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作学
  • 农作学
  • 农作学
  • 农作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农作学

28 4.7折 60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巽浩 编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9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X1

上书时间2024-08-30

小雨轩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巽浩 编
  •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9
  • 版次 1
  • ISBN 9787810669221
  • 定价 6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11页
  • 字数 66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农业向何处去?“三农”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将粗放、自给性的传统农作制转变为现代集约持续农作制?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众多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也是《农作学》研究探讨的主要任务。
农作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应用基础性学科,当前,农作学与农作制研究已被大多数国际性农业组织及研究机构所采用。但在中国,编写这么一本从农作制的原理、方法到中国的实际与发展战略系统性的《农作学》在国内尚属首次。
农作制(farmingsystem)是研究农业、农村全局性问题的良好载体,它是耕作制度的扩展与上升,耕作制度以研究种植制度(croppingsystem)为主,而农作制是指一个区域或生产经营单位农林牧种养加等多种相互联系的亚系统的集合体。与耕作制度相比,农作制的领域与功能进一步拓宽,将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与系统来进行研究与全局性的安排,这样就避免了单一学科、单一行业、单一技术带来的局限性,从而为农业发展的宏观战略、结构调整与布局、技术体系选配、经营管理、资源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适宜的平台,以实现提高农业系统生产力、经济力和生态力的目的。
农作学(scienceoffarmingsystem)的研究对象就是农作制,其任务是研究农作制的原理、类型、战略及方法等。主要内容有:第一章,介绍农作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农作学研究对象、农作制的内涵、功能与研究内容;第二章是《农作学》的理论基础,阐述农作制(系统)基本原理,涉及农作制的人工开放系统原理、适应性原理、结构调整与升级升值原理、地域分异原理、农作制的演变规律与可持续发展原理、集约持续农作原理以及投入原理;第三章简介国内外农作制类型及其特征;第四章,联系中国实际,应用农作学与农作制基本原理,阐述中国农作制发展的十二项战略,指出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与道路;第五章介绍有关农作学研究的一些方法,包括国际上通用的FSA,FSRD方法、农作制宏观分析方法以及优化方法等。
该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脚踏中国大地、纵观世界、放眼未来。提倡学术民主、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深入浅出。读者对象为涉农大专院校研究生、大学生、教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农业决策者、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行政人员,从事农学、畜牧、农业经济与政策、生态、地理、自然资源、农业现代化、区域开发、技术推广、宏观农业等方面的工作者与专家、企业家等。
【目录】
卷头语
第一章农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一节农作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
一、国际上农作制研究蓬勃发展
二、中华大地呼唤农作学
三、农作学的萌芽、形成与发展
四、农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二节农作制的内涵、功能与研究内容
一、内涵
二、组成
三、特性
四、功能
五、农作制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农作制基本原理
第一节人工开放系统原理
一、农作制是一种人工开放系统
二、农作制的人工生态系统原理
三、农作制的经济系统原理
四、农作制的技术系统原理
五、能量加速散逸原理
六、物质非闭合流动原理
七、系统调控原则
参考文献
第二节多重适应性原理
一、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
二、自然生态适应性
三、人工生态适应性
四、非生态适应性
参考文献
第三节结构协调与升级升值原理
一、什么是农作制合理结构
二、结构调整原则
三、以农为本农牧结合农林牧渔合理布局
四、农作制的升级升值
参考文献
第四节农作制地域分异原理
一、自然与人文地理分异规律
二、农作制地域分异规律
三、中国地域与农作制分异突出
四、因地制宜多元分类(区)运作
参考文献
第五节农作制演进与可持续发展原理
一、历史上农作制演变进程
二、发达国家实行现代农作制
三、发展中国家推行高产集约农作制(“绿色革命”)
四、自然农作思潮的正负效应
五、探寻农作制的可持续发展
六、农作制演进规律
参考文献
第六节集约持续农作原理
一、从粗放到集约——历史的必然
二、集约农作与环境
三、集约农作与经济效益
四、集约与持续的双向反馈关系
五、三个持续性结合原则
六、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集约持续农作
参考文献
第七节投入原理
一、农作制调控的关键——投入
二、当今世界流行的反投入思潮分析
三、增加投入推进农作制现代化
参考文献

第三章农作制类型
第一节农作制分类
一、国际地理学会的分类
二、东西结合的农作制分类
第二节世界农作制类型与特征
一、世界各地区农作制主要类型
二、原始生态型农作制
三、传统自给粗放型农作制
四、传统半自给半商品集约型农作制
五、现代化商品型农作制
第三节中国农作制类型与分区(简介)
一、农作制历史演变进程
二、中国农作制主要类型与分区
三、全国一级区农作制特征比较
四、东部沿海、中部平原与西部农作制特征比较
五、全国各大行政区农作制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第四章中国农作制发展战略
第一节推进传统农作制向现代农作制转变战略
一、新中国农作制的进展与特征
二、推进传统农作制向现代农作制转变
三、未来中国式现代农作制的框架设想
参考文献
第二节坚持粮食安全与高产优质高效战略
一、粮食安全——中国农业永恒的主题与难题
二、高产优质高效战略
三、农业“新阶段论”的分析
四、高产的潜力与支柱
五、高产与高效的同步和背离
参考文献
第三节多熟种植战略
一、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二、半壁江山
三、互补与竞争
四、传统技术现代化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四节农牧结合战略
一、农牧联系是农作制内最重要的联系
二、农牧结合的基本途径
三、功能
四、农牧结合模式
五、农牧结合是中国当前农作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五节资源高效利用与养育战略
一、资源与产量的有限性
二、中国人均水土资源少
三、土地开拓空间有限
四、客观评估生态欠账
五、扬长避短贵在自强
六、资源高效利用与养育结合
参考文献
第六节农田晋级战略
一、农田——宝中宝
二、惩治腐败保护耕地
三、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四、保护性耕作
五、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环境与作物产量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七节草原森林正位战略
一、建设我国的主要生态屏障——草原
二、科学定位营造多功能的森林体系
参考文献
第八节节水型农作制战略
一、圣人之治于世也,其枢在水
二、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三、治水、调水、节水、合理用水
四、作物的水生态适应性
五、建设节水型农作制
参考文献
第九节现代农作经营战略
一、逐步向现代经营体制转变
二、农作经营非农化
三、健全市场化经营
四、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五、专业化、多样化与兼业化
六、劳动集约经营
七、农作经营社会化、组织化
参考文献
第十节科技推动农作制升级战略
一、泛学科学研究——现代国际科技新动向
……
第五章农作学研究方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