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21~194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21~1949)

80 8.2折 98 九五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张容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2-05-26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张容 著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4
  • 版次 1
  • ISBN 9787520146371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字数 23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稿在作者博士论文和其他有关科研项目成果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问题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本书稿以党的领袖和知分子为中心来分析中国共产党的近代社会性质认知历程(1921 -1949 年)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党的一大至六大前后,由起初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式”发展到得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判断,实现了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在政治上确认。第二阶段是六大之后至六届六中全会,这期间主要经历了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从而实现了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在学术上的认定。第三个时期是六届六中全会之后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理论得以系统建构并转化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而得到最终的确立。
通过考察这一历程可以发现,党的知识分子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识分子主体,主要是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形成一定的学术成果,从而参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的文本建构、知识传播与具体运用。党的领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袖主体主要是在吸收知识分子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关于肩带中国社会性质问题探索的基本文献,从而完成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的系统建构、阐释与最终确立。这就是党的领袖主体与知识分子主体之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互动,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客体系统在这一过程中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的历程和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重要构成,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认知的结论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创新。

【作者简介】
李张容,法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导 论
  一 选题旨趣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一大至六大:从“资本主义式”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一 一大前后:中国也是“资本主义式的”?
  二 “远东会议”前后:“半殖民地”中国是“半独立的封建国家”
  三 1926年:“两半说”首次出现
  四 五大:突出强调中国的“封建或半封建关系”
  五 六大:“现在的中国”是“半殖民地的地位”和“半封建制度”
  六 六大之后:“两半说”首次被政治地肯定
第二章 六大至六届六中全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首次被学术肯定及其广泛传播
  一 党的高层领导:直接参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二 党的知识分子主体:从学术上肯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
第三章 六届六中全会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系统建构与最终确立
  一 党的领袖主体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采纳与建构
  二 知识分子主体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响应与认同
  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写入党的决议并成为定论
第四章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客体要素分析
  一 谁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共产国际与中共认知活动的关系
  二 不同时期主体之间的互动:党的领袖主体与知识分子主体的联动
  三 主体与理论客体的互动:唯物史观成为党认识社会性质问题的理论武器
  四 主体与实践客体的互动:党的社会性质认知与中国社会现状及其变化的关系
  五 理论客体与实践客体的互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促成“两半论”的产生
第五章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
  一 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二 “两半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基础”
  三 “两半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四 党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