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正版少量九五品平装】利德尔哈特作品集: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何不向历史学习(全3册)
指文图书出品:利德尔·哈特撰写的两次世界大战史,以及他为普通读者开列的战争主题阅读书单。
¥
65.72
¥
469.4
九五品
仅1件
重庆渝北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12.00
活动满88元包邮(快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利德尔·哈特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9
版次1
印刷时间2022-09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464页
字数1417千字
定价469.4元
货号90211-1
上书时间2023-03-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实物有轻微瑕疵和污渍,介意请慎拍
- 商品描述
-
卖点
●20世纪军事历史泰斗、战略思想大师利德尔·哈特重要代表作,凝结了他毕生所学
●探寻当今世界格局的起点,助你建立完整、通透、没有断层的知识体系
●知名军事译者小小冰人执笔翻译并倾情做序,拒绝港台腔和不专业,阅读体验更舒心
一句话广告语
指文图书出品:利德尔·哈特撰写的两次世界大战史,以及他为普通读者开列的战争主题阅读书单。
内容简介
本套书是20世纪军事历史泰斗、战略思想大师利德尔·哈特重要代表作,凝结了他毕生所学。带您探寻当今世界格局的起点,助你建立完整、通透、没有断层的知识体系。知名军事译者小小冰人执笔翻译并倾情做序,拒绝港台腔和不专业,阅读体验更舒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以时间为轴线,首先概述每一年的总体形势与突出特点,然后分成小节,详细叙述各年份的主要事件。同时,书中还穿插着必要的专题叙述和分析,比如战争的起源、力量对比、各国的战争计划、坦克的飞机的兴起等。作为一部成书于近百年前的作品,其前瞻性让人折服。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时间为主线,纵向梳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潮流起伏、形势发展,横向讲述欧洲、北非、苏德、太平洋等各个战区的重要战事。作者站在一名军事理论家的高度,对参战国的战略决策和战役行动做了透彻讲解与精彩点评,对各国的战争愚行,特别是英国的连连失误更是不吝笔墨严加批判。机械化战争论和间接路线理论是贯穿全书的两条暗线,几乎在解说各场战役时都得到了体现和运用,因此这本书也是深入理解利德尔·哈特军事思想的重要补充。
《何不向历史学习:改变世界的75本军事著作》是一部关于战争著作的书,选取了60余位作者的70余部重要作品,摘取精华段落,辅以对作者和作品的简介、点评,以及对相关人物、战役的介绍。全书分为古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理性时代、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这6个时间段。取材侧重于西方的杰出军事著作,此外有零星涉及战争的诗歌和小说。
作者简介
利德尔·哈特(Heinz Guderian)
●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军事记者,知名军事史学家,杰出的军事思想家
●和克劳塞维茨齐名的战略大师,曾荣获英国女王颁发的爵士勋衔
●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先驱,他所倡导的“间接路线”战略对20世纪西方的军事行动影响深远
●他的军事思想深深启发了后世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如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
