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
中间有一页有撕裂,笔记划线多,介意勿拍
¥
80
八品
仅1件
作者徐海波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8-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徐海波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7
-
版次
1
-
ISBN
9787010079448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46页
-
字数
25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中国特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途径问题。中中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和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导向作用问题;执政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以“太众文化”为载体,有效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机制问题;重新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结台方式问题等,成为了一个重要西窗领域。
- 【目录】
-
第一篇从虚假性到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超越
引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研究与今日中国
一、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概念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揭露
(三)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整体性特征
二、意识形态与社会控制
(一)控制自然与控制社会: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二)从自然系统到社会系统:从系统论的视角看社会控制
(三)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功能的实现机制: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观点辨析
三、传统意识形态研究的困境与超越之路
(一)阶级性与历史性定性标准的片面性
(二)意识形态研究的认识论误区
(三)意识形态研究的语言学悖论
(四)传统意识形态研究的超越之路
四、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一)从虚假的意识形态到科学的意识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篇解读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内涵:国外大众文化理论的逻辑转向
引言从批判到辩护——大众文化理论的逻辑转向
一、大众文化批判的圭臬: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的思想渊源
(二)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的基本内容
(三)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的意义与局限
二、消费社会的符号学解析: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批判
(一)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的缘起
(二)从经济现象到文化现象: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时尚与广告:消费文化视域中的传媒批判
(四)传承与终结: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三、弱者抵抗的政治学: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一)从法兰克福学派到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转向
(二)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的思想资源
(三)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四、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景观: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一)文化分期理论与詹姆逊的大众文化理论的生发基础
(二)平庸琐碎的后现代文化: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批判
(三)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辩护
(四)詹姆逊的大众文化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第三篇意识形态与文化商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途径
引言和谐社会的必然条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
一、中国“大众文化”.生成的历史逻辑和社会条件
(一)当代中国本土化的“大众文化”概念
(二)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生成条件
(三)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二、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一)大众文化的历史进步性与负面效应
(二)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三)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矛盾的解决途径
三、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视域中的消费文化
(一)消费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消费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与运作分析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
四、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机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渗透一
(二)西方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机制给予我们的启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的引导机制的建构策略
五、深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体系的探索与创新
(一)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四)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创新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