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正版少量179.8元九品】《日俄战争全史(修订版)》俄罗斯帝国的没落
绝版图书,数量较少,已停产。完整论述110年前的战争全景
¥
35.96
¥
179.8
九品
仅1件
作者查攸吟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9067
出版时间2018-09
版次2
印刷时间2018-09
印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656页
字数345千字
定价179.8元
货号1427-1
上书时间2024-1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实物非二手书,书脊、封面、书角可能会有轻微瑕疵和污渍,介意请慎拍
- 商品描述
-
■卖点
旅顺要塞攻坚战——203高地上的尸山血海,280mm重型臼炮大显身手。
对马海峡海战——海军T字战术的经典演绎。
分赃大会——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利益赤膊上阵大打出手,见证俄罗斯帝国的没落。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国内少有的完整论述日俄战争全景的专著,书中描述了110年前在中国土地上,两个帝国帝国主义强盗因利益关系大打出手的整个场景,详细剖析了新老帝国主义国家在势力扩张进程中走过的每一段历程。
对军事爱好者来说,本书中描述的旅顺要塞攻坚战、对马海战都是近现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对步兵战术和海军战术的研究都将有所帮助。对历史爱好者来说,书中两国的一系列动作带来的历史进程演进也是尤为值得考究的,历史的偶然和必然也在书中尽现。
■内容简介
在1904—1905年,为争夺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权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主导权,腐朽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俄国与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海陆大战。这场激烈的战争对后世的军事思想、政治局势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日军的旅顺要塞攻坚战,后世军事家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要塞攻防战术。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的胜利,也标志着日本将在穷兵黩武的道路上越行越远。而在政治局势方面,在军事上失败的俄国,陷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中,国内不满的声音年开始高涨,共产主义革命开始酝酿,由此引发的欧洲格局变化也即将开始。在本书中还有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当时双方主要人物的活动和举措,包括沙皇尼古拉二世、东乡平八郎等。
■作者简介
作者:查攸吟
查攸吟,上海人,擅长海军史、日俄战争史、美国建国史,撰写过多篇军史类文章,曾经出版过《巅峰与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水面舰队的巡洋作战》《日俄战争:开战背景与海战始末》《血腥的民主:美国建国真相大揭秘》《二战德国的巡洋作战》《日俄战争前后的俄国海军》等书籍。
■序言
1897年12月15日上午,由海参崴方向驶来的俄国主力舰队突然出现在了旅顺港外。
战列舰“纳瓦里诺”号、“伟大的西索亚”号与巡洋舰“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在港外下了锚,随行的俄国轻型舰支则穿越旅顺口直驶港内。在俄舰黑洞洞的炮口威慑下,港内的清军只能坐视这群不请自来的瘟神恣意妄为。
尽管早就怀有染指辽东的野心和预谋,但俄国的这次入侵行动却是在仓促中发动的。
就在一个月前,利用“曹州教案”为借口,德国悍然出兵抢占了胶州湾。而这里作为俄国东方舰队的传统越冬锚地,也是俄国方面觊觎已久的。德国的单方面行动几乎酿成了俄德之间的冲突。经过紧急外交斡旋,俄国最后选择了咽下这口气,转而抢占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大地区,作为其错失去胶州湾的“补偿”。
然而,俄国在辽东的存在却损害到了英国的在华利益。早在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上,位于渤海湾最北部的牛庄就成为了被指定开放的港口之一,一直代表着英国在华利益的北部疆界。
12月29日,英国远东舰队的3艘巡洋舰突然出现在了旅顺港外。其中一艘甚至驶入港内与俄国舰队毗邻而泊,无声地宣示着的不列颠的存在。但是,英国此刻能够做出的表态也不过如此。在遥远的南部非洲,日不落帝国的军事力量正在集结,全力谋划着第二次入侵德兰士瓦的行动。此刻,英国政府无意与俄国发生直接冲突。然而为了不列颠的利益,俄国在远东的扩张是必须要遏制的。于是这个经验老道的资深列强再度祭起代理人战争这一法宝,而这一次,他们将目光落在了日本列岛之上。
■目录
第一章 去东方
第二章 太阳帝国的兴起
第三章 战争前夜
第四章 绪战——从旅顺口到仁川湾
第五章 沉没的希望