●其代表作为《战略论: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编有《闪击英雄》《失去的胜利》《隆美尔战时文件集》等
译者简介
小小冰人
●自由翻译者,从事军事图书翻译工作十余年,为中国读者带来超过30部译著
●已出版译作有《东进:1941—1943年的苏德战争》《焦土:1943—1944年的苏德战争》《普鲁士战场:苏德战争1944—1945》《斯大林格勒三部曲》《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等
目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序
《战争真相》原序
第一章 战争的起源
第二章 力量对比
第三章 各方的战争方案
第四章 1914年,胶着
第一节 扭转局势的马恩河交战
第二节 坦能堡传说
第三节 奥军破坏者和伦贝格战役
第四节 第一次伊珀尔交战
第五章 1915年,僵局
第一节 达达尼尔方案的诞生
第二节 功亏一篑——登陆加里波利半岛,1915年4月25日
第三节 伊珀尔的毒云,1915年4月22日
第四节 不必要的洛斯交战,1915年9月15日
第六章 1916年,平局
第一节 凡尔登绞肉机
第二节 布鲁西洛夫攻势
第三节 索姆河攻势
第四节 坦克发展初期的困难
第五节 罗马尼亚沦亡
第六节 攻占巴格达
第七节 捉迷藏般的日德兰海战
第七章 1917年,重压
第一节 停滞而又拙劣的阿拉斯攻势,1917年4月
第二节 梅西讷——围攻战的杰作
第三节 通往帕森达勒之路
第四节 坦克突袭康布雷
第五节 卡波雷托
第六节 概论:空中战争
第八章 1918年,突破
第一节 最初的突破
第二节 佛兰德的突破
第三节 马恩河突破
第四节 第二次马恩河交战,1918年7月
第五节 8月8日,德国陆军倒霉的一天
第六节 米吉多——土耳其军队覆灭
第七节 圣米耶勒——梦想之战
第八节 噩梦般的默兹河—阿戈讷之战
后记
书中引用的参考书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译者序
第一部 序幕
第一章 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第二章 战争爆发时的力量对比
第二部 爆发 1939—1940 年
第三章 波兰沦亡
第四章 虚假战争
第五章 芬兰战争
第三部 狂澜 1940 年
第六章 挪威沦陷
第七章 西欧沦陷
第八章 不列颠战役
第九章 从埃及发起的反击
第十章 征服意属东非
第四部 泛滥 1941 年
第十一章 巴尔干和克里特岛沦陷
第十二章 希特勒转而对付苏联
第十三章 入侵苏联
第十四章 隆美尔进入非洲
第十五章 “十字军”行动
第十六章 潮起远东
第十七章 日本的征服狂潮
第五部 转向 1942 年
第十八章 苏联的潮流逆转
第十九章 隆美尔的涨潮
第二十章 非洲的潮流逆转
第二十一章 “火炬”行动,大西洋的新潮流
第二十二章 奔向突尼斯
第二十三章 太平洋的潮流逆转
第二十四章 大西洋战役
第六部 退潮 1943 年
第二十五章 肃清非洲
第二十六章 从西西里重返欧洲
第二十七章 进军意大利——投降和受阻
第二十八章 德国人在苏联退潮
第二十九章 日本人在太平洋退潮
第七部 低潮 1944 年
第三十章 攻克罗马和在意大利第二次受阻
第三十一章 法国的解放
第三十二章 苏联的解放
第三十三章 轰炸逐步加强——对德国的战略空中攻势
第三十四章 西南太平洋和缅甸的解放
第三十五章 希特勒的阿登反攻
第八部 终局 1945 年
第三十六章 从维斯瓦河攻往奥得河
第三十七章 德军在意大利的崩溃
第三十八章 德国败亡
第三十九章 日本败亡
第九部 尾声
第四十章 后记
书中引用的参考书目
陆军上尉巴兹尔·利德尔·哈特爵士的其他著作
《何不向历史学习:改变世界的75本军事著作》
古代世界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长征记》
《罗马帝国的崛起》
《高卢战记》
《论将》
《编年史》
《亚历山大远征记》
《兵法简述》
《哥特战争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
《战争与和平法》
《致函尊敬的威廉·伦索尔阁下》
理性时代
《梦想》
《山地战原则》
《回忆录》
《军事教令》
