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
  • 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
  • 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
  • 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

15 6.3折 24 九品

仅1件

河南南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孟二冬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2

版次2

装帧平装

货号2024.6.25

上书时间2024-06-26

传薪书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品如图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孟二冬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2
  • 版次 2
  • ISBN 9787301035900
  • 定价 2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4页
  • 字数 27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国学研究丛刊
【内容简介】
开拓与新变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趋向。本文即以此为题,试图在中唐文化的广阔背景上,对中唐诗歌的总体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作一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文绪论部分,强调中唐诗歌在中国诗史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对盛唐诗歌的简单回顾,指出中唐诗人所面临的“极盛难继”的困境,以及诗歌创作开拓新路的必要性。
第一章阐述中唐诗歌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首先考察了中唐的社会风气及其成因。政治之险恶、世风之谬戾、人情之淡薄,促成一种反常的社会心理。其次说明广泛传播的宗教思想与宗教文化在冲击儒学传统地位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指出,古文的复兴,传奇、变文的兴起,词由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的过渡,书画艺术的发展等,对中唐诗歌的发展趋势所起的作用。
第二章重点论述中唐诗人的创新精神,以及中唐诗歌众多的流派与风格。尽管创新求变的方法、途径不同,但诗人们主观上的追求是一致的。中唐的社会背景(如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为诗人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促使不同群体形成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
第三章对盛唐与中唐诗人的审美趣味、诗歌的情感基调、气象境界、艺术风貌作了广泛的比较,并由此说明中唐诗歌新变的主要特征。
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意境狭窄。中唐诗人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这都与盛唐诗歌形成鲜明的对照。
齐梁诗风在中唐的复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皎然在理论上的明确倡导,强化了向齐梁回归的趋势。刻意追求诗歌艺术的新变,是齐梁与中唐这两个时期诗人们的共同之处。然而中唐
诗人模仿齐梁却不为齐梁所囿,如王建的《宫词》、李贺的乐府,都能创变出独具中唐特色的风格。
第四章集中论述宗教对中唐诗歌新变的影响。中唐时期流行的宗教,尤其是佛教和道教,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思想。许多文人,包括以道统自居的儒者,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与宗教文化的熏染。本章从宇宙与人生,心性与神思,禅玄与意境,直观与幻象四个方面,说明宗教不仅直接影响了诗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使他们有机会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宇宙、人生和自我,而且也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诗歌在艺术想象、艺术构思、意境的构成、艺术形象的创造等方面,都具有新颖奇异的特点,从而有别于盛唐。
总之,中唐诗人在时代氛围的孕育中,以异乎寻常的胆识与魄力,打破了“极盛难继”的困境,在盛唐诗歌之后,开创了新的途径,展示了新的美学风范,为诗坛带来了“再盛”的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提要
绪论
第一章一个多变的时代
第一节政治局势和社会心理的变化
第二节道教佛教对传统儒学的冲击
第三节新的文艺形式

第二章诗人的创新与分化
第一节诗人的创新精神
第二节众多的流派与风格

第三章审美趣味与诗风的变化
第一节由外拓到内敛
第二节由天然到锻炼
第三节由昂扬到低沉
第四节齐梁诗风的复兴

第四章诗思与佛性玄心的融合
第一节宇宙与人生
第二节心性与神思
第三节禅玄与意境
第四节直观与幻象
结论
附录一中唐诗歌年表
附录二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品如图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