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个人”: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
  • 寻找“个人”: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寻找“个人”: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

12 5.7折 21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晓静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6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1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罗晓静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6
  • 版次 1
  • ISBN 9787500461333
  • 定价 21.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9页
  • 字数 234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内容简介】
无论在逻辑还是现象层面,现代个人观念,始终与整个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它不仅相伴或纠结于现代中国文学发生、演变的历史进程,亦影响着对这一历史进程及其性质的史学阐释。本书选取晚清至五四这一具有发生学意义的关键时段,在文化——文学、思想——观念、历史——理论相结合的综合性视野中,以经典著述和文献史料为依据,以范畴、观念、思想分析为脉络,把“个人”这样一个关键词和核心观念从相关思想表述、文化文学话语中剥离出来,将其作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文学的一种元话语、元观念加以研究,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探讨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与现代中国思想的复杂关系。
【作者简介】
罗晓静:1978年3月生,湖北松滋人。200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文学研究。曾参与教育部新世纪网络教育工程等项目3项,参编《现代中国文学·网络课程》等教材,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缘起:现代个人观念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
第二节问题: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界定
一主要概念
二基本内容
三方法和结论

第二章从鸦片战争到戊戌维新:“人”与“天”的分离
第一节将“人”从“天”中释放出来
一古代中国“人”的观念的本质
二古代中国“人”的观念的变数
三“天”的退让与“人”的出现
第二节重估“人”的价值:从龚自珍到谭嗣同
一龚自珍——“众人之宰,自名曰我”
二谭嗣同——“冲决网罗”
第三节重释“人”的本质:从早期改良派到康有为
一早期改良派——人人有“自主”、“自立”之权
二康有为——“各为一身,各有自立自主自由之人权”

第三章清末民初:从“人”到“个人”的过渡
第一节中国现代个人观念的起源
一“个人”之语境的形成
二西方“个人”话语进入中国
三“国民”:在“人”与“个人”之间
第二节合“群”的“个人”:主流话语
一严复的群己之辨
二梁启超的新民理想
三革命思潮中的国民情绪
第三节尚“独”的“个人”:另一种声音
一“依自不依他”——章太炎的最高原则
二“任个人而排众数”——鲁迅的独特取向

第四章五四前后:现代个人观念的确立和多元化
第一节个人观念的承接与转换
一从“小”到“大”——“个人”地位的转变
二从“公”到“私”——“个人”领域的扩展
三“个人”的凸显与歧义的产生
第二节激进与激退: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
一陈独秀——从“个人本位主义”到“虛无的个人主义”
二李大钊——“个人”与“民众”的双重代言
第三节坚守与困境:以胡适、周作人为代表
一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
二周作人——“单位是个我,总数是个人”
第四节矛盾与悬置:以鲁迅为代表

第五章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英文目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