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智慧:经典空间设计
  • 大师智慧:经典空间设计
  • 大师智慧:经典空间设计
  • 大师智慧:经典空间设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师智慧:经典空间设计

38 1.4折 268 九品

仅1件

安徽亳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贾方 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3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0464

上书时间2024-11-29

求友书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贾方 著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3
  • 版次 1
  • ISBN 9787560960012
  • 定价 26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大16开
  • 纸张 铜版纸
  • 页数 311页
  • 字数 2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这些年,除了教学,就是东奔西走地拍摄,套句时尚的话说:不是在拍摄,就是在去拍摄的路上。拍摄已经成为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镜头则是我看世界的第三只眼。
  我想拍的题材非常多,而这些年拍摄的主体主要是建筑与空间,是工作也是偏好。看着那些从空旷的地面拔地而起棱角分明的现代建筑,看着那些潜藏在闹市中古香古色的老建筑,看着那些千姿百态、造型多样、色彩万变的室内空间,我常常有种莫名的感动。能够将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美好事物用相机记录下来,以影像的方式传播开去,是一件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旅途奔波虽然有些辛劳,工作却总是充满期待。
  用镜头记录建筑是件愉悦的事,但要以文字的方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却殊为不易。我们做教学工作的,平常讲摄影方法与技术表现可以滔滔不绝,但要讲到建筑摄影,还是个比较新的课题,需要谨言慎行。建筑也好,空间也好,完工前已经有一大批建筑师、设计师、配套技术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们用镜头以自己对项目的理解进行影像再创作,记录的其实是一个群体的劳动成果。对于集体的心血结晶,需要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这也是我下笔“重逾千金”的原因所在。
  搜索旧稿,发现那些鲜有的文字记录根本无法和这几年辛劳的拍摄等值起来。去年给《domus》写了一篇关于建筑感悟的文章,感觉意犹未尽,小小的篇幅是无法把我的看法讲叙清楚,今天要借《大师智慧》这本书一吐为快。我常常提及“忘记照相机”的观点,在这里我想少谈些摄影技术问题,而更多谈些拍摄的感悟与体会。我就从自身的理解说起,也希望由此抛砖引玉,得到更多的回响与真知灼见。
  对于建筑的认识,我大体上是从概念和人文这两个层面去理解的。在我看来建筑是古老而神秘的话题,早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建筑就已经作为一门艺术出现,可以说是视觉形象艺术最早出现的形态。从艺术史中不难发现,无论是人类早期艺术的居址壁画,还是后来被我们视为经典的西斯廷天顶画,或是佛罗伦萨洗礼堂的大门,都和建筑不无关系,是建筑的一部分。无论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再或者比萨斜塔这些建筑都早已经超越任何地域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束缚而影响世界各地。艺术发展脉络中很多思潮与流派都源于建筑术语。另外一点,建筑还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实践与创造活动,动用资金之庞大,参与劳动力量之多,试想有哪一种活动能够比得上今天我们建设城市的力度。
  摄影要比建筑年轻得多。从十九世纪摄影产生以来,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它的自身来说,并不像建筑有那么多的辉煌的历史。但摄影的出现,却给我们解读世界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打破了文字一统天下的单一局面,给了我们一个相对真实而客观的信息渠道,并且对同时期绘画的革命起到了强力催化作用,促使绘画从写实迅速地走向抽象。摄影发展之初,由于技术(早期受感光材料的限制导致曝光时间过长)的原因,建筑就已经成为最早拍摄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专门为建筑服务的摄影便产生了。摄影早已今非昔比,它已经不再是专业摄影师独享的专利。数码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技术鸿沟,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拿起相机的新拍摄时代促进了信息的空前繁荣,同时使得新一代的摄影师们不得不放弃原有的身价重新审视摄影。建筑摄影正逐渐走出对建筑忠实再现的单一诉求,开始探寻自己的语言。但发展史证明,每一次随着技术进步而开启新篇章的同时,又都会给艺术发展带来暂时的停滞甚至倒退的危险。我正是经历了摄影的这一变革始末,才发自内心的提出“要忘记摄影机,把精力与激情投入到更加广阔的文化领域”,否则我们将会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