《军事狂想曲》
《德国近代战史》
《致函里克森少校》
《战术概论》
《致函海军中将凯尔桑》
《论陆军的编组、军纪、经济》
大革命时期
《特拉法尔加备忘录》
《日记》
《格言集》
《回忆录》
《公函集》
《滑铁卢战役后的信件》
《回忆录》
19世纪后期
《1869年大兵团指挥官教令》
《1863年致函胡克将军》
《1864年致函R. M. 索耶少校》
《1854—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地报道》
《现代武器与现代战争》
《伟大的备忘录》
《美国的军事政策》
《全民皆兵论》
《作战原则》
20世纪
《战争的转变》
《总体战》
《河上的战争》
《一名非传统军人的回忆录》
《起义的演变》
《剑锋》
《间接路线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附录
前言
完成这部著作后,我发现还是存在缺陷,可我觉得每本值得一读的书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这种想法聊以自慰。不过,拙著至少有个优点,而且与大多数战争史截然不同。就像我从没想过掩饰书中的缺陷那样,我也不打算隐瞒书里任何人物的不完美之处。因而在写作过程中,我对真相的探寻,始终没有受到伪善虚饰这种所谓的“得体”手法干扰。根据我对价值的判断,掩盖令人不安的事实,以另一场生灵涂炭的代价,维护个人声誉,远不如为公正的裁决提供资料更重要。纵观历史,我不认为少数人蒙受玷污的声誉,比国家和一代人的命运更具价值。
另一方面,我也不想为哗众取宠而夸大个人缺点,或是把应当由其他人承担的责任转嫁到他们头上。
历史学家该做的是为后代汲取经验教训,以此作为有益的警告,而不是 提炼毒品。尽到最大的努力,诚实地完成这项任务,他就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如果他认为下一代会努力地吸取历史教训,那么他就是个鲁莽的乐观主义者。历史至少给历史学家上了这一课。
拙著的书名具有双重含义,这里需要简单加以说明。也许有人会说,书中描述的不是“战争真相”,真相应当从那些个体残缺的身心中探寻。忽略或否认真相的这个方面,与我的目的相去甚远。可正如我在书中寻求的那样, 对那些把战争视为人类历史一段插曲的人来说,这只是个次要方面。因为战争对个体生命的影响实在太大,因为这些个体数以百万计。还因为他们的命运深深植根于过去,所以更有必要正确看待战争。这种做法可能更加可取,因为近期战争文学的趋势是,不仅仅强调个人,还把注意力集中于战争中一些军人的想法和感受。的确,决定和发动战争源于个别人的想法,而不是军队的实际冲突。但获得这些决定性印象并做出应对的是各国内阁和军事总部,而不是步兵队伍或饱受战争创伤的孤寂家庭。
书名的另一个意思是(这也是我刻意为之的),撰写一部关于战争历史“真相”的书的时候到了。各国政府公开了他们的档案资料,那些政治家和将军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善意。可以肯定地说,与战争有关的大部分文件资料现在都已公开,或可供学者研究。但这些档案还没有整理出来供公众参阅。大批文件、日记、回忆录公之于世有个非常显著的优点。那些经历过战时危机、参加过决定性商讨的亲历者,可以检验这些资料。再过几年也许就太晚了。不过,这种检验是历史有可能接近真相的唯一机会。任何一位历史作者,与正在形成的历史离得越近,或与历史缔造者接触得越多,越是会发现仅凭正式文件写就的历史基本上流于肤浅。另外,这种历史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助长各种无稽之谈。
【选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文摘
瓜分波兰后,斯大林急于掩护苏联的波罗的海侧翼,以免遭受希特勒这位临时伙伴日后的威胁。因此,苏联政府不失时机地确保了对波罗的海沿岸这片俄国昔日缓冲地带的战略控制。到10月10日,苏联已经与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缔结了协定,从而让红军部队进驻这些国家的重要地点。10月9日,苏联开始同芬兰谈判。10月14日,苏联政府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有三个主要目的。