第六章 跨过鸭绿江
第七章 远海上的战斗
第八章 兵临城下
第九章 从黄海到蔚山
第十章 辽阳与沙河
第十一章 旅顺陷落
第十二章 遥远的航程
第十三章 奉天会战
第十四章 对马海战(上)
第十五章 对马海战(下)
第十六章 终战
参考书目
跋:历史是一场充满偶然和必然的连锁反应
■文摘
俄罗斯对清帝国的东北疆域窥觑已久,其甚至有连朝鲜也一并吞下的兴趣。所以,俄国断然不能容忍日本在南边插上一杠子。而对新皇帝尼古拉二世个人而言,他也一直希望日本能为砍在额头上的那一刀付出足够“回报”。早在清日于日本马关谈判之时,俄国就多次通过外交渠道暗示日本不得染指清国东北疆领土。而最后公布的《马关条约》中,尽赫然列出了将清国领土辽东半岛割让于日本的条款。俄国对此自不能坐视。
1895年4月23日,《马关条约》墨迹未干,俄国即拉拢了其传统盟友德国与法国,以向日本提供“友善劝告”的形式,建议其将辽东半岛归还清国。辽东是日本几乎已吃进口中之肉,又怎肯轻易吐出?仍竭力希望能保住这一条约所得。为此,日本提出了只占领旅顺与大连湾地区的折中方案。但三国寸步不让,最终迫使日本放弃了对辽东的占领,只以白银三千万两作为补偿。这一结果使日本深感屈辱,从此对俄国充满了警惕与仇视。至此以后,俄国便取代了清帝国成为了日本国家政策中的头号假想敌。而为了对付这个远比清帝国强大得多的对手,日本举国开始了持续近10年的“卧薪尝胆”岁月。
由于干涉还辽行动的成功,俄国挟恩图报,向清国开出了价码。
1896年6月,头上还带着《马关条约》谈判期间日本“爱国者”留下的新愈枪伤的李鸿章,作为清帝国特使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前往圣彼得堡。在俄期间,他与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外交大臣洛巴诺夫签署了非常著名、同样也臭名昭著的《中俄密约》(正式名称当为《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法文本称《防御同盟条约》)。
这一条约规定“如果日本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作为代价——为使俄国便于运输军队,中国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修筑一条铁路至海参崴。铁路的修筑和经营,交华俄道胜银行承办;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皆可在此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资。条约的有效期为15年,“期满前双方可商议是否续约”。这里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修筑至海参崴的铁路被称为“东清铁路”,也就是之后几十年内在中国东北造成一系列冲突的“中东路线”。
东清路实质上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条支线。其横穿中国东北地区,西起满洲里,东接绥芬河。以哈尔滨为中心,并修了一条支线由哈尔滨经长春到达旅顺。这一铁路的价值在于大幅度缩短了从西伯利亚腹地通向海参崴的里程,避免了绕行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大圈子,且其全线基本处于有人烟的半开垦地区,便于就地吸纳劳动力迅速建成通车。这就使得俄国期望能够“在满洲大展拳脚”的愿望能够更快付诸实施。
而李鸿章之所以会签署这一条约,是其从政以来一直坚持的“以夷制夷”策略的延伸。
当时的清国,“洋务运动”数十年的成果已经毁于一旦,已经占据朝鲜的日本也必将会继续将手伸向满洲,而此时的清帝国已经无力抵御日本势力的继续侵入。所以在这个时候,李鸿章乃至清廷认为比较合乎逻辑的对策是引俄国势力进入日本试图染指的满洲地区,使这两个对自己包藏祸心的强邻在彼此争夺势力范围和控制区的冲突中相互消耗。“以夷制夷”是李鸿章一生与西人周旋的经验之谈,也是当时处境下清帝国的惟一选择。关于这份密约的主旨,李鸿章也曾和友人黄遵宪谈起过。后者在他的诗集自注中这样叙述道:“公之使俄罗斯也,遵宪谒于沪上,公见语曰:连络西洋,牵制东洋,是此行要策。及胶州密约(指中俄密约)成归,又语遵宪曰: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
李鸿章从俄国圣彼得堡返回的时候是带着一纸密约与200万卢布巨款的,后者是俄国承诺的有关东清铁路收益和清政府的分账——“无论盈亏,年付二十五万,先行支付二百万”。也许是中国传统观念对割地赔款、出卖主权特有的憎恨,这笔缴纳给朝廷的巨款在之后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居然成为了李鸿章收受巨额贿赂出卖了东清铁路的明证。固然,从后来的史实看,李鸿章确实是小看了俄国人的野心并高估了他们的能力,但对于当时清帝国的现状,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富国强兵”和“以夷制夷”曾是贯穿李鸿章政治生涯的两大“法宝”。但在甲午战败以后,既然前者已经沦为镜花水月,后者自然也就成了最后一根稻草。在清帝国武备具废的状态下,这一所谓的“互助条约”本质上是许可俄国军事力量任意进入满洲的特别通行证。其算盘不可谓不实惠,既利用地理上的捷径大大加速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的贯通时间,又可以使俄国的力量名正言顺地进入满洲北部。也许,俄国会在满洲和日本西进的力量发生爆发一场战争——但这绝不会是为了清帝国的利益。但是,即便过往的一切已明白无误地展示俄罗斯帝国的本性,可对于当时已处风雨飘摇状态的帝国而言,纵使这是一杯毒酒,饥渴难耐的清国政府也只能一饮而尽。
