7.5.4 影响头皮血气测定的因素

7.6 胎儿成熟度的检查

7.6.1 胎儿肺成熟度检查

7.6.2 胎儿肝成熟度检查

7.6.3 胎儿肾成熟度检查

7.6.4 胎儿皮肤成熟度检查

7.6.5 胎儿唾液腺成熟度检查

7.6.6 其他测定

第8章 产后监护

8.1 母体产褥期监护

8.1.1 产褥期母体变化

8.1.2 产褥期监护与处理

8.2 难产儿特点和护理

8.2.1 难产儿的特点

8.2.2 难产儿的护理

第9章 母体预后

9.1 产后出血

9.1.1 病因

9.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9.1.3 处理

9.1.4 预后

9.2 软产道损伤

9.2.1 会阴、阴道及盆底裂伤

9.2.2 宫颈裂伤

9.2.3 子宫破裂

9.2.4 产道血肿

9.2.5 生殖道瘘

9.3 低血容量性休克

9.3.1 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9.3.2 诊断

9.3.3 低血容量休克的处理

9.4 晚期产后出血

9.4.1 病因与临床表现

9.4.2 诊断与处理

9.4.3 预防

9.5 产褥感染

9.5 1 病因

9.5.2 病理

9.5.3 临床表现

9.5.4 诊断与鉴别诊断

9.5.5 预防

9.5.6 处理

第10章 儿体预后

10.1 胎儿宫内窘迫

10.1.1 胎儿缺氧的病理生理

10.1.2 胎儿窘迫的原因

10.1.3 胎儿窘迫的表现及监测

10.1.4 胎儿窘迫的预防及治疗

10.2 新生儿窒息

10.2.1 病因

10.2.2 病理生理

10.2.3 临床表现

10.2.4 诊断

10.2.5 处理

10.2.6 预后

10.3 胎粪吸人综合征

10.3.1 病因及发病原理

10.3.2 临床表现

10.3.3 X线发现

10.3.4 化验检查

10.3.5 治疗

10.3.6 预防

10.4 新生儿颅内出血

10.4.1 病因

10.4.2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病原理

10.4.3 临床表现

10.4.4 诊断

10.4.5 治疗

10.4.6 预防

10.5 新牛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0.5.1 病因

10.5.2 发病机制及病理

10.5.3 临床表现

10.5.4 实验室检查

10.5.5 脑电图检查

10.5.6 B型超声扫描

10.5.7 电子计算机断层(CT)扫描

10.5.8 预后

10.5.9 治疗

10.6 难产儿的尸检

10.6.1 概述

10.6.2 病理变化

10.6.3 难产儿尸检时注意事项

10.7 难产儿随访

10.7.1 产伤对新生儿的近期影响

10.7.2 产伤对小儿的远期影响

第11章 产科镇痛与麻醉

11.1 无痛分娩发展史简介

11.2 产痛的神经传导

11.3 麻醉对子宫血流量的影响

11.3.1 哌替啶Pethidlne(即杜冷丁)

