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代”诗歌研究 版权页被撕
  • “第三代”诗歌研究 版权页被撕
  • “第三代”诗歌研究 版权页被撕
  • “第三代”诗歌研究 版权页被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第三代”诗歌研究 版权页被撕

10 2.2折 45 八品

仅1件

上海闵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波 著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1-11-30

亭山书店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波 著
  •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4
  • 版次 1
  • ISBN 9787566600967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2页
  • 字数 303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第三代”诗歌研究》的长处就是能够紧扣“第三代”诗人生存时代热情奔放、充满理想主义的特质,将之置于具体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社会学的分析,梳理他们的情感与创作心态,还原他们的生活与交往现场,使研究进入了文化批评范畴;尤其注意从多元视角切入“第三代”诗歌运动的现场,既在非诗学层面描述80年代先锋诗歌的文化形态与内在精神,又在诗学层面对这场诗歌运动的理论寻根溯源,从而彰显了“第三代”诗歌的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刘波,1978年生于湖北荆门,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曾任燕赵都市报社新闻记者、副刊编辑,出版公司图书编辑等职。于《南方文坛》、《文艺争鸣》、《文艺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等期刊发表各类评论文章四十余篇,著有《十作家批判书(二)》(与王朔等人合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于“诗生活”网开有评论家专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诗选刊》杂志“诗观察”栏目特约主持人,《中国新诗年鉴》编委,获得《诗选刊》杂志“2011中国年度诗歌评论奖”。
【目录】

绪论
一、“第三代”诗歌的命名与兴起
二、“第三代”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三、研究范围、现状与方法

第一章“第三代”诗歌的诗学资源
第一节“影响的焦虑”:对朦胧诗的继承与超越
一、由朦胧诗开始的旅程
一“写什么”与“怎么写”之间的转换
三、突破一种“影响的焦虑
四、从“呐喊”主义到“日常生活
第二节现代主义的中国实践:“第三代”诗歌对西方的接受
一、中国“嬉皮士”的出场
二、冲破“伊甸园之门”
三、有意或无意的模仿之路
四、从“西方思潮”到“中国经验
第三节“自我”的创造:时代语境下的“第三代”诗歌改革开放背景下“现代派”的崛起
二、思想解冻中的语言狂潮
三、力比多贯注的年轻群体

第二章文化形态中的“第三代”诗歌运动
第一节“在路上”的“灿烂”:“第三代”诗人的生活现场
一、诗人聚会:诗意的传达与交流
二、流浪与行走途中的诗人
三、段子式的笑话与诗歌的姻缘
第二节平民的狂欢:“第三代”诗人的心态分析
一、青春与激情:“充满犯罪感的乐趣”
二、平民意识的崛起
三、焦虑与狂躁叠加的“极端”心态
四、旁观者心态
第三节“第三代”诗歌的反叛与解构策略
一、反叛精神的张扬
二、主体意识的觉醒
三、解构的生成与抒情的放逐
四、口语与书面语:反叛和解构的载体

第三章众声鸣唱:“第三代”诗歌群落扫描.
第一节“文化潮”的转向:在传统与历史中寻求诗意
一、返观传统的经验抒写
二、在史诗与大诗中接近历史
三、“非非主义”:“反文化”的文化潮
第二节“生活流”的彰显:回归日常与当下的生活之诗
一、俗世美学的批判性呈现
二、“莽汉主义”:从生活体验开始
三、想像与俗世的对接
第三节身体、黑夜与性意识:女性主义诗歌的崛起
一、性别经验的彰显
二、身体的觉醒与性意识的凸显
三、黑夜意识的出场
四、女性写作的日常化

第四章生存与延续:“第三代”诗歌的传播学考察
第一节朗诵和书信传播中的缪斯体验
一、几种特殊的传播方式
二、朗诵:诗歌传播的形象之魂
三、书信:私密交流的诗歌传播
第二节“第三代”诗歌与民刊传统
一、80年代诗歌民刊的产生
二、“第三代”诗歌民刊的发展形态
三、“第三代”诗歌民刊的价值与局限
第三节正规出版形态下的“第三代”诗歌
一、“第三代”诗歌正规出版的演变
二、报刊杂志之于“第三代”诗歌的价值
三、诗歌社团、流派结辑选本:巩固的立场
四、“第三代”诗歌综合选本的意义

第五章“第三代”诗歌的转型与影响
第一节无奈的告别:经济大潮裹挟下的困惑与选择
一、诗歌群体的解散:一个案例
二、诗歌大潮退却后的困惑
三、商业浪潮裹挟下的选择
第二节艰难的守望:“第三代”诗人的持续性写作
一、进入个人化写作的时代
二、向成熟写作的转型
三、新世纪的“归来”
第三节价值的“中间物”:“第三代”诗歌的影响与反思
一、“第三代”诗歌的经典化过程
二、“第三代”诗歌的精神遗产
三、“第三代”诗歌的影响缺陷
四、超越与被超越的现实
结语

附录一:论孟浪的“漂流式写作”
附录二:从“非非”到“废知”——杨黎诗歌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