■后记
跋:历史是一场充满偶然和必然的连锁反应
研究日俄战争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简单来说,日俄战争距离现在的时间还是比较近的,很多战争的遗迹依然存在,因此考证这场战争比考证只存在于古文献中的古代战争要容易一些。
日俄战争已经过去了110年,国内似乎也没有很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在众多军事爱好者的心中,这场战争只是众多不成体系的逻辑碎片。最早听说査攸吟写日俄战争的文章差不多是8年前了,当时我鼓励他说,希望他的文章能填补目前大家在认知上的空白,把日俄战争爆发的起因、过程和影响详细地说一遍,当然,我还希望他能从更深的层次上来剖析这场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不仅仅停留在叙述战争本身。
多年后,他终于完成了此书的撰写工作,我昔日的提议在当前的文字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我个人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加完美一些,把包括这场战争的背景和经济原因介绍得更加详细一些。但现在这方面的资料还相对匮乏,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积淀和思考,希望将来他能将此书强化成专业的学术著作,但就条件来说,目前还不算成熟。
多年前,我去过一次旅顺,沿着旅顺攻略战的那条路线大致走了一遍,包括旅顺内城区,外城防御圈。査攸吟写书的时候,也特地去旅顺考察了旧战场,写战史的人,有没有到实地看过区别很大,去过的人脑子里会有基本的概念,起码会对方位有实质性的了解,能够亲身感受到历史上在当地发生的那些事情。再对比历史照片,会有很多感慨之处。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当地经济条件的提高,现在的道路已经看不到土了,当年可全是土路,一下雨路面就一片泥泞。这和欧洲城市的情况也类似,欧洲大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全面修缮城市道路的。可以说,在当前的时代里,已经不太容易能想象当时的生活状况了。
査攸吟写《日俄战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后的时间跨度大概有四、五年,最后再进行汇总。期间听他说过,他写这本书其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在整个日俄战争中出现的这些外国面孔,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一个好人的,都是不同利益集团在中国土地上进行博弈,而那时的中国人就是一个完全的旁观者,是彻底的局外人。这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心理挣扎:战争中的很多地名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地名,但所有事情竟然都和中国人无关,世界上最荒诞的事情也就是这个样子,这让他有“亡国奴”的感觉。
其实这不难理解,试想两个占领了你家院子的强盗,在你家院子里打架,然后以输赢的结果来决定谁占领你的家,基本就是这个感觉。越了解这段历史,就越能充分了解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影响的重要性。沙俄后来发生的十月革命成为了近代中国的最后希望,正是由于这个扰动,最后带来的变革就是让中国有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甚至是强大国家的希望,也是众多有着传统中国思维逻辑的爱国者的最后希望。如果没有这个扰动,这片土地也许会成为文明的边缘地带。
从我的角度上来看,日俄战争是一场奇特而又荒诞的战争,其荒诞之处如上所述,它发生在中国领土上,却与中国人毫无关系。其奇特之处在于,在整个日俄战争的过程中,日本仿佛就真的像有作弊器帮助一样,发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不管是在日本方面,还是在沙俄方面,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对日本最后获胜是有极大帮助的。甚至可以说,这些事情如果不发生,日本也有可能获胜,但付出的代价就要大得多,惨痛得多。但请注意,如果出现这样的事情,可能不是断绝日本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念想,反而会断掉中国对未来的所有念想。
