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
  • 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
  • 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
  • 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

35 9.0折 39 全新

仅1件

江西景德镇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国斌 著;邓燕华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6

三宝谷瓷云书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国斌 著;邓燕华 译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9
  • 版次 1
  • ISBN 9787549543373
  • 定价 3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0页
  • 字数 360千字
【内容简介】

  《连线力》,最关切我们未来的“思想@网络.中国”丛书之一,互联网中国传媒参考书。

 

  中国网民在行动。在中国的广大网民中,普遍存在着对正义的渴望和追求,对弱者和小人物的同情, 对贪官污吏的痛恶,对政府的失望, 对权贵的嘲讽,对沟通的渴望,甚至对革命的呼唤。这些因素有着共同的内在逻辑,即情感逻辑。在这个意义上,情感汹涌的网络事件,是整个中国社会情感结构的脉络。

 

  1994年,中国开通了全功能的网络连接。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个充满活力与矛盾的网络文化。它富有想象力,充满幽默,抨击社会不公。普通人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参与维权与抗争,从而获得自我实现、社群团结以及草根赋权的新体验。与此同时,网络的管制也日益收紧。发生在大变革时代的网络行动, 与宏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本书展示的,是互联网时代的网民如何克服客观条件的限制,拓展表达和参与的空间,构建新时代的电子公民行动。连线的力量,依赖网络但根源于民众,凝聚了人民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和追求。

【作者简介】

  杨国斌,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及社会学系副教授(终身教授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国际传播、社会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叙事学等。担任《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当代社会学》(Contemporary Sociology) 及《公共文化》(Public Culture) 等重要英美学术刊物编委。1993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位(文学翻译方向),师从王佐良教授; 2000年获美国私立纽约大学 (NYU)社会学博士学位,师从Craig Calhoun教授。其专著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Citizen Activism Online获2010年度美国社会学学会信息与传播技术分会最佳图书奖。另有《文心雕龙英译》(大中华文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与李静君教授合编Re-envision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Collective Memories in Reform China (2007)。

【目录】
 
 

【序言】中国互联网、公民运动及社会转型新探

 
 

【导论】中国网民在行动

 
 

网络行动:身份与抗争—多元互动论的分析路径—技术决定论与被决定的技术论—权力与反抗的辩证—网络行动与抗争文化—网络抗争的经济学—网络行动与公民社会的互构—跨国化与网络行动—情感结构—有关方法论的思考—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抗争时代的网络行动

 
 

1990年代以来的民众抗争—中国网络行动的兴起—网络行动的特征—作为反向运动的网络行动—作为认同感运动的网络行动—“明”的故事:抗议对糖尿病病人的歧视—结论

 
 

【第二章】网络抗争政治

 
 

媒体、权力与抗争:历史回顾—1990年代以来的国家权力—中国网络控制体制的演变—对抗争的审查与控制—矛盾与逆流—议题机会与议题共鸣—依法抗争和艺术性抗争—电子隐藏文本—结论

 
 

【第三章】抗争仪式与抗争体裁

 
 

文化形式与人的状况—现代中国的抗争文化—传统仪式的延续—网络行动的新仪式—电子抗争的体裁—结论

 
 

【第四章】变迁中的抗争风格

 
 

宏大叙事的风格—网络抗争的戏谑风格—网络抗争的平淡风格—环保主义:新公民行动风格—媒体、内容和抗争风格—结论

 
 

【第五章】电子抗争经济

 
 

社会生产与网络发展—积极分子对市场策略的运用—网络公司促进抗争—虎,虎,明亮如火—抗争市场化的条件—网络推手:人为制造争议的可能—结论

 
 

【第六章】网络公民社团

 
 

信息与社团的双重革命—社团对网络的使用—社团的网络能力—联网状况与常用的网络服务—网络在组织活动中的作用—网络能力和网络使用的变化—网络使用的障碍—四个环保组织的诞生—发展、变迁与挑战—结论

 
 

【第七章】网络社区中的乌托邦现实主义

 
 

空间、社区与中国的现代性—中国网络社区的发展—网络社区中自由的形象—网络社区中家园的形象—网络社区中的武侠形象—一个求助帖引发整个社区的同情— 一位网侠的诞生—隐私与信任—自私社会中的利他行动—结论

 
 

【第八章】跨国网络行动

 
 

晚近中国历史上的跨国行动—在中国的国际NGO—中国之外的国际NGO—网络上的华人离散社群—网上“文革”博物馆—国内的跨国积极分子—跨国行动产生的原因—结论

 
 

【总结】中国的长期革命

 
 

文化的革命—社会的革命—草根民主实践

 
 

【后记】中国网络行动的新发展

 
 

网络行动的持续—网络与工人罢工—微博—全面的网络控制模型—形迹可疑的商业行为—复杂的互动和未来抗争的趋势

 
 

【附录】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

 
 

社会运动的文化分析—社会运动的情感动因—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两种情感动员—《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山西黑砖窑事件—主帖的内容、情感与表达方式—回帖的内容、情感与表达方式—网络事件与当代中国的情感结构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