  这本书收录了我近两年拍摄的优秀室内建筑作品,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带有强烈个人视角的解读方式。我自认算是一个勤奋的摄影师,最近几年近乎疯狂地沉迷于拍摄,除去教学工作我几乎占用了所有的空余时间。每年完成大大小小不少于100个项目的拍摄,这个数字让我自己都吃惊不小,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去解开自己的惑,去探知何为建筑摄影。有人谈起“艺术何为,何为艺术”实在有些绕口,就像是高更当年疑惑的“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虽然这些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但却是艺术的本质问题,不得不思考。今天我把它的范围缩小为“建筑何为,摄影何为”。最近看了本阿兰?德波顿的《幸福的建筑》,里面有些观点我甚是赞同——建筑因人而存在,人为追求幸福而存在,建筑为人提供幸福生活而存在。以此推理,摄影因人而存在,也应该为人谋求幸福生活。建筑从物质到精神两个层面为人服务,摄影则在精神层面为人服务。建筑摄影是通过对建筑题材的再创作而实现为人服务的最终目的的,因此拍摄时忘掉摄影机的存在,关注拍摄对象是必要的。
  人是怀旧的动物,是追求艺术生活的动物,建筑正是现代人寄托情思的载体。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无数国人为之陶醉和向往,如今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常常出现的“左岸”、“花园”等地产名称,更是折射了人对艺术生活的回味。因此从这一意义来说,建筑的作用与意义就应该归属为以人为本和“人”、“生活”、“精神享受”相关联的产物,任何一种建筑都无法摆脱,任何一个拍摄建筑的摄影师也不能回避应有的对“人”的关注与尊重。虽然建筑设计与建筑摄影关注的对象都是建筑,摄影的关注点却有其独特之处。作为一种看的方式,摄影更注重通过形式表达精神,传递信息,而对于建筑摄影来说,它的纪实性与创造性是并存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看”赋予了建筑截然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构成了建筑的存在感,它究竟以什么形式存在,以何种面貌呈现,这很大程度上在于观看者本身。对于建筑师来说,设计之前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新建筑融合进现有的环境中。所以,他们理应恰当地安排新建筑的存在空间,竭尽所能地考虑如何让新建筑与原始环境和谐共存。但是,与建筑师的前期策划相比,建筑摄影则更多地关注已经存在的建筑和周围空间的关系,他们习惯于从不同性质的空间中寻找对比、协调等诸如此类的视觉关系。同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专业摄影师,他的任务除了记录空间影像之外,还必须亲身体验建筑所创造的空间。他们通常是作为建筑的见证者和体验者来感受空间,并将这种体验转变为图像。所以,特殊的工作性质使其更容易摆脱专业的思维定式,关注建筑真正的使用情况及其生长状况。因此作为一名旁观者,摄影师对于建筑的存在性这一问题似乎更有发言权。
  设计师希望通过建筑向人们传达些什么,摄影师也希望通过镜头传递一些信息。每种建筑风格都诉说着一种对幸福的理解,司汤达说:“美即是对幸福的许诺”。他聪明地避免了对美的类型作出定义,通过幸福这个极具包容性的词汇涵盖了人类追求美的宽广范畴。当建筑师们称赞一幅建筑照片美的时候,实际上是照片实现了拍摄者和建造者的共同理想,于是建筑摄影独立的艺术特性便呈现出来。发展至今天,建筑设计领域越来越重视建筑摄影的存在,有的甚至给予更多的期望,但摄影师和建筑师一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适合所有风格与建筑题材的工作。建筑在不同的层次与阶段有其自身的优劣差异,建筑摄影只能起到美化与促进的作用,但绝不能够从本质上改变建筑的优劣。这就需要谈到摄影的另外一个可能性,那就是建筑摄影作品夸张了某些局部关系,从而为建筑提供了更多的解读可能,也给相关读者产生新的灵感提供了可能。直到现在我还相信被摄影抽象并放大了的建筑局部照片真的能使建筑局部重返现实变成创意之源,毕竟人们面对抽象形态的想象力要远超过对写实物体形态的想象。就如当我们看到一片云的时候,它可以被视为龙、凤、牛、羊等,又有谁在看到一头牛时可以有这么丰富的想象。
  这本书以《大师智慧》命名,而没有使用诸如“美的许诺”之类的意想型的表述,是因为收录其间的作品确实是在业界声名卓著的国际一流设计公司在中国的经典空间设计作品。选择这些项目结集成书还有一个优势是:“大师”替我挡了箭,“智慧”又回避了下定义的尴尬,但是建筑摄影本身就是给了我们一个识别建筑相对明确却狭隘的定义,回避了时间与环境的复杂性导致的情感多变,也因此它无法表达建筑的全部情感,却强化了观点,明确了诉求,个性也更加鲜明,这正是用精神层面的手段解释物质现象的必然结果。但愿这本书能够帮助您对这些优秀建筑有更鲜明的认知。
【目录】
酒店
上海柏悦酒店
宁波开元名都大酒店
上海悦华大酒店
深圳视界风尚酒店
深圳茵特拉根瀑布酒店

餐饮娱乐
上海俏江南
天津俏江南
北京前门23号
杭州外婆家中北店
杭州外婆家绍兴店
海之幸兰生店

会所休闲
九间堂十乐会所
上海兰会所
江南会
上海M1NT会所

公共空间
苏州博物馆
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
国家大剧院
北京三里屯销售中心
上海芭比娃娃旗舰店
广汽本田喜悦展厅
北京木皇家具办公与展区
销售展示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