11.3.2 局部麻醉药

11.3.3 全身麻醉药

11.3.4 其他

11.4 麻醉对宫缩和产程的影响

11.4.1 哌替啶

11.4.2 局部麻醉药

11.4.3 椎管内阻滞

11.4.4 全身麻醉

11.5 麻醉对胎儿的影响

11.5.1 哌替啶

11.5.2 局部麻醉药

11.5.3 全身麻醉药

11.6 妊娠对麻醉的影响

11.7 可供选择的几种无产痛分娩法

11.7.1 宫颈旁阻滞镇痛法

11.7.2 笑气间断吸入镇痛法

11.7.3 硬膜外阻滞镇痛法

11.7.4 骶管阻滞镇痛法

11.8 产科手术的麻醉

11.8.1 会阴切开缝合、胎头吸引、产钳助产

11.8.2 内倒转、臀牵引、毁胎、人工剥离胎盘

11.8.3 剖宫产

11.9 高危妊娠的镇痛与麻醉

11.9.1 早产

11.9.2 多胎产

11.9.3 先兆子痫和子痫

11.9.4 患心脏病的产妇

11.10 产科麻醉并发症

11.10.1 产妇呕吐与吸入性肺炎

11.10.2 血压下降

11.10.3 尿潴留

11.10.4 腰麻后头痛

第12章 解决难产的手术

12.1 会阴切开及缝合术

12.1.1 适应证

12.1.2 体位

12.1.3 麻醉

12.1.4 术式选择及手术步骤

12.2 子宫颈切开及缝合术

12.2.1 适应证

12.2.2 手术步骤

12.3 产钳术

12.3.1 产钳的构造

12.3.2 产钳的作用

12.3.3 产钳的选择

12.3.4 产钳术的分类

12.3.5 适应证

12.3.6 必备条件

12.3.7 体位

12.3.8 麻醉

12.3.9 术前准备

12.3.10 步骤

12.3.11 几种胎位异常的产钳术特点

12.3.12 产钳术的并发症

12.3.13 预防产钳术并发症的注意事项

12.4 胎头吸引术

12.4.1 胎头吸引器的构造

12.4.2 作用原理

12.4.3 适应证

12.4.4 必备条件

12.4.5 体位

12.4.6 麻醉

12.4.7 操作步骤

12.4.8 失败原因及处理

12.4.9 并发症

12.4.10 胎头吸引术与产钳的比较及选择

12.5 剖宫产术

12.5.1 适应证

12.5.2 体位

12.5.3 麻醉

12.5.4 术前准备

12.5.5 手术时机选择

12.5.6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12.5.7 腹膜外剖宫产术

12.5.8 古典式剖宫产术

12.5.9 剖宫产术式的选择

12.5.10 并发症及防治

12.6 内倒转术

12.6.1 适应证

12.6.2 必备条件

12.6.3 麻醉

12.6.4 体位

12.6.5 手术步骤

12.6.6 注意事项

12.7 臀位牵引术

12.7.1 臀位分娩的类型

12.7.2 臀位牵引的适应证

12.7.3 手术必备条件

12.7.4 麻醉

12.7.5 体位

12.7.6 手术步骤

12.7.7 注意事项

12.8 毁胎术

12.8.1 断头术

12.8.2 穿颅术

12.8.3 除脏术

12.8.4 锁骨切断术

12.8.5 脊柱切断术

第三部分 难产的各论——临床分类

第13章 头位难产总论

13.1 概述

13.1.1 定义

13.1.2 发病率

13.1.3 发病原因

13.1.4 头位难产的预防

13.2 头位难产的诊断

13.2.1 病史特点

13.2.2 体格检查

13.2.3 U型超声检测胎头方位

13.2.4 头位难产的临床表现

13.2.5 头位分娩的产时综合判断

13.3 头位难产的处理

13.3.1 剖宫产

13.3.2 试产

13.4 产程图与头位分娩评分法在诊断及处理头位难产中的具体应用

13.4.1 产程图具体应用的一些问题

13.4.2 具体应用头位分娩评分法的一些问题

13.4.3 产程图与头位分娩评分法联合应用于头位难产诊断、处理的意义

第14章 头位难产各论———各种胎头位置异常

14.1 持续性枕后位

14.1.1 定义

14.1.2 发病率

14.1.3 发病原因

14.1.4 分娩机转与分娩方式

14.1.5 预后

14.1.6 诊断

14.1.7 处理

14.2 持续性枕横位

14.2.1 定义与发病率

14.2.2 原因

14.2.3 诊断

14.2.4 处理

14.3 胎头高直位

14.3.1 定义与发病率

14.3.2 原因

14.3.3 分娩机转

14.3.4 诊断

14.3.5 处理

14.4 枕横位中的前不均倾位

14.4.1 概述

14.4.2 原因

14.4.3 诊断

14.4.4 处理

14.5 颜面位

14.5.1 概述

14.5.2 分娩机转

14.5.3 诊断

14.5.4 处理

14.6 额位

14.6.1 诊断

14.6.2 处理

第15章 臀位

15.1 概述

15.2 原因

15.3 临床分类

15.4 临床表现

15.5 诊断

15.6 防治

15.6.1 孕期防治

15.6.2 分娩期处理

第16章 横位(肩先露)

16.1 概述

16.2 原因

16.3 诊断

16.3.1 腹部检查

16.3.2 肛查及阴道检查

16.4 临床表现

16.5 防治

16.5.1 妊娠期

16.5.2 分娩期

第17章 复合先露

17.1 概述

17.2 临床表现及诊断

17.3 处理

第18章 胎儿性难产

18.1 肩难产

18.1.1 概述

18.1.2 诊断

18.1.3 处理

18.2 脐带病变

18.2.1 脐带脱垂

18.2.2 脐带真结

18.2.3 脐带绕颈

18.2.4 脐带绕身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