看完本书,第一印象是日俄战争的本质是转移沙俄的国内矛盾,正如那时世界上大多数帝国主义国家的通行做法,是俄国资本势力在发展、扩张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的外在表现是对土地和势力范围扩张的一种渴求。我们可以看看当时沙俄在远东的动作,除了侵占土地之外,更多的其实是想为自己的国内产品开拓出一个新的市场,同时也算是获得一个全新的对外输出通道。所以说,沙俄当时的做法是经济殖民和殖民战争的一个结合体。其次,如果在日俄战争中,沙俄的失败没有那么惨痛,没有让沙俄在远东的实力损失殆尽,其势力范围退回到前任沙皇治下的话,沙俄的国内矛盾也就不会爆发得那么彻底,也许就没有后面的苏联了。当然这是一个假设,苏联的出现,对中国来说是进行了一个良性的推动。在日俄战争发生前的那段时间里,腐朽的清王朝让中华民族处于一种彻底的绝望状态。中国当时的最后希望,也就是洋务运动,但却被中日甲午战争彻底地击碎了。甲午战败带来的后果是民族自信心崩溃,使当时清王朝统治下的人民情绪爆发,引起了一系列疯狂的情绪化运动。庚子事变之后,中国被列强殖民的速度加剧,遭受西方资本的侵蚀和挤压更为严重,整个国家和民族都进入了恶性循环,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存在,只能被列强所奴役。而在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曾经的一个最贪婪的对手——沙俄——正逐渐走向瓦解,日本的势力开始逐渐兴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增加了西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争斗。于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各怀鬼胎进行博弈,寻找符合自身利益的代言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日俄战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的一些泛亚洲主义者对中国国内的新兴势力是怀有很高期望的,他们也希望中国能够摆脱腐朽的清王朝统治,成为一个新兴国家,并愿意为这些势力提供帮助。日本的崛起和在东方的势力扩张,让他们有余力扶植满清政府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势力。当然,日本这些泛亚洲主义者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虽然不指望凭借这些帮助让日本成为新的亚洲宗主国,但却希望成为未来亚洲地区的领导者和崛起的推动者。不过,自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这直接导致了日本的泛亚洲主义者对中国的失望,恰逢此时日本内部的正统派开始占据上风,日本就直接滑入了军国主义的深渊。
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是包容性,所有人都认同一个底线,只要大家都能遵守共同的底线,就可以并存,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善良和先进之处,这也是当前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的价值观。在对国家的观点上,我们中国人和大多数西方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国和家实际上是一体的。在传统中国的思维中,家庭中其实是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家长”,具有权威性,这就是国,这个“家长”平时是不说话,也不表态的,但却是值得敬畏的,不管个人的家庭怎么变化,这个隐形的“家长”始终没变化。这是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求存之道,也是中国人始终具有高度集群化特征的一个根本原因。
对众多军事爱好者来说,日俄战争中其实有很多有趣,或者说很能吸引人们猎奇目光的事件,但査攸吟的字里行间却透着一种很严肃,甚至可以说是很刻板的态度。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我之前提到的那种类似亡国奴的感觉造成的,两个强盗在你家里大打出手,发生再多可笑的事情,你也是笑不出来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方面的成熟,有了更多人生积淀之后,想必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让他产生了必须用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历史的荒诞这样的想法。其次,査攸吟说到过,他在写作中引发的思考,愈发产生了对历史的敬畏,历史本身有必然性,但历史的偶然性往往会让人欲哭无泪。举例来说,如果日俄战争中一些偶然没有发生,导致最终的结果发生改变,那对中国的百姓就是灾难。如果日俄双方打成平手,这场战争将会
扩大化,那战火必然蔓延到中国关内,以当时腐朽的清王朝的能力,出现的将是一幕惨剧。而如果沙俄赢得这场战争,对中国来说将是最糟糕也是最恶劣的结果,现在我们平安生活的一切后盾都有可能产生变数。如果大家能把这个前后的因果想得更明白,那相信就能明白他在研究这段历史中的痛苦和挣扎。
日俄战争是一场极其重要的战争,这场战争奠定了布尔什维克俄国最终崛起的基础,以及20世纪初东亚格局的彻底变化。所以说,越深刻了解这些,就越能明白历史是一连串必然与偶然的连锁反应,历史本身只是客观发生的事件的集合罢了。解读历史的人,如果抱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去解读,自然能解读出各种内容;或者说先有结论,再带着为证明结论的目的去寻找证据的话,也能从历史中读到各种可以“古为今用”的典故和先例,然而这样做既无意义而且无聊。如果此书能让读者们多了解一些逐渐远逝的历史,那作者这些年来的付出就都是值得的。
董旻杰
2015年5月4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