首先,为掩护通往列宁格勒的海上通道,必须实现:(1)从两岸以炮兵封锁芬兰湾,阻止敌人的军舰或运输船只驶入海湾;(2)阻止一切敌人接近芬兰湾内位于列宁格勒出口西面和西北面的岛屿。为此,苏联政府要求芬兰割让霍格兰岛、谢斯卡尔岛、拉旺萨尔岛、大捷尔斯岛、洛维斯托岛,苏联愿意用其他地方的领土交换;另外还要租借汉科港三十年,这样,苏方就可以在此建立一座配备岸防炮兵的海军基地,从而与对岸的帕尔季斯基海军基地相配合,封锁芬兰湾入口。
其次,为了在陆地上更好地掩护列宁格勒,苏联政府要求芬兰后移卡累利阿地峡的国界线,以此确保重型火炮的射程无法达到列宁格勒。边界线的这种调整不会破坏曼纳海姆防线主要防御的完整性。
再次,调整远北“佩萨莫地区的国界线,那段人为绘制的国界线很不合理”。那条直线穿过雷巴奇半岛的狭窄地峡,切断了半岛西端。这番调整的目的显然是防范敌人在雷巴奇半岛站稳脚跟,从而掩护摩尔曼斯克的海上接近地。
为换取领土方面的这些调整,苏联提出把雷波拉和波拉约尔皮地区割让给芬兰——就连芬兰白皮书也认为,这种交换能让芬兰获得2134平方英里的土地补偿,而他们割让给苏联的领土总共只有1066平方英里。
客观地审查这些条款就会发现,它们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既能让苏联领土更加安全,也没有严重影响芬兰的安全性。很显然,这些条款让德国人无法把芬兰作为进攻苏联的出发地,也不会给苏联进攻芬兰提供任何明显的优势。实际上,苏联愿意割让给芬兰的领土,能拓宽芬兰极不舒适的狭窄腰部。
可是,出于民族情感,芬兰人很难接受这样一份协定。他们虽然愿意割让除霍格兰岛之外的所有岛屿,但对租借汉科港一事毫不妥协,坚称此举与他们严守中立的政策背道而驰。苏联随后提出购买这片领土,认为此举并不违背芬兰的中立义务,可芬兰人拒绝了这项提议。双方的会谈变得日趋激烈,苏联报纸的语气越来越带有威胁性。11月28日,苏联政府废除了1932年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1月30日,苏联发动入侵。
芬兰军队阻挡住红军的初期推进,全世界为之震惊。从列宁格勒直接攻往卡累利阿地峡的红军,在曼纳海姆防线外围阵地陷入停顿,而他们在拉多加湖附近的进攻也没能取得进展。战线另一端,苏联人切断了北冰洋上的小港口佩萨莫,以此封锁通过这条路线为芬兰提供援助的入口。
红军还跨过芬兰腰部,遂行了另外两场深具威胁的突击。较靠北的一股红军穿过萨拉攻往凯米耶尔维(位于通往波的尼亚湾的中途),随后被一个芬兰师的反突击逼退,这个师是通过铁路从南方调来的。红军稍南面的那场突击穿过苏奥穆斯萨尔米,1940年1月初也被芬兰军队的反突击截断。芬兰人绕过侵略者侧翼,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和退路,待敌人饥寒交迫、筋疲力尽后才发动进攻,一举粉碎了对方。
西方国家认为芬兰是侵略行径的新受害者,随着芬兰以弱胜强,他们的同情迅速发展为热情。这种印象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法国和英国政府考虑朝这片新战区派遣一支远征军,目的不仅仅是援助芬兰,也是为控制瑞典耶利瓦勒铁矿,从而让德国无法获得铁矿石,同时建立一个威胁德国波罗的海侧翼的据点。但这个计划没能在芬兰的抵抗崩溃前实现,部分原因是挪威和瑞典持反对态度。因此,法国和英国避免了同时对苏联和德国开战的危险,此时正是他们自身防御力量极度虚弱的时候。但联军开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显著威胁,促使希特勒决定占领挪威,从而消除这种威胁。
芬兰初期胜利的另一个影响是,加强了低估苏联军事实力的普遍趋势。温斯顿·丘吉尔1940年1月20日的广播讲话体现了这一点,他说芬兰“向世人揭露了红军军事上的无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希特勒和他一样,也抱有这种错误判断,结果在次年造成了严重后果。
【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43—45页】
— 没有更多了 —
五星好评。品相不错买书价格实